欢迎来到平顺县

历代为潞城县地。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陈卿农民起义平息后置平顺县,治设青羊里,即今城关,属潞安府。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降为平顺乡。1912年复置平顺县。1915年废入潞城县。1917年复置平顺县,属冀宁道。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撤销平顺县,分属壶关县、黎城县。1960年复平顺县,属晋东南专区。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邮编:047450
区号:0355

西沟大队书记李顺达(右二)到昔阳县大寨大队向陈永贵学习增产粮食的经验。(1970年)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平顺县委书记(右二)和西沟大队的老伙伴在一起。(1972)

金灯寺石窟


在悬岩上开辟水渠(1958年)

平顺县革新农业社正在悬岩上开辟一条14公里长的水渠,将把这个瀑布的水引来灌溉梯田,使每亩产量平均提高140斤。

山村在跃进(1958年)

去年冬天以来,争取农业大跃进的浪潮势如翻江倒海,席卷了祖国的每个角落。越是“穷乡僻壤”,越使人感到这种“人定胜天”的惊人干劲。当作者访问山西省平顺县扬威乡的时候,就被农民们改造自的精神深深感动。乡里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一天要它变个样,三天来个新气象。”这种说法有没有夸张呢?

扬威乡村庄是解放后在废墟上重建起来的。

乡长及时指挥建设大军。

轰轰烈烈,把鹅卵石荒滩改造成耕地。

赶筑大坝,蓄水拦洪。

也想帮着干点什么。

村边修了公路,胶轮大车来往就很方便了。

争取生产大跃进,积肥运动也在火热地进行。

平高垫低,整修土地,向石山索取更多的粮食。

紧张的劳动之后,“八音会”的成员聚拢来轻松一下。

下乡巡回办公(1958年)

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天刚刚发亮,平顺县县级机关下乡巡回办公的一百多人就在一片欢腾声中出发了。他们将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走遍全县各乡。

平顺县从1955年起就实行县级机关下乡巡回办公的制度,县委书记、县长和各机关团体抽出的人员每年要分组下乡两次,直接了解情况,就地处理问题。这次,他们分成九个组,分头到各乡去巡回,每组都有一个县委委员领导,在一个乡里驻上几天。县委书记和县长就逐组巡回,并随时用电话和各组取得联系。

山西省平顺县县级机关下乡巡回办公的一百多人,迎着晨曦出发。

副县长史书琴同农民一起挑土。

和农业社的干部一起研究怎样开发这些荒山。

深夜未散的座谈会。

帮助农业社干部测量渠道的坡度。

和农民同吃同住。

以身作则。

县委书记李琳(右)访问老农王才珍。

不再是个穷山沟(1959年)

太行山上的西沟村,过去是个穷山沟,现在是金星人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这里土层薄,地块零星,十年前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多地,全村只有一个高小毕业生。十年来,由于大搞水土保持,修梯田,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8.8%。他们还在荒坡上造林一万多亩,现在每户平均有猪3.6头、鸡20只,社里养了大批猪、羊、鸡、蜂,烧砖瓦,采矿石,副业收入今年比1949年提高了30多倍。村里的348个学龄儿童全部入学了。

著名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山西壶关县金星人民公社主任李顺达(左)接的果树,成活率达到98%以上。

十年前被称为穷山沟的金星人民公社西沟村,现在正在实现万亩林千亩园的计划。

十年前这里连一匹马都没有,现在已经骡马成群。

这里发现了一个蕴藏量约七百万吨的铁矿,公社已经着手开采。右起第一人是公社副主任申纪兰。

机器和掌握机器的人现在也有了。

路越走越宽(1963年)

羊井底人民公社羊井底生产大队继续向荒山进军。

深受群众爱戴的共产党员武侯梨(左一),十多年来坚定地领导着全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现在他是羊井底人民公社的主任兼羊井底生产大队队长。

合作化后,修建的蓄水池。

昔日洪水沟变成米粮川。

处处盖新房,家家晒新谷。

荒山变成宝山,水果一年比一年多。年年收获的水果不仅大量供应市场需要,社员每家也分到不少。

羊井底村一角,从前的荒山秃岭现在是一片郁郁苍苍。

西沟变了样(1963年)

这是山西省平顺县金星人民公社西沟大队所在的村庄。这里的人民十年来依靠集体力量,把这个原来十分贫困的西沟改造成了农林牧副业全面兴旺的富裕山村。

被西沟人民誉为好领导的李顺达(左起第二人)十年如一日,顽强地领导大家治山治水,终于使穷山沟变了样。李顺达现在是人民公社主任兼西沟生产大队的队长。另几位是他最初创办互助组时的老伙伴。

集体经济像磁石般吸引了所有人,马海兴,十年前怕吃亏,入社又退社。事实教育了他,他很快重新回到集体中。1962年他和妻子都被评为模范社员。

十年前,西沟村多是破窑洞和草房,这是今天的西沟村,记者来到这里,恰好剧团在趁劳动间隙时间给社员们演出。

西沟是一个耕地奇缺的地方,二万我亩土地荒山就占了一万六千亩。一千亩耕地,分散成一万多块,村前这条大沟算是唯一的一块“大平川”了,而过去它是一片石滩。十年来,八千亩荒山栽上了树,三千五百亩成了草坡,洪水被制服了。1958年公社成立后,社员王志良在沟上设计了一个水库。沟里除了中间留下一条十来米宽的过水道,左半边就成了现在这样的七十余亩良田。水土保持住了,山洼洼的地也越种越肥。

从前除地主子弟外,西沟农民没有一个有文化。现在村里的年青人普遍受教育。这是一群有文化的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