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名胜古迹

晋城市

景忠桥
横跨在晋城市城东沙河上。是晋城东向交通要道。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时为木构桥梁。明弘治年间(1488-1505),仿晋城西关景德桥大券拱式样,改建为石桥。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予重修。建筑牢固,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袭,仍仡立如故。长16.55米,宽5.7米,桥面略有度,桥身用单孔拱券,桥拱宽6.5米。桥面栏杆低矮无奇,是清代桥梁常见之形制。为我国著名古桥。

景德桥
横跨在晋城市西门外的沁水河上。俗称西大桥,是我国著名古桥之一。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今名。桥用2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桥面长30米,券高3.7米,跨度16米,券宽6米,两端各负一小券,以分剪洪水冲击面,减轻大桥的荷重力。桥面两侧石雕兽面、海马、行龙等花纹图案。

玉皇庙
在晋城市东13公里府城村后土岗上。创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金泰和七年(1207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创建山门及钟鼓楼,明、清均有修葺。三进院落,正北为玉帝殿,塑玉皇大帝、普天星君;东庑内塑三元、四圣、九曜星像;西庑内塑十二辰宿、六太尉等。元塑二十八宿像排列于砖筑神台上,男性表情奔放,女性温柔娴静。随塑的狗、兔、虎、鼠等动物形象维妙维肖。庙外碑廊有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碑刻,研究道教史及道教艺术的珍贵文物。

二仙观
在晋城市东南12.5公里太行山中峰下。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至政和七年(1117年)。寺前山门已毁,现存东西配殿各10间。中轴线上有乐台、香亭,均属明清建筑。最后正殿3间。左右各跨垛殿4楹,仍是宋建体制。内木制“天宫壁藏”,雕刻精致,金碧辉煌。后槽的仙台上塑二仙姑泥像,两侧立胁侍4尊,眉目清秀,身材修长,为宋塑中的佳作。

古青莲寺
在晋城市东南17公里寺南庄北侧硖石山腰。上距青莲寺里许,原与青莲寺合为一寺,宋代分作两寺,此寺时代较古,故名。北齐天保年间(550-559)高僧慧远在此创立道场,唐代重修。寺前有藏式佛塔一座,高约25米,明代所筑。寺内南殿和正殿两座,均经后世修补,唯殿内塑像和碑刻仍是唐、宋原物。造像风格与青莲寺宋代塑像如出一辙。正殿内佛坛宽大,上置彩塑7躯,释迦、文殊、普贤、二弟子及二供养菩萨,皆为唐制,面形丰满,肌肉健美。

青莲寺
在晋城市东南17.5公里秀丽的硖石山中。悬崖夹峙。崖脚内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题记。寺前丹河荡漾,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掩映在幽静雅洁的环境中。殿宇布局、梁架结构及古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可证是宋代建筑。释迦殿内塑释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贤二弟子,东西配殿楼上各塑广法天尊、十六罗汉和地藏菩萨、十殿阎罗,个个栩栩如生,威严肃穆。

东岳庙
在晋城市东北18公里高都镇。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其中大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重建,大齐殿内奉齐天大帝,殿内泥塑5尊,基本完好,虽经明代重装,衣饰、相貌仍不失金塑风格。板门四周,立颊、门额、门槛皆为石质,形制苍古,上雕线刻荷花、牡丹、化生童子等各种纹样,图案精细,刀法洗炼,堪称金代佳作。

岱庙
在晋城市西南13公里冶底村。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金大定年间(1161-1189)改建,明嘉靖时(1522-1566)重修。殿内彩塑齐天大帝及侍者,均经清代重装。板门四周立颊、门额、门槛等都用青石雕花,图案为牡丹、宝相、荷花、化生童子等,构图严谨,刀法纯熟。门墩石上雕石狮一对,形象生动,技法尤精。

崇寿寺
在晋城市北18公里郜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年)重修。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现存建筑,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加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小院一区,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寺内有唐代八角形石幢两座,通高4米。寺内后院还保存有北魏造像碑1通,雕屋形龛及一佛二菩萨;另有宋、金以来石碑12通。

高都古城文化遗址
在晋城市东北20公里高都村。

大成寺
在晋城北21公里巴公村。

无梁殿
在晋城北北30公里东大阳村。

天柱塔
在晋城北30公里东大阳村。

孔子回车庙、回车辙
在晋城南37公里拦车村。

碧落寺
在晋城西北10公里陈沟。

水映寺
在晋城东北27公里北义城乡。

莒山蔺相如墓
在晋城东北27公里北义城乡。

高平市
定林寺
在高平市区东南5公里大粮山。峰峦重叠,松柏苍翠。寺侧有定林泉,寺名由此而得。寺址在山之阳,美景宝刹交相辉映。寺中轴线上分列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四进院。雷音殿斗拱支檐,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古朴雄伟。殿前月台上竖有石雕八角形经幢两座,均高4米,刻有经文,仰莲、覆盆,宝珠顶。堂西有定林泉,水从石洞流出,清澈甘美,终年不涸。从二堂间踏陡石阶而上,有一别致小院,北为佛殿,西为楼阁,院中耸峙二亭。登高远眺,山水楼阁之胜,尽收眼底。

崇明寺
在高平市区东南15公里圣佛山东麓。在高平市区东南15公里圣佛山东麓。背依青山,前临深谷。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现存山门、钟鼓楼、中佛殿、后殿及东庑,为两进院。虽屡经修葺,其规制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

游仙寺
在高平市区南10公里游仙山麓。寺因山得名。山势优美,林木葱郁,寺居山峪,清静幽雅。规模宏敞,周设群房套院,三进院落,设前殿、中殿和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金、元、明、清屡有增修。现存前殿仍是北宋原物。中殿金代建,梁架规整,结构牢固。此寺为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寺外东山坡上有八角七级砖塔一座,是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所筑。

二仙宫
在高平市区南14公里西里门村二仙岭。相传晋时有两姊妹,生母病故,不堪继母虐待,常仰天痛哭,感动天神,下降黄龙,二女乘龙升天,遂成仙女。她俩关心民间疾苦,遇有求雨、求药、求子女者,有求必应,上党一带辗转流传,极为崇信,遂建庙祀之。始建年代不祥,金、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现存山门、东西廊庑、中殿、配殿、后大殿等建筑。中殿年代最古。殿内无柱,结构简洁牢固,为金代遗构。庙内有金代石碑一通,载仙姑灵应事迹;清光绪五年(1879年)碑详述光绪三年灾情及民间生活疾苦。

开化寺
在高平市区东北17公里舍利山腰。松柏茂密,路转峰回。楼台殿阁与山冈泉溪相映,构成当地闻名的名山古寺。寺创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大雄宝殿一座,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寺前耸立二层楼阁式山门一座,大雄殿居院内中心,东西配殿对峙,后殿左右各跨翼楼,东翼楼下泉水涓涓。现存大雄殿为宋代遗构,殿宇壮观,结构古朴,梁架上还保存有宋代彩绘图案。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成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内容为佛传故事,建筑瑰丽,人物形象逼真,服饰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羊头山石窟
在高平市区东北18公里,高平、长治、长子三县交界处。山巅有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故名羊头山。羊身巨石四面为龛,内置一佛二菩萨,为北魏所凿。山上石窟及摩崖造像百余龛,大者20余,小者近80龛,自山腰至山顶分布甚广。窟侧有清化寺。窟寺均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北齐、隋、唐间屡有凿造,今殿宇残坏,基址可辨,石窟造像尚存。洞龛大小不等,其中第六洞最大,面积约10平方米。洞外雕许多小龛。山腰千佛碑一通,高约5米,四面满雕佛像,中心一龛作火焰形,内置坐佛一躯。山巅山腰雕石塔6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

资圣寺
在高平市区西南20公里大周纂村。始建年代不详,至迟宋代已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寺内古朴葱郁,殿宇巍峨壮丽,饶有古刹风趣。现存山门、南殿、正殿和东西配殿5座主体建筑。南殿宽深各3间,屋顶平缓,脊兽、力士等全为三彩琉璃制成,形制色釉皆精。整个结构仍是宋代原作,正殿最大,元代重修过。东西配殿较玲珑,是明代所筑。

仙翁庙
在高平市区西北10公里伯方村。又称纯阳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当地著名寺庙。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现存前部为山门、钟鼓二楼,后部有乐亭、仙翁殿、东西配殿和走廊。仙翁殿内奉吕洞宾,尊称仙翁,并以名庙。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元制。殿顶琉璃脊兽完备,龙、凤、花卉、力士等,制作工精,色调纯朴,堪称明代琉璃中的佳品。

圣姑庙
在高平市区西北20公里上董峰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明清重修。现存牌楼、三教殿、玉宇(乐楼)、圣姑殿、东西配殿等。其中三教殿为元初遗构,宽深各3间,结构沿袭宋制。殿内东西墙上遗存部分壁画,内容为诸仙女,面形丰润,衣饰富丽,有如永乐宫壁画,为建殿时原作。殿中木雕神龛,塑马仙姑卧像一躯,头东足西,合目而睡,姿态慈祥,比例匀称,塑工之佳,可与晋祠塑像媲美。

元清化寺
在高平市北10公里团池乡境内。

清奎星楼
在高平市北10公里团池乡境内。

金峰寺
在高平市城关镇。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古战场
在高平市城关镇。

金铁佛寺
在高平市东南米山镇。

成汤庙
在高平市西南马村镇。

花石柱庙
在高平市西南马村镇。

伯方庙
在高平市城关镇西北8公里寺庄。

西阳阁
在高平市城关镇西北8公里寺庄。

八角塔
在高平市城关镇西北8公里寺庄。

北魏高庙山石窟
在高平市城关镇南唐庄乡。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兵场地
在高平市城关镇南唐庄乡。

龙堂沟庙
在高平市西南10公里悬壶南村。

仙师庙
在高平市西南东周乡。

元万寿宫
在高平市西南原村乡。

玉虚观
在高平市西南原村乡。

关帝庙唐代经幢
在高平市西野川乡。

东岳庙
在高平市西野川乡。

泽州县
陵川县
龙岩寺
在陵川县城西10公里梁泉村。寺前身为龙泉寺,创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金大定三年(1163年)奉敕改为今名。为一坐北向南的建筑群,二进院落,现存殿堂20余间。历代对寺庙都予以重修与扩建。

北吉祥寺
在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西隅。创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寺周细流环绕,寺前古柏4株,人称四大天王。寺宇规模宏敞,布局严谨,三进院落。天王殿、中殿历史最古,后殿及两厢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殿宽深各3间,结构简练,断面规整,整个形制仍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构。中殿3间,外观甚为古朴,与天王殿同为宋构。殿顶三彩琉璃脊兽为明代所制。

南吉祥寺
在陵川县城西20公里平川村。原在宋家川,唐贞观年间(627-649)奉敕建造,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迁此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寺宇规模完整,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及两厅廊庑。中殿历史最古,宋建;后殿金建元修;山门虽经明代重修,还保存有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遗构。中殿三间见方,殿内梁架规整,形制古朴,结构严谨。

崔府君庙
在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据《长治县志》载,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乐平(今昔阳)人,唐贞观进士,为长子县令,有功德于潞地,因而建庙祀之。庙始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规模壮观,山门前平台凸起,两侧石阶对峙,左右配以廊庑。山门高居正中,门楼秀丽,雕刻精巧,与一般佛寺外观截然不同。庙内戏台一座,面向后殿。这种高台以上的门庑或殿宇,见于敦煌壁画,实物中少有。

千佛造像碑
在陵川县城西17.5公里平川村。该碑为隋代文物,存于一砖石券碑亭内,由砂石制成。碑高3.2米、宽1.1米,全碑共雕有佛像300多尊。碑正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十三层小龛,顶层雕有佛像10尊,其余十二层每层雕有佛像12尊。下部有一大旨龛,内有一佛二菩萨,大佛龛两侧有三层小龛,每层雕有佛像2尊。

三圣瑞现塔
在陵川县城西南33公里积善村昭头院内。院创建年代不详,隋代已有,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建。院内共有5个院落,西院三圣瑞现塔历史最久。三圣瑞现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边长约6米,高30米,13层。一、二、三层均两面辟门,三层以上设置若干采光通气孔。塔内有通刹梯道脚窝,供攀临极顶。外观上挺拔秀丽。虽建于金代,但唐风甚浓,形制上颇似西安小雁塔。

太行第一峰
在陵川县六泉村。周围山岭峥嵘突兀,山花灌木遍野丛生。主峰海拔1884米,有古佛寺,佛为“天中天”,雄踞太行绝顶,登峰远眺,黄河东流,太行风光尽收眼底。今寺宇已毁,基址尚存。

元阳宫
在陵川县城关镇北8公里平城。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住址
在陵川县城关镇北8公里平城。

关帝庙
在陵川县城关镇西南17公里附城。

崇福寺
在陵川县城关镇西南17公里附城。

真泽宫
在陵川县城关镇西南17公里附城。

白玉宫
在陵川县潞城乡郊底村。

阳城县
砥洎城
在阳城县城东13公里润城村北。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整座城池建在沁河环绕的半岛上,因沁河古称洎水,故名。面积约2.46万平方米。城内共分十大街坊,沿城墙筑有环城路或住宅巷道,所筑巷道均为“丁”字形。城墙上有望楼、炮口、藏兵洞等。城内建筑多为2-3层的楼阁式建筑,有庙宇、宅院、花园或过街小楼点缀于小巷之中,多属明清遗构。

海会寺
在阳城县东15公里的大桥村。唐乾宁元年(894年)创建,因寺内泉名龙泉,唐昭宗改额“龙泉禅院”。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寺僧重修,改称今名。背依樊山,面临大川,佛殿、经堂计有60余间。寺内有琉璃双塔对峙。一建于唐末,宋代重修,八角十级,高20米;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角形十檐十三层,高50米。塔内有梯可盘旋而上,塔身饰以绿蓝色琉璃,色彩鲜艳夺目。

东岳庙
在阳城县城东北17公里屯城村。创建年代不详,金承安四年(1199年)已有。现存主要建筑有正殿、舞台、垛殿、角殿、钟楼等,东部建筑及山门已毁。正殿木架结构,部分保留了金代建筑的特征。

寿圣寺
在阳城县城西25公里阳陵村。创建于五代后唐时。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重建,后经历代修葺,现存建筑皆为明清所构。寺分东西院,东院为主体,共两进院,现仅存中殿、后殿、东西耳殿、配楼、禅堂、琉璃塔等。建筑均无特色,唯后殿高台上琉璃佛塔为全寺精华,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以岩石须弥座为基,以青砖琉璃砌身,高20余米,八角十级。塔内满布浮雕花饰,可循梯登顶。塔外壁全用琉璃镶嵌。各层券洞外和佛龛两侧,还镶有琉璃烧造的护法、韦驮、金刚、天王和胁侍菩萨。此塔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颇有价值,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也是不朽之作。

后晋开福寺
在阳城县城关镇。

宋孔圣寺
在阳城县城关镇。

西池
在阳城县城关镇。

清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故里及墓
在阳城县城关镇东15公里黄城。

崦山庙
在阳城县东北町店乡。

灵泉寺
在阳城县北芹池乡。

析城山自然风景区
在阳城县南西交乡。

蟒河自然风景区
在阳城县南桑林乡。

沁水县
汤王庙
在沁水县城东23公里端氏村东。俗称大庙。地形高凸,环周壁垒,居高临下。创建年代不详,宋代已有。后几经重修。正殿年代最古,为宋代遗构。殿面宽9间,进深4间。殿宇形制壮观,结构规整。唯宽深比例悬殊,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圣天寺
在沁水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清各代皆有修葺。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中殿历史较早,面宽进深各3间,结构规整。殿内壁画明代所绘,内容为佛、菩萨、胁侍等,用色以石青、石绿、朱砂、银朱为主,面形秀润,色调纯朴。

石塔
在沁水县城东70公里玉溪村。创建于唐代。塔平面为方形,塔身共5层,高约6.30米。最上层莲座雕刻精美。

柳氏民居
在沁水县城西南20公里西文兴村。据《沁水县志》载,柳氏家族第六世祖柳遇春,明嘉靖丙午科(1546年)进士,任陕西省华昌府通判、山东宁泊知州补陕西同州知州。功名成就后,在家乡广修住宅。原建筑大都已毁,现仅存4处较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皆为二层楼,通檐走廊。门窗雕刻玲珑秀丽,窗花图案多达30余种。附属文物有文徵明书《阳明先生谕俗四条》等石碑9通。

中条山
在垣曲与阳城交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