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名胜古迹

杭州市

西湖#
在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市。面积6.0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5.66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湖底较平坦,水深平均在1.5米上下,最深处在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面上有白、苏二堤,将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岛。

西湖在古代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以后由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了一个舄湖。此湖承受山泉活水冲洗,经历代人工疏浚理,始演变成为举世闻名的西湖。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园林风景区,分布著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文物古迹30多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诗赞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瀛洲
在外西湖偏南湖面上。面积7万平方米,呈田字形,是因神话传说中有瀛洲仙山而题名。此洲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开浚西湖时取湖泥筑成。现在洲上有曲桥及开网、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花木扶疏。

三潭印月
在西湖中的小瀛洲我心相印亭前。三潭印月石塔,宋苏轼任官杭州时,开浚西湖,在湖面上建立三石塔为标志,禁止在此范围内植菱种芡,以防湖泥淤积,原塔已毁。现有石塔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补立。塔高2米许,塔身中空,球形,球面有5个圆孔,每当皓月当空,塔里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火透过圆洞倒映水面,宛如一个个小月亮,与天空倒映湖中的明月相映。又因旧传湖中有三个深潭,故有“三潭印月”之称。

白堤
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公里。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断桥残雪
在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末春初,积雪未消,春水初生,拱桥倒映。民间故事《白蛇传》中说的白娘子和许仙即在此相会。

平湖秋月
在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

孤山
孤峙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一名梅屿。海拔38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这里是风景胜地,也是西湖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浙江图书馆、浙江博物馆、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庭园;东南面有平湖秋月;山顶有西泠印社;山后有中山纪念亭;北麓有放鹤亭及湖上赏梅诸景。

西泠印社
在西湖孤山。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筹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次年就绪。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公推吴昌硕为社长。岩壁上多名家摩崖题记。还建有三老石室,室内保存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和历代碑刻,有重要历史价值。

秋瑾墓
在西湖西泠桥畔。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遗体由同善局葬于卧龙山麓,后由其兄秋誉章秘密迁到严家潭暂厝。同年12月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遵照烈士遗愿,营葬杭州西泠桥边。旋又遭清政府当局阻难,秋誉章被迫将灵柩运至湖南秋瑾夫家。辛亥革命后从湖南运回,归葬西泠桥畔。墓高1.75米,用花岗石砌筑,正面大理石上刻孙中山手书“巾帼英雄”。

苏堤
在西湖上。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佑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漫步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故称“苏堤春晓”。

花港
在西湖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南宋时,苏堤第三桥与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水,名为花港,通花家山。山下有卢园,凿池养鱼,故“西湖十景”中有“花港观鱼”名目。

柳浪闻莺
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故名柳浪闻莺。尤以清晨景色最佳。

雷峰夕照
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吴越国王钱弘俶妃黄氏建。塔身7级。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犯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烧塔,仅存赭色塔身。旧日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被法海和尚镇压此塔下。塔于1924年9月24日倒塌。

龙兴寺经幢
在杭州市延安路灯芯巷。龙兴寺创始于南北朝时期,寺已圮,尚存经幢一座。幢由双重须弥座、磬石、幢身、檐子、短柱等组成,制作精致。经幢始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为浙江省现存最早的经幢。历代多有修葺,其中须弥座、幢身、短柱仍为唐代旧物,磬石为五代重换,而檐子是明或清初的构件。

凤凰寺
在杭州市中山中路。是我国现存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因原建筑群形似凤凰,故名。据传创建于唐代。元延佑间(1314-1320)阿老丁重建。明、清以来,历经重修,1953年曾全面修整。主要建筑物面向麦加。前为门厅,中为礼堂,后为礼拜殿。大殿是元代建筑,砖结构,面宽3间,不用梁架。

于谦故居
在杭州市河坊街祠堂巷。明弘治元年(1488年)改建为伶忠祠。故居由入口空间、主体院落、内院及附属用房构成。入口设在西部,进门为轩敞的门厅。过小门便是故居主体部分,包括忠肃堂、于氏古井、接待室等。由主院落向东,穿过圆洞门进入内院,为一小园,中部设水池,点缀几块湖石,北端临池构筑琴台。故居内尚保存明弘治元年的“伶忠祠碑记”和清末“明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遗像”碑。故居院落布局灵活多变,体现了江南明代民间建筑的风格。

胡庆余堂*
在杭州市清河坊大井巷。是一家兼营药号、药行、门市的国药号。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创办,与北京同仁堂同为我国南北两家最著名的国药老店。胡庆余堂以宋代皇家药典为基础,收集其他传统药方,结合临床经验,编写出《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在全国名药材产地设庄,精选地道药材,保证质量,因此而久负盛名。胡庆余堂占地不足10亩,由三进院落组成。整个建筑吸取了江南住宅园林的特点,布局合理,雕刻华丽。

香积寺塔
在杭州市拱墅区卖鱼桥香积寺巷运输设备厂院内。寺创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寺原有东、西两塔,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今存西塔。八面九层,石结构仿木楼阁形式。

汾阳别墅
在杭州市西山路卧龙桥北。三面临水,濒湖构榭。原是晚清宋端甫宅园,后为郭姓所有。全园面积7000余平方米,水面约占一半。园内分中、南、北三部分,中部环池筑亭阁廊榭,湖石假山驳岸,是园中精华所在。宅园雅洁有致,构思奇巧,可与苏州网师园媲美,又借西湖外景,是杭州池馆中最富古趣者,也是市内现存唯一完整的私家园林。

杭州碑林
在杭州孔庙。保存历代碑刻400多方。其中南宁太学石经有《周易》、《尚书》、《毛诗》、《中庸》、《春秋左传》、《论语》、《孟子》七种,皆正楷。为南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所书。宋孝宗时建石阁陈列,作为太学生的标准读本。元代以后损失甚多。今残存86石。碑林另有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刊的李公麟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贯休画十六罗汉像、五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墓出土的石刻星图、苏轼书表忠观碑、赵子昂书佑圣观重建玄武殿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浙江海塘全图刻石及其他名人手迹刻石多种。

钱王祠
在杭州市清波门北。祀吴越君主武肃王钱镠、文穆王元瓘、忠献王弘佐、忠逊王弘倧、忠懿王弘俶。祠旧在龙山,初建于熙宁十年(1077年),元时圮毁,明嘉靖间(1522-1566)于今处重建,1925年再次重建。祠内旧有苏轼书《表忠观碑》4块,年久残断,现仅存明代重新摹刻的一块,藏杭州孔庙。

黄龙洞
在杭州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相传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江西黄龙山高僧慧开,字无门,来此结庵说法,因而得名。晚清以后为杭州著名道观。后山峭壁塑造龙头,水出龙嘴,一如珠帘下垂池中。临池建有鹤止、香雪诸亭。池旁立石,上刻“有龙则灵”四字。池西山前有方竹园,生长方竹。

保俶塔
在杭州市宝石山上。或称保叔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据传,宋统一后,太祖召吴越王钱弘俶进京,其母舅吴延爽发愿建造此塔祈俶平安归来,故称保俶塔。但吴延爽兄弟五人,早在显德七年(960年)因谋叛,削职除名,流放外州。另一说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僧永保重建,时人呼永保为师叔,故亦称保叔塔。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发现吴延爽造塔记残碑。此后屡毁屡建。现存砖塔,六面七级,系1933年修建。塔高45.3米,塔身秀挺。旧与雷峰塔分峙南北,称西湖门户。

葛岭
在杭州市宝石山西面。海拔166米。据传是因东晋炼丹术家葛洪在此结庐炼丹而得名。山上有炼丹台、炼丹井、抱朴庐、葛仙庵等遗址。葛岭顶巅有初阳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

牛皋墓
在杭州市栖霞岭紫云洞剑门关。牛皋(1087-1147),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部将。绍兴十七年(1147年)被秦桧使人毒死。墓为1983年重修。圆形,直径3.5米,高1.65米,块石围砌。墓前立碑,上刻“宋辅文侯牛皋之墓”。墓道前构筑石坊。

岳王庙
在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孝宗即位,岳飞冤昭雪,改葬遗骸于此。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北山智果院为祠庙,即今之岳王庙。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是清代以后陆续重建的。入门有忠烈祠、启忠祠两部。忠烈祠殿内有岳飞像,像高4.54米。像上方悬仿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匾一块。殿内两侧壁上嵌明人洪珠书“尽忠报国”四大字。启忠祠在忠烈祠西,原祀岳飞父母,旁有南枝巢、正气轩等建筑。

岳飞墓*
在岳王庙中侧。通称岳坟。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抗金名将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潜负其尸,葬于北山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其遗骸于此。墓前建有墓六。前有照壁。过墓门有甬道至墓前,道旁列石人、石兽。岳飞墓在正中,墓碑刻“宁鄂岳王之墓”;左侧为其子岳云墓。墓周古柏森森,有石栏围护。石栏正面望柱上刻“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一联。墓门下有4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四人。跪像背后墓门上有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玉泉
在杭州市栖霞山和灵隐山之间的青芝坞口。泉晶莹明净,向有“湛湛玉泉色”的美称。原在清涟寺内,寺建于南齐建元年间(479-482),今已不存。1964年改建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新庭院。占地约11亩。采用回廊、粉墙和漏窗阻割掩映造园手法,造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池中养有大鱼,池畔筑轩。“鱼乐国”匾额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迹。

灵峰探梅
在杭州玉泉西北灵峰山下。旧有鹫峰禅院,五代吴越国王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改称灵峰寺,寺内植梅,以红梅著称,梅花早开迟谢,是杭州历史上三大赏梅胜地之一,后寺渐败,仅存洗钵池、掬月泉等遗迹和近百株古梅。现重建为灵峰探梅景区。

北高峰
在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海拔314米。为杭州西湖风景区北山诸峰中最高的山峰,故名。自山下有石磴数百级,盘折三十六弯通山顶。登临眺望,群山屏列,西子湖云光倒垂,波平如鉴。

灵隐寺
在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传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僧人慧理见飞来峰叹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五代吴越国时,曾两次扩建,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僧徒3000人,房屋1200余间,极盛一时。

以后迭经兴衰,毁建多次,现存寺院系19世纪重建。寺有东西二山门,与天王殿并列,天王殿居中。殿内正面有弥勒佛坐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坐像。殿后过园林登石砌月台,有大雄宝殿,与天王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殿高33.6米。正中有金装释迦牟尼像,高9.1米。殿左有联灯阁、大悲阁。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天王殿前有两座石经幢。寺前古木苍郁,冷泉流经处筑有春淙、壑雷、冷泉诸亭。灵隐寺周景色绝佳,与飞来峰、冷泉合成一景。

灵隐寺前的石塔

飞来峰
在灵隐寺前。又称灵鹫峰。东晋咸和初年印度高僧慧理登此山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名其峰为飞来峰。海拔168米,古木参天,岩石突兀。峰下有龙泓、玉乳、射旭诸天然岩洞,回旋幽深,洞壁满布五代、宋、元时期大小石窟造像。峰前有灵隐涧。

飞来峰造像*
在灵隐寺前飞来峰。有五代、宋、元时石刻造像328尊。散布于飞来峰的青林、玉乳、龙泓、射旭、呼猿诸洞内外和沿溪涧的岩壁上。五代造像大多结构完整。元代造像数目最多,大多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洞内的卢舍那佛会石刻

龙井
在杭州市西湖西面凤篁岭上。是以泉名井。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已发现。泉水出自山岩中,四时不绝,水味甘洌,取小棍轻轻搅拨井水,水面呈现一蠕动的分水线。龙井之西是龙井村,环山产,名西湖龙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

徐锡麟墓
在杭州市南天竺龙井路北侧。徐锡麟(1873-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7月6日,起义失败,就义于安庆。辛亥革命胜利后移葬于杭州孤山。墓呈圆形,高1.7米。为1981年于今址重建。

陶成章墓
在杭州市南天竺龙井路北侧。陶成章(1878-1912),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光复会领袖。1912年1月,被陈其美派蒋介石设计暗杀于上海。灵柩运回杭州,葬于西泠桥畔凤林寺前。1964年迁葬鸡笼山。1981年9月迁葬于今址。墓平面长方形,高1.4米,青石结构。

九溪十八涧
在杭州市龙井南面,距西湖10余公里。起源于杨梅岭的杨家坞,次第汇合。9个山坞细流成溪,再经徐村注入钱塘江;十八涧在烟霞洞西南,次弟汇合许多细流而成涧,九溪十八涧因而得名。清末学者俞樾游九溪诗曰:“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

南高峰
在杭州烟霞岭西北,与北高峰遥相对峙。海拔256.9米。从山顶至山麓有千人洞、石屋洞、烟霞洞、水乐洞诸风景点。千人洞近山顶,洞体广宽,可容千人,为四洞之最。登顶眺望,钱塘江萦回若带,西子湖清莹如镜。

虎跑
在杭州市西湖西南隅的大慈山下,距市区约5公里。据明万历《杭州府志》载: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无水。一日,梦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故名“虎跑”。泉自后山的石英砂岩中渗出,甘洌醇厚,向有“天下第三泉”之称。“龙井茶叶虎跑水”号称“双绝”。泉西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的塔院遗址。另有虎跑寺、弘一法师之塔等,组成著名风景游览区,面积近5万平方米。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943年在福建泉州圆寂,部分遗骨葬于虎跑。

六和塔*
在杭州市区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弘俶为镇江潮而建。塔身9层,高50余丈。塔上装灯,江上夜航船只赖以导引,宣和三年(1121年)毁于兵火。现存砖塔身系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塔刹系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遗物,外部木檐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今塔高59.89米,耸立在平面为八角形的塔基上。共13层,每一中心都有小室。塔内所有须弥座上,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与《宫造法式》所载如出一辙,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白塔*
在杭州市钱塘江边闸口白塔岭上。建于五代吴越末期。用白石雕凿叠砌而成,故名。仿木楼阁式结构,外观八面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回廊)三部分组成。顶置铁塔刹。白塔是现存五代吴越时期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座仿木构形式的石塔。

玉皇山
耸立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237米,有盘山公路直通山巅。山腰有紫来洞,系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人工开凿,洞前可俯瞰山下的八卦田,传是南宋皇帝祭先农时亲耕的籍田。整块田形如一幅八卦图。山顶有福星观,又称玉皇宫,今已改建为庭院。

张苍水先生祠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张苍水墓右前侧,与章太炎纪念馆相傍。于1992年5月重建。祠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张苍水墓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张苍水(1620-1664),浙江鄞县人。南明大臣,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官至权兵部尚书。后鲁王政权覆灭,他又与荆襄十三家农民军联络,合力抗清。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见大势已去,遂解散余部,隐居南田。不久被俘,在杭州弼教坊就义。

章太炎纪念馆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于1988年1月正式落成开放,占地1900平方米。由生平事迹室、真迹室、仿设生前书房3个展厅等组成。

章太炎墓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余杭人。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葬于旧寓后园。1956年4月迁葬杭州南屏山北麓。今墓为1981年重修。墓前有碑,篆书“章太炎之墓”,系章氏生前自书。

凤凰山
在杭州市的东南面。主峰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临钱塘江,形若飞凤,故名。自隋以来,肇建州治,五代吴越,设为国治,筑子城。南宋建都临安府(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筑皇城,方圆9里之地,围绕著馒头山,利用自然山水和地形布置宫殿、园林和亭阁。南宋亡后,宫殿改作寺院,后遭火灾,成为废墟。现还有胜果寺、凤凰池及几座古井等遗迹和一些遗物。

梵天寺经幢
在凤凰山东麓。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鏐迎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在杭州建造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南宋时改名梵天寺。寺久圮,尚存经幢两座,相距10余米,高15.76米,是浙江现存经幢中最高的两座。

宋城
一处在凤凰山东麓;南宋皇城。原是北宋杭州的州治,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辟为行宫,绍兴元年(1131年)草创皇城,绍兴八年南宋定都杭州。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约700米,方圆9里。南宋大内分南、北两部分。南内即皇城,依自然地形布置其宫殿、亭阁、园林等。布局严谨,建筑辉煌。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入杭州,部分焚毁,一些宫殿改作寺庙。明代以后逐渐荒芜。一处在杭州市西南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建于1996年。依据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布局。有《清明上河图》再现区、九龙广场区、宋城广场区、仙山琼阁区、南宋皇宫区、南宋风情苑区等部分。

于谦墓
在杭州市三台山。于谦(1398-1457),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中英宗复辟。他以“谋逆罪”被杀,归葬杭州今处。

吴山
在杭州市西湖东南面。海拔约百米。山势起伏,绵亘数里。一说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吴山;或云以伍子胥故,讹伍为吴。山上有城隍庙,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从凤凰山迁此。山上有茗香楼、极目阁等建筑。登阁鉴胜,左湖右江,杭州全城,尽收眼底。感花岩上刻有宋代苏轼《宝成院赏牡丹诗》。宋米芾手书“第一山”三字,迄今犹存。紫阳山西端石壁上又有“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吴山山腰有宋樟一棵,据传植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已有700多年树龄。

灵山幻境
在杭州市周浦乡灵山村。面积2万余平方米,是浙江省最大的溶洞风景区,共有20多个洞穴。其中灵山洞厅内的“天柱峰”石笋,高24.5米,直径6米,为国内已发现的溶洞石笋之冠。著名诗人白居易、范仲淹、苏轼等曾游此胜。

萧山区
西山
在萧山区西。顶峰海拔200余米。山上林木葱郁,山石嶙峋,尚存数处古景遗迹。现辟为西山公园。

祗园寺
在萧山区西河路东首。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许洵舍宅为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改今名。寺院原规模宏阔,占地36亩。今尚存前、后殿和钟楼,其余建筑均毁。

湘湖
在萧山区西1公里。湖开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周80余里,面积3.7万亩。分上下两湖,中狭处架桥通两岸。四周有越王台、狮了峰、至湖岭等胜迹。

葛云飞墓
在萧山区临浦所前王湾寺。葛云飞(1789-1841),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浙江定海镇总兵,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进犯定海,葛云飞率部抗击。浴血苦战六昼夜,身受40余处创伤,壮烈牺牲。墓建于道光二十一年,四周围以石板围墙,墙上石板压顶,中间立碑,上刻“诰授振武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正脊刻“忠荩可见”。

越王城
在萧山区厢湖镇瓦窑村城山之巅。当地称越王台。沿村后小道拾级而上,北望钱塘江,北面山下为白马湖,南北长250-280米,东西宽60-120米。北城墙中段凹处用块石垒筑。

衙前农协旧址
在萧山区衙前乡凤凰村。衙前农民协会成立于1921年,是我国现代史上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协会成立后,在李成虎等人领导下,拟订了《衙前农协章程》,发布《衙前农协宣言》,创办了衙前农村小学,组织“妇女协会”、“农民自卫军”,确立斗目标,实行“二五减租”影响遍及萧绍,震动全国。

建德市
朱池
在建德市区东8公里。传为汉会稽太守朱买臣读书处,因朱凿池涤砚得名。其东有朱太守祠,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增葺,今毁。其西2.5公里幽径山,松柏成荫,曲径通幽。有朱买臣墓。

落凤山
在建德市区东15公里、新安江畔。为唐永徽四年(653年)农民起义女领袖陈硕真与官兵大战处。传陈突围时,有彩凤飞落山顶,负陈西去,因名。海拔370米,岩壁陡峭,卓立江畔。山顶平坦,广800亩,松林茂密,古柏成荫。

梅城
在建德市区东30公里。原为严州府治。初建于唐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重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城堞形似梅花而得名。背靠乌龙山,三面峰峦环拱,一面临新安江。城东南三江合流,双塔对峙。有北宋范仲淹潇洒楼、南宋陆游听事厅、清余集校点《聊斋志异》的八角亭等古迹。

双塔凌云
在建德市区东36公里三江口。两塔隔江相望,耸立云天。南为南峰塔,北为北峰塔,均为八角七级砖塔,有盘梯可登塔顶。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龙门港
在建德市区东38公里、七里泷上游入口处南岸。瀑布高50余米,在石崖上跌成6级,崖壁陡险。附近有瓜子石、龙门寺、龙门塔等遗址。瀑布距江1.5公里,沿途峡谷横斜,巨石栏杆。

子胥渡
在建德市东北七里泷西岸。传伍子胥因避楚平王谋害,逃奔吴国,经此渡江,因名。江面开阔,石壁危立。岭有伍子胥别庙,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增葺。庙内有报春花一株,传为伍子胥隐此躬耕时手植。左右还有子胥洞、胥村驿等遗迹。渡口对岸为江南坞,有明代走马楼一座,系民间建筑物,极为精致。

葫芦瀑布
在建德市七里泷南岸坌柏湾内。沿溪南行1公里,即到观瀑胜地。瀑高近百米,宽2米,瀑布从崖顶涌出,先冲入陡壁一形似葫芦的石窟,再从底部冲出,直泻深潭。

大慈岩
在建德市区南27公里处。山形诡怪。五峰如指弓屈成一拳,白云缭绕,海拔629米。南麓有石阶千级,盘旋而上。山巅古刹大慈寺,建于元大德初年。主殿内有地藏王、千手观音、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大小佛像百余尊。寺右侧有一株古银杏树,树龄500余年,树高40余米。寺廊相接,石栏连续。

灵栖洞天
在建德市区南32公里铁帽山麓。是一组石灰岩溶洞。有地下河道相通。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

乌龟洞
在建德市李家乡上新桥村后。洞深7.3米,高2.73米,最宽处4.25米。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在洞内发掘了含化石的上下两部分地层,在上部地层中,发现了属“柳江人”一类智人的一枚右上犬齿化石,距今约5万年。命名为“建德人”。

灵泉洞
在建德市西南35公里铁帽山麓。以水见长,俗称水洞,游览面积1566平方米。洞内有一条长300米长的地下河。河尽端系一地下湖,面积600平方米,湖水清澈。中心穹顶下垂的钟乳石上,有元大德三年(1299年)进士郑文杓的祈雨题记。洞外有清泉池,由地下河水汇集而成,面积1300余平方米。

清风洞
在建德市西南35公里、铁帽山南坡。以风取胜,俗称风洞。洞内凉风喷涌,凉爽宜人。夏日凉风以2-3米/秒的速度徐徐送出。洞内游览面积2345平方米。

霭云洞
在建德市西南35公里、铁帽山北坡。以气称奇。每逢雨前团团云气从洞中逸出,飘浮飞散,成为特有奇观。霭云洞面积之大,景观之奇为灵栖三洞之冠,面积近万平方米,已开放游览面积5000余平方米,洞中一根高达7米,直径仅10厘米的钟乳石直立在“海底龙洞”的水域中,称之为“定海神针”,另还有高9米的石幔—垂天罗帐。

抟云塔
在建德市檀村乡新叶村。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30米,内用木楼板分层。其侧有文昌阁,前后二进,入口为一歇山顶楼阁。

白沙大桥
在建德市区南新安江上。建于1960年。桥长358米,高24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正桥6孔,主孔各跨50米,略成弧形。栏杆上雕有大小石狮256只。此桥建筑技术总结了我国古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而有所创新。

东铜官
在建德市境内千岛湖东南端。因早在秦代在此置官采铜而得名。一条绵延4公里的深谷中,泉溪涧瀑,还有小片石林,谷口珠矶岛似一大盆景,山顶为缓坡台地,山上橘林遍布,松林外绕。

富阳市
恩波桥
在富阳市区富春路西端,横跨苋浦之上。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县令程泌于桥下放生,改称恩波。初为木桥,历经修筑修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易木为石,并更名永济,清代又几次重修,桥全长57米、宽6米,为三孔敞肩石拱桥,中孔跨度18.4米。桥侧设石栏。“恩波夜雨”为“富阳八景”之一。

庙山坞
在富阳市区北6公里处。系一幽静的山谷。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曾建净因院,又因地处山坞,故名。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1269-1354),酷爱富春山水,晚年弃官寓于鸡笼山之筲箕泉,死后葬于庙山坞。其庐与墓今均不存,但他作长7米,高30厘米的“富春山居图”山水画长卷尚存。

龙门镇
在富阳市区南16公里处。镇中保存有较完整的明、清厅堂建筑,计有53厅、两座祠堂。龙门旧厅建于明末,为孙氏大宗祠之一,又称“子孙厅”。镇东南有“百狮厅”一座,又名慎修堂,建于清代中叶,镇西南有一处门楼,称“义门”,系嘉靖年间(1522-1566)所建。龙门瀑在古镇南3公里处的龙门山,落差80米,终年不绝。离镇1.5公里石台山上的砖塔,名同兴塔,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高约18米,六面七层。

孙权故里
在富阳市区西17公里、富春江支流瓜江北岸之五洲乡。据土地碑载:“石涨者,系大汉孙氏发迹之所也。”“石涨”系孙权祖宅坐落地,位于瓜桥埠村西南,占地10多亩。现存建于明末庙宇一座,尚完整。另据集善亭碑文记载,孙权祖父种瓜18亩,种瓜之处有桥,以瓜桥名,瓜桥之处有埠,故名瓜桥埠。

鹳山
在富阳市区东富春江畔。山下有石矶形状如鹳,故名鹳山。最高点海拔仅42米。相传三国东吴时曾于山顶建道观,曾更名为观山。山平地崛起,截江而立,峰峦秀丽。上有春江第一楼,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可远眺富春景色。山顶有览胜亭及石洞、待月桥等胜景。近人为纪念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及其兄郁华,建有双郁亭。富春江畔矶头立“严子陵垂钓处”石碑一块,碑侧巨石上,镌有“登天钓月”四字,系宋代诗人苏轼手迹。

余杭区
良渚文化遗址
在余杭区良渚镇一带。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斧、锛、镰、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的使用,说明当时早已进入犁耕阶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坠、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径山
在余杭区长乐镇。因山有东西二径通天目而名。有7峰,以凌霄峰最秀,海拔616米。山巅有径山寺,创建于唐,南宋时梵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为禅宗五山之首。后寺毁坏,仅存明初所建钟楼,楼内悬重约10吨的明永乐大铜钟一口,又有宋铁佛等,1989年楼遭焚毁,同年重修。山上又立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大碑一通,周围尚有不少摩崖题记。径山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为日本临济宗之源,其“茶宴”仪式被日僧传播到日本后,逐渐演迹成日本“茶道”。

大涤山
在余杭区余杭镇西南。是我国道教的第三十四洞天。山有4峰,中有大涤等洞。其中大涤洞上下平划如削,洞壁泽涧如黑玉,洞深百余步。入内有响石2块,叩击发声如钟鼓。

安乐塔
在余杭区余杭镇东南宝塔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现塔重建于明代。1985年重新修葺。塔系砖木混合结构形式,六面七层,高约35米。

反山墓地
在余杭区长命乡雉山村,紧临大观山果园。反山为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面4米的土墩。1986年发掘出10余座良渚时期墓葬。隋葬品有1232件(组),绝大部分为玉器。玉器精美,显示出极精湛的技艺。其主题纹样“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部族崇拜的“神徽”,特别是出自M12的琮王,重达6.5公斤,其上有用浅浮雕和阴纹刻由神人和神兽面纹复合而成的八幅“神徽”。

琮玉,1986年反山出土,高8.8厘米、重约6,500克。刻有神人兽面纹八组。被称为“琮王”。

出土玉器

广济长桥
在余杭区塘栖镇,南北向横跨在大运河之上。又称通济桥。始建于唐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修葺。长约90米,七孔石拱桥,其中中孔净跨16.35米。广济长桥是多孔薄墩薄拱桥的典型实物。但结构轻巧,造型美观。

塘栖古镇
在余杭区。因隋开凿运河,四方民工集居于此,而名塘栖(栖为居之意)。镇紧傍大运河,又地处余杭、德清、桐乡三县市交界,河港成网,水上交通发达,自古就是商业繁华,文化发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集镇。今东石塘尚存200多米长的古街,镇西通济长桥历500年仍雄跨于古运河之上。

超山
在余杭区临平西北10公里,距杭州市40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0米,为临平与塘栖之间最高的一座山,故名超山。超山梅花已有1000多年栽培史。品种以果梅为主,观赏梅也久有盛名,其中最古老的梅花有二、一曰唐梅,一曰宋梅。超山景区有:大明堂、宋梅亭、疏影亭、翠筠亭、松风亭、含光亭等园林建筑。此外,还有我国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墓。吴昌硕生前酷爱梅花,1927年去世,埋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

吴昌硕墓
在余杭区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吴昌硕(1844-1927),其诗书画篆刻堪称一绝。留有“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卖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之忆梅绝句。1927年逝世。后其子东迈及门生好友,将其遗骸移葬于此。

临安市
五代功臣塔
在临安市。

钱王陵园
在临安市。

钱宽水邱夫人墓
在临安市。

双林寺遗址
在临安市。

千年金桂
在临安市郎碧村。

“谢傅东山”
在临安市集贤村西北2公里。有谢安隐居的东山。为“临安十景”之一。

洞霄宫遗址
在临安市青山镇。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建宫于大涤洞前。唐弘道(683年)建天柱观,因天柱山得名。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称洞霄宫。今仅存遗址。

普庆寺石塔
在临安市横畈镇东北部。

“玲珑胜景”
在临安市玲珑镇。

天目山
在临安市西天目乡。

龙塘山
在临安市马啸乡。

清凉峰
在临安市马啸乡。

钱鏐墓
在临安市太庙山。钱鏐(852-932),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第一个君主。墓道两旁旧有华表、石兽、石人、石马,今已圮毁。墓碑上刻“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今吴越国王谥武肃之墓”。

功臣塔
在临安市功臣山上。功臣山海拔157米,原名大官山,为五代吴越创始人钱鏐故里。唐昭宗因他镇压黄巢和讨平董昌有功,诏改“功臣山”。钱鏐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还归故里,建功臣寺;塔当是此时所建。砖结构,四面五层,高25.12米,承唐代遗风。

钱宽夫妇墓
在临安市临天乡西墅村明堂山。钱宽夫妇是钱鏐父母,同坟并穴合葬。两座墓葬皆砖砌。钱宽墓早期被盗,1978年发掘。两墓均有前后墓室,施彩绘,后室顶部绘有二十八宿和北斗为内容的天文图。钱宽墓随葬器物残剩较少。钱宽夫人水邱氏墓随葬品较丰,有大量的金、银、铜、瓷、玉等器物,其中瓷器相当精湛,说明晚唐时期制瓷业已使用釉下彩工艺。白瓷底部的款识证明系官窑产品,写实的天文图像,准确度相当高。

白瓷海棠杯—附底款,长径16厘米。

白瓷花口碟—附底款,口径14厘米。

玲珑山
在临安市城西5公里。两峰几立,盘屈九折,有石磴道通山顶。山麓有方石横置路边,传为苏轼醉眠之石。更上有九折、送瀑二岩,岩上多摩崖题刻。传是苏轼所书。再上有卧龙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钟楼诸建筑。寺东原有琴操墓。琴操传为宋代临安(今杭州)名妓,受苏轼指点后,在此出家为尼。山顶有望江石,可以远眺富春江。

桐庐县
天子冈
在桐庐县东15公里白鹤峰下、富春江东岸。山顶平坦,为东汉孝子孙钟葬母处。钟之子坚,坚子孙策、孙权,创东吴霸业,故后人名其葬母处为天子冈。登冈眺望,大江环抱,上望严濑,下瞩鹳山,群峰俯伏足底,状若朝参。

桐君山
在桐庐县城东、富春江与分水江交汇处。海拔67米。相传,古代一老人在山侧桐树下结庐栖身,行医济世,不露真名,人们称他为桐君,山由此得名。山顶有桐君祠、白塔、四望亭、江天极目阁等建筑,阁经整饰内设茶室,陈列有现代画家叶浅予作32米长卷《富春山居新图》。临江绝壁处,有一片摩崖石刻,其中最早的为唐代大历八年(773年)篆书石刻。尤为珍贵。

大奇山
在桐庐县境、富春江南岸。因山势奇特,状若莲花宝座,乡人又称为大奇山。唐时始建白云庵,后屡建屡修,始成规模。明天启七年(1627年),知县陈景璐建山门,题为“大奇禅院”,大奇山自此闻名。最高峰海拔607米。山间溪水潺潺,林木苍翠。气候冬温夏凉,夏日平均气温26度左右,为避暑佳地。1992年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严子陵钓台
在桐庐县城西15公里富春山。又称双台垂钓。海拔150米,逶迤35公里,屏列江滨。山半有两磐石,耸立东西,俯瞰大江,各高近70米,有磴道可上,东为严光钓鱼台,西为谢翱台。严光,字子陵,东汉人,隐于富春山。谢翱,南宋处士,文天祥兵败,曾登西台哭奠。两台各有石亭一座。临江有严先生祠,建于北宋景佑年间(1034-1038),祠前有历代碑记多种。

瑶琳洞
在桐庐县城西北23公里至南乡骆驼山。因洞内景石晶莹如玉,琳琅满目得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知县杨宝彝题洞额为“瑶琳仙境”。瑶琳洞为一大型石灰岩溶洞,早在唐宋时期就是游览胜地。洞因自然变迁,洞口堵塞,1979年被重新发现开发,洞长1公里。面积2.8万平方米,分前厅和6个大厅,厅内遍布石笋、石柱、石瀑、石幔。

淳安县
瀛山书院
在淳安县郭村乡上郭村瀛山之顶。始建于北宋。詹安建书院供其子孙后代读书,后其孙詹虚舟以理学著名,适朱熹来此讲学,成为文人聚集之所。另有大观亭、仰止亭,形成一排东西向的建筑群。明隆庆三年(1569年),书院倒塌,后又重修。现存得源亭、大观亭。亭东侧即半亩方塘,朱熹题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绝句一说源出于此。

方腊洞
在淳安县威平区妙石乡。原名帮源洞,后人为纪念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改今名。方腊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秋发动起义。三个月中攻取了杭州、歙州等6州52县。东南震动。宋徽宗派童贯率军50万前往镇压,起义军失利,退守帮源洞。次年夏,方腊兵败被俘,秋季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洞门上镌有郭沫若题的“方腊洞”三字。

龙山岛
在淳安县城西南5.5公里。形似苍龙而名。海拔207.8米,面积0.45平方公里。岛上林木葱绿。1986年在岛上新建海瑞祠,前厅中间有“去思碑”一方,左右立有碑石数块。后进大厅塑有海瑞坐像一尊。岛上钟楼亦于近年重建,内有铸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古钟一口。

蜜山
在淳安县城东南14公里。县志载:“上顶有蜜出水空罅中”故名。面积0.36平方公里。新安江水库形成后成为岛屿。岛西陡崖顶有一座白色灯塔,峰顶昔有马石庙,后改名蜜山庵,已毁,唯有蜜山泉尚存,水质甘洌,四季不竭。岛西南山腰处有3座和尚坟塔,相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西岭石林
在淳安县城东南16公里的赋溪乡。属喀斯特地貌,景色以兰一坪、玳瑁岭、西山坪之处最佳。

桂花岛
在淳安县东南16公里。因岛上野桂遍地得名。岛北临水处,有一可容数十人的天然平台,名望湖台,秋夜是赏月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