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名胜古迹

昆明市

大理国经幢
在昆明市拓东路。又称地藏寺石幢或梵文经幢,俗称古幢。1923年在地藏寺废墟上建公园时出土。幢高6.5米,石质,七层八棱形。是大理国议事布燮(大理国高级官员)袁豆光,为歌颂大理国鄯阐(今昆明)侯高明生的功德而造的石幢。雕刻精致,线条鲜明细腻,被誉为滇中艺术极品。

东寺塔
在昆明市书林街南段。据史书载,原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历时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完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地震倾塌。现存塔为光绪八年(1882年)动工修复。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塔四角立有4只铜鸡,故俗名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

西寺塔
在昆明市东寺街南段。明代的东、西寺塔曾被改建为灯塔,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地震毁半,五年后在原址上重修。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方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在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共办19期,毕业学员达4000余人。教官多数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培养新式陆军军官学校之一。今保存的讲武堂主体建筑为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砖木结构,东、南、西、北四楼对称衔接,成一方形四合院,占地约1.44万平方米。南楼中部的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规模宏大。在推翻清朝统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首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如第3期丙班的朱德和第15期的叶剑英、周保中等。

圆通山
在昆明市区青年路北端。元时山在城外,延佑七年(1320年)在其南侧建圆通寺,因寺得名。明初改建昆明城,山被划入城内,开始成为登高赏景胜地。山腰楼阁参差,有观音阁、接引殿等。山顶有四顾亭。山上还建有聂耳亭。山下原有潮音、幽谷二洞,今已淤塞。相传元时潮音洞有蛟为害,寺僧咒而远之。今咒蛟台遗址上新建一南传佛教佛殿。

圆通寺
在昆明市内东北隅,前临圆通街,后接圆通山。唐代南诏时,建补陀罗寺。元大德五年至延佑七年(1301-1320)扩建,改称今名。清康熙初年重建,1979年重修。寺由圆通胜境坊、八角亭、圆通宝殿、水榭曲廊等建筑组成。圆通宝殿,正中供奉如来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四壁塑五百罗汉。殿内龙柱一对,高达10米,雕青黄二龙。

唐继尧墓
在昆明市圆通动物园内。1931年由云南省政府修建。墓为圆丘形土堆墓,墓径18米,高5.8米,墓前有石阙3楹,另有石标、石狮等。墓碑两侧有孙中山、黎元洪等给唐授勋的碑铭。唐继尧(1883-1927),云南会泽人,1915年12月与蔡锷通电讨伐袁世凯,任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1927年病逝。

昙华寺
在昆明市东约3公里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1628-1644)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建有正殿、观音殿、左右厢房和藏经楼。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遭地震倒塌,后又重修。别墅内有一棵优昙树,相传来自印度,寺因以得名。今古树依然耸立在寺内藏经楼偏院内。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寺内的“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更为游客所瞩目。

翠湖
在昆明市区西北隅。清初吴三桂在云南称王割据,填平湖西近半建造王府。吴死后,其孙吴世璠称帝,年号洪化,称府为洪化府,吴周灭后又改称承华圃。康熙年间(1662-1722),就湖中小岛建碧漪亭(又称海心亭)。清嘉庆初年,拓修莲华禅院。

杨升庵祠
在昆明市西15公里的高尧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嶢精舍改建为祠,供奉其塑像。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背靠西山,面临滇池,其旁有清泉。杨升庵(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后因“上大礼议疏”,得罪嘉靖皇帝,流放云南永昌(今保山),曾在此讲学与著述。

大观楼
在昆明市西4公里大观公园内。南临滇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明黔国公沐氏曾在附近建西园别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僧人乾印到此讲经,建观音寺,游人渐多。康熙三十五年巡抚王继文扩建涌月亭、澄碧堂、华严阁、催耕馆等胜迹,并建楼二层,面临滇池,依江临海,称大观楼。道光八年(1828年)楼增为三层,从此便成为文人墨客赋诗论文的雅集之地。咸丰七年(1857年)楼台亭榭均毁于兵火。现存楼为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方形,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面积224平方米。1913年辟为公园。楼前门柱上有乾隆年间(1736-1795)孙髯所撰180字长联,闻名于世。

大观楼长联
在大观楼前门柱上。清乾隆年间(1736-1795)孙髯所撰,陆树堂以行草书刻联挂于楼前。咸丰七年(1875年)与楼同毁于兵火。现存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托赵藩以工笔楷书刻成的木制联,蓝底金字,书法遵劲。

长联共180字,上联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大观楼也因此而声名远播。作者孙髯(约1711-1773),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以诗文著称,终生为一平民。

西山
在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耸立滇池西岸。最高峰为太华山,高出滇池水面约470米,气势雄伟。起伏的山峦,白云飘渺,好像睡佛卧于云中,故有“卧佛山”之称;又犹如丰盈的美女躺卧岸边,故又有“睡美人山”的美称。全山除山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其余均为茂密的树林覆盖。名胜古迹分布在层林叠翠的山涧,有聂耳墓、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等胜境。

三清阁
在西山罗汉崖上。是一组九层、十二座殿阁、一石坊的建筑群。元代为梁王避暑宫。现存建筑是经元、明、清三代修建而成。西山公路直通阁下。

太华寺
在西山太华山麓。建于元代,由云南名僧玄鉴和尚创建。明代曾加以扩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建国后又经修缮。寺院宽敞,梵宫琳宇,金碧辉煌。殿内供19尊铜佛。殿宇有高筑崖石上的山门、大雄宝殿、缥缈楼、鬟镜轩、海月堂等,依地势逐层隆起,似在紫霄碧云间。院内古木参天,尤以朱砂玉兰、古银杏最享盛名。

龙门
在西山罗汉崖的峭壁上。从三清阁穿过镌有“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沿石阶而上,至云海、石林的石室平台,眼界豁然开朗。继往南行,危崖壁立,岩间开辟一条傍山开窗隧道抵慈云洞。室内雕观音坐像,其门楹、香炉、藻井及各种装饰,都是在原岩石上雕刻而成。沿燧道石阶上,即至刻有“龙门”二字的石坊,入内,有石室为达天阁。阁内供奉一尊魁星,其他门楹、香炉、台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峭壁。整段工程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止于咸丰三年(1853年)。身临其境,海天一色,晨观日出,烟霞变幻,可称滇中第一胜境。

华严寺
在西山之腹。是游览西山的第一站。故址为宋时大理国鄯阐侯高智升的别墅。明末清初毁于兵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光绪九年(1883年)再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等,殿宇巍峨,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大殿内有3尊三世佛金身塑像,两侧壁上塑五百罗汉像,各具神态,塑工精良。天王殿塑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正中供奉弥勒佛。寺内外花田繁茂,尤以山茶、牡丹及杜鹃花为最。

大雄宝殿前廊

大雄宝殿三尊精致的金身三世佛像之一

聂耳墓
在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8年将其骨灰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1980年5月13日迁葬于此。新墓地背负青山,前俯滇池,呈月琴状。24级石阶象征聂耳24岁的年轻生命。

滇池#
在昆明市西南。又称昆明湖、昆明池,古称滇南泽。为一断层陷落湖。面积29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85米,南北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8公里,水深平均约5.5米。有盘龙江等20余条大小河流向南注入,又向北经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两岸有金马、碧鸡二山东西夹峙,滇池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池周多名山胜景。

观音山
在昆明市南15公里的滇池西岸。海拔2040米。山临浩池,孤峰突兀,有“小南海”、“小普陀”之称。山巅建寺。明成化间(1465-1487),黔国公沐琮命建观音殿,遂得名观音寺。现存建筑有明隆庆年间(1567-1572)建“小南海”牌坊一座,清代所建7级砖塔及观音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

海口石城
在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里仁民族乡里仁村西北。其地峰峦起伏,四周石壁如垣,故名石城。

太和宫金殿*
在昆明市东北7公里的鸣凤山(又称鹦鹉山)上。又称铜瓦寺。由山上过迎仙桥沿石级而上,古柏参天,浓荫蔽日,沿途过3座“天门”后,即到达太和宫门前。这是道、儒两教合一的建筑群。主殿系青铜铸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名。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系仿湖北武当山金殿样式铸造。周围建砖墙保护,有城楼、宫门等建筑,称太和宫,亦称紫禁城。

崇祯十年(1637年)殿被移往宾川鸡足山。现存金殿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殿中横梁上发现“康熙十年平西亲王吴三桂室人王氏敬造”字样。殿方形,边长6.2米,高6.7米。殿内神像、匾联、梁柱、墙屏、装饰等均用铜铸。殿宇宏丽,造型精致。在鸣凤山巅建有一三重檐的钟楼,内悬挂著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铸造的一口大钟,十分壮观。

妙湛寺石塔
在昆明市东郊10余公里官渡街上。俗称穿心塔。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1982年又加修葺。全塔系砂石砌筑。塔基台为方形,高4.8米,边长10.4米,基台下设有四面向的券洞,可通行人。基台上建有5座佛塔,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故有金刚塔之称。基台中部为主塔,通高16.05米,塔座为方形折角须弥座。须弥座上是7层石雕莲瓣的覆莲座,上承覆钵体塔身,塔身四方各开一壶门,内刻石佛像一尊。铜伞上的塔刹由宝座、覆钵塔身、摩尼珠和宝瓶组成。立于基台四角的四座小塔形式相同,通高均为8.84米。整座石塔造型典雅秀丽,主塔与4小塔布局协调,在我国喇嘛塔中独具一格。

筇竹寺
在昆明市西北10余公里的玉案山上。有大雄宝殿、天台来阁、梵音阁等,依山势而筑。大雄宝殿正中为元塑三世佛,殿壁间嵌有一块元延佑三年(1316年)所立圣旨碑。并赐存《大藏经》。大殿内两侧和梵音阁、天台来阁内有五百罗汉泥塑。客堂中保存有五百罗汉泥塑作者黎广修的山水壁画和担当和尚的楹联“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暗。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此寺是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而据寺内现存《雄辩法师大寂塔铭》记载,至迟元初已有此寺。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清康熙、光绪年间先后重修。近年又修葺一新。

大雄宝殿

筇竹寺五百罗汉塑像
在筇竹寺内。分布于大雄宝殿两壁及梵音阁、天台来阁中。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十六年,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及其五徒共同塑造。像高约1米,髹以彩泥。众多的罗汉似佛非佛,似僧非僧,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怒目的金刚,有慈眉的菩萨,有赤脚的行者,有沉思的比丘,有袒腹的弥陀等等,各具神态。

黑龙潭
在昆明市北郊15公里的龙泉山麓黑龙潭公园内。据考为汉代益州郡的黑水祠。因山下有一潭,水自底冒出,源源不竭,色深黑,传为黑龙潜藏其中,故名。现有上下二观,下观为黑龙宫,面潭西而立,创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北沿石阶而上,为龙泉观,即上观,层楼叠阁,殿宇三重。观内遍种奇花异草,著名的有唐梅、宋柏和明山茶花,被称为“黑水祠中三异木”。碑亭内收藏著历代碑碣、石刻。

金沙江树桔渡口
在昆明市东川区。红九军团渡江指挥所旧址,距金沙江边约250米,为一三合院普通民居建筑,面积268平方米,现保存完好。1933年5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3000余人,在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指挥下在此渡江。

安宁市
安宁温泉

大石庄唐王仁求碑

温泉镇宋曹溪寺

洛阳山石窟

明连然文庙

富民县
永发温泉

款庄热水塘

河上洞

散旦乡宝石洞

仙桥溶洞

嵩明县
兰茂墓及祠
在嵩明县城南12公里杨林镇南。兰茂(1397-1476),明嵩明杨林人。学问渊博,未应科举,一生教书行医,著述甚多。死后乡人立墓建祠纪念。墓为石砌圆形土冢,高约2米,直径约10米,现存墓碑为1936年所立,碑心题刻“明兰隐君墓”。墓前的兰公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现存正殿3间,左右耳楼各3间,门楼3间,中为天井。

古盟台
在嵩明县城南原火神庙后。原名“盟蛮台”。为一圆形平台,面积约150平方米,高2米,用石筑砌。原“古盟台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州守孙汝正立,已佚。现碑1979年重立,正中刻“古盟台”三字,右刻“诸葛武侯七纵孟获与诸蛮盟于此”字样。

青龙宫与黑龙宫
在嵩明县白邑乡,青龙宫在白邑村北约1公里处,现存正殿3间,左右配殿2间,门楼3间,古戏台3间。每当三月致祭。正殿供奉龙王塑像。宫内天井有一石雕龙头,清泉从中涌出,长年不断。附近有三泓清泉,为盘江源头。黑龙宫位于龙潭营村之南,建筑与青龙宫似,正殿悬云贵总督伊里布赠“光绪御笔之宝,盘江昭佑”匾额。二宫均属清代晚期建筑。

呈贡县
龙潭山“昆明人”遗址

龙城镇:石碑村汉墓群、清代魁星阁、三台山

龙街乡:天子庙战国墓、小松山汉墓

马金铺乡:清代魁星阁

晋宁县
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部面

夕阳乡恐龙足迹和化石

石寨山遗址和汉墓群
1955年-1960年先后四次在此发掘了近50座墓葬。其中1956、1957年间第二次发掘的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证实为西汉滇王之墓。

石寨山

“滇王之印”金印,边长2.3厘米。

铜人物屋宇,长22.5厘米。

二人舞蹈铜扣饰,高12厘米。

铜执伞男俑,通高50厘米。

观音洞壁画

石将军石刻

盘龙寺

郑和公园

马哈只墓碑

宜良县
法明寺
在宜良县匡山镇。始建于唐,明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现存大殿及塔。大殿重檐歇山顶。为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塔位于殿前,十三级密檐方形砖塔,通高22.6米,塔1-12层四面设龛,各奉佛像,塔刹已毁。

九乡风景区#
在宜良县北40公里。景观以洞穴为主体,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目前开放的叠虹桥景区,卧龙、神女宫、白象三溶洞天然相连,浑为一体,洞中飞瀑,堪称一绝。洞中暗河有珍稀鱼种-盲金钱鱿。地面山林峡谷,绿水苍崖。附近张口洞等处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彝族先民的摩崖题刻。当地自古以来为彝族居住地。

阳宗海海滨游乐场
在宜良县城西17公里阳宗海滨。阳宗海古称大泽,明清时期又称明湖。属高原淡水湖,因水质清澈,有“高原明珠”之誉。面积3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770米。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彝文摩崖
在县城北10公里法宜则村旁红崖峡的峭壁上。摩崖诗文石刻颇多,最重要的是明代禄劝最大的彝族土司凤氏为撰写其家史而用彝文书刻的一方摩崖,译名为《罗婺盛世铭》,记叙了彝族先民的来源与迁徙路线及凤氏家族的兴衰。文直书横列,为彝族先世凤阿维与凤来玉所刻,约明末时刻成,是我国最古老的彝文碑记之一。

三台山石刻
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密达拉村三台山核桃箐山脊石壁上。此山与武定县交界,山顶平地为彝族凤氏土城,为大理国三十七部之一罗婺部世袭居地。摩崖石刻高浮雕多闻天王及大黑天神各一尊。从造像风格及题记看,当属大理国时期所作。

石林彝族自治县
路南石林#
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内。俗称李子箐,面积40余万亩,包括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黑松岩、藏湖等处。形成于古生代,是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这里群峰壁立,奇峰危石,千姿百态。一支支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远望犹如一片莽莽森林,蔚为壮观。石峰、石柱的相对高度从几米至三四十米不等,处处是怪山名泉。明代已成为名胜,并见于记载。

大石林
在路南石林风景区。著名的剑峰池水源来自地下暗河。池水蜿蜒流淌于岩石中,其上有桥相连,凭栏望池,一石峰兀立水中,犹如一柄利剑直刺青天,此即剑峰。莲花峰造型逼真,气势雄伟,像一朵硕大无比的石莲,亭亭玉立在群峰众石之间。

小石林
在路南石林风景区内。与大石林相连。其间有数十亩草坪,春秋时节山花遍野。最著名的石峰是在一潭碧波侧畔的阿诗玛石峰,它颀长高挑,风姿绰约,背后又有一峰相连,侧视宛若一位背篓少女的身影。

外石林
在路南石林风景区内。此地有众多石峰星罗棋布,峰外有峰,林外有林。万年灵芝峰高达10米,上覆华盖,下如圆柱,像一枝巨大的灵芝仙草。

大叠水瀑布
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城西南23公里处。旧称叠水燕云。是云南省最大、最壮观的瀑布。巴江水流经这里的一块断层,从悬崖峭壁上跌落而下,落差40余米,宽20余米,形成瀑布飞流。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
在丹桂村,南距昆明市80公里。1935年4月底,中央红军长征到此,总部驻扎在一幢三合一照壁式的二层楼民房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在此部署抢渡金沙江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