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名胜古迹

威海市

威海温泉
在威海市区宝泉路上,称“宝泉汤”。明代即被当地人发现,后凿井建池,供洗浴。泉水水温高达70°C,含20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神经、运动、消化系统的疾病及心血管、皮肤病和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疗郊。

环翠楼
在威海市区奈古山东麓,西负苍山,东眺碧海,南北分别与佛顶、古陌岭群峰相望。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楼台建在威海卫城西北角,因兼沧海、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抗日战争中被日伪军焚毁,1976年重建。主楼3层,高16.8米。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
在威海市环翠区海港东路三角花园内。1931年10月1日建,塔身8.3米。原塔正面上方题“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大字,下刻《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记》共862字。记文略云:威海卫自明设卫驻兵,为海防重地,与旅顺同为清代北洋海军根据地。甲午战争战败,俄租旅顺,法租广州湾,英人借口均势,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13日,“租借威海卫全湾10英里以内之地及湾内各岛,并规定必要时可利用威海及后山1500平方英里为军事上的设备。”1930年10月1日收回,前后租期为32年又2个月。塔高32尺,藉以纪念过去32年之痛史。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在威海市威海湾内。刘公岛东西约4公里,南北1.5公里,峰峦起伏,主峰旗顶山海拔153.5米。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进驻。光绪十五年清政府确定在此建设海军基地。翌年,北洋水师编成,丁汝昌为提督,拥有战舰22艘,练舰、鱼雷艇等20余艘。同年,开始修建北洋海军的指挥机关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铁码头、船坞、弹药库等军事设施,至光绪十七年相继竣工。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外黄海海面进行主力决战,邓世昌率致远舰猛冲日舰吉野,壮烈殉国。翌年2月,日军分水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全军覆没,丁汝昌拒降自杀,刘公岛落入敌手。北洋水师的设施虽有部分改变,但多数保存下来。

北洋水师提督署
在威海市刘公岛中部偏西。又称北洋水师提督衙门。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建北洋水师并设提督署于此。围以长垣,面积1万平方米。大门居中,额题“海军公所”,李鸿章手书。沿中轴线建厅堂3进,东西跨院间有长廊贯通,均为清式举架木砖结构。正厅自南向北分别为礼仪厅、提督厅和祭祀厅;配房和厢房分别为总兵、副将、洋员教习办公室及提调室、文武值班室。院内有地下储水设施。门前左右角楼,为鸣金奏乐处,其西设一眺望台。

丁公祠
在提督署西约200米。原为龙王庙,甲午战争后置丁汝昌灵位,遂改称丁公祠。祠内置石碑二块,一镌“柔远安迩”,表彰提督丁汝昌;一镌“治军爱民”,纪念驻岛护军统领张文宣。均为1890年刘公岛绅商所立。

铁码头
在提督署西500米。长桥形,长200米,宽10米,基础部分为铁皮包水泥墩柱加槽钢交错连接。水泥墩间隔5米,共40对,钢架之上铺设水泥预制板面。建国后,虽经几次大修,仍基本保持原样。北端东侧,有石筑二层楼房一座,高约20米,似方形碉堡,原为北洋海军指挥塔。

丁公府
在丁公祠西北约400米处。为丁汝昌及其将佐的寓所,建筑面积1295平方米。现存大门和院内檐架廊柱等,尚可辨识当初规模。院内紫藤一株,传为丁汝昌手植。

水师学堂
在丁公府西北约300米处。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是继天津水师学堂、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之后,北洋海军兴办的第三所水师学堂。原有大小房屋63间,甲午战争中被毁。现存东西辕门、马厅、照壁、堞墙和小戏台等。

威海炮台
在威海海岸山坡及山顶。所后炮台在水师学堂堞墙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地下掩蔽与炮位两部分。地面炮位2座,均呈圆坑形,直径13.4米。坑道与炮位相通。保存基本完好。其余炮台形制与所后炮台近似,但保存较差。清光绪年间(1875-1908),清军自南岸搬土填筑加高,建地阱炮台一座,内置平射炮6门,地阱炮2门,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炮台地下室与炮位相通,炮位地阱深2米,径11米。

乳山市
圣水喦
在乳山市东北小昆嵛山南端山谷中。谷东西向,群山环绕,唯东南角一径可通。石壁如削,高达30余米,喦下有花岗岩天然石洞,洞内泉出石罅。金大定年间(1161-1189),道人王玉阳曾修炼于此,现洞上部“圣水喦”题额即其手笔。金承安二年(1197年)敕牒赐额“玉虚观”,后改“玉真观”,屡经重修,颇具规模,今已大部废圮。

小管村遗址
在乳山市。

翁家埠遗址
在乳山市。

南斜上古墓群
在乳山市。

圣水宫
在乳山市。

西汉育黎古城遗址
在乳山市育黎西部。

大乳山
在乳山市海阳所镇。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乳山市海阳所村和南黄镇。

西周墓群
在乳山市海阳所村、圈港村和南黄镇。

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战国墓
在乳山市白沙滩镇。

文登市
圣经山摩崖石刻
在文登市区西25公里。圣经山之巅有巨石横卧,长16米,高6米,状如新月,俗名“月牙石”。上刻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连同附记共6000余字,字径3寸,隶书变体,近于楷书,古拙苍润。虽经风日剥蚀,尚可辨识,无年款姓名。金元之世,马丹阳、邱处机等7人师事王重阳,号“七真子”,以昆嵛山为发轫地,足迹遍胶东。圣经山东南朝阳洞内,旧有碑碣及五祖七真石雕像。南1公里许紫金山麓,谷幽泉清,林木苍郁,道家称之谓“洞天福地名胜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曾建东华宫于此。老子《道德经》等石刻,当为这一时期的遗物。

沙里店遗址
在文登市。

大宋家遗址
在文登市。

秦建召文台
在文登市文城镇。为秦始皇召集文人登临所建。

秦始皇庙
在文登市文城镇。

七里汤温泉
在文登市文城镇。

汉昌阳古城遗址
在文登市宋村。

新石器遗址
在文登市沙里店村。

荣成市
成山头
屹立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如龙首垂天。附近海底礁石林立,水流回旋湍急,无风天气海上亦波涛险恶。秦始皇东巡,曾两次登临成山,后人因建始皇庙,今尚完整。成山头南面海中,有天然巨石4块,嵯峨怪异,忽断忽续,随海潮涨落,乍出乍没,人称“秦人桥”,传为当年秦始皇入海求仙时建。山巅有一立石,不见字迹,相传左丞相李斯曾于此立石,篆书“天尽头”三字。自明清以来,成山头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就发生在附近海面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后,当地人民曾立碑始皇庙内,上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御制碑文,赐谥“壮节”。

赤山法华院遗址
在荣成市石岛镇。为唐代在此任靖海镇大使的新罗(今朝鲜)人张宝高主持兴建。设有佛殿、藏经殿,僧众30多人。圆仁(794-864)是日本古代佛学界的传奇人物,公元838年6月13日,圆仁法师自日本入唐求学佛法。7月2日抵扬州,就学开元寺。次年3月,圆仁离唐自密州(今山东胶州)乘船回国。时值强风季节,船行艰难,强风将船吹至荣成赤山湾(今石岛湾)。登陆后,受到赤山法华院众僧及村民的热情接待,一住数月。

后圆仁又去五台山、长安等地。唐武宗灭佛,寺毁一旦,众僧还俗。会昌五年(845年),圆仁离长安返国,途经赤山时,方知法华院已被拆毁。圆仁在中国生活了9年,仅在赤山前后就达3年,与赤山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圆仁便创造了日本七大神之一:从中国请来的“赤山神”。圆仁的弟子遵其遗愿,创建了祭祀赤山神的赤山院,在日本佛教界至今有深刻的影响。

槎山
在荣成市石岛镇西15公里。海拔539米,面积45平方公里。因其峰连九顶,又称九顶铁槎山。“槎”字古作“筏”字解,因春夏季节,海雾弥漫,9个黛色峰顶如叶叶扁舟,沉浮于雾海中,“山如海上槎,故名槎山”。全真洞位于主峰清凉顶,洞平面呈椭圆形,中设塔心柱,现存大小佛教造像998尊,题记多处。

史载,金大定年间(1161-1189),王玉阳曾隐居槎山云光洞,钻研道法,创立全真教昆山派,并著成教义《云光集》。佛教造像雕凿于道教洞观之中,反映了道教和佛教的兴替。洞深2丈,宽丈余。洞上有巨石平坦如刀削,石面分布著9个大小不等的水池,池池有水,天旱不涸,雨多不溢,水中游鱼可数,人称“九龙池”。八宝云光洞,丈余见方,坐北朝南,洞外平地原有延寿宫,现仅存遗址。殿前山石上有两泉,一洞水苦涩如海水,名咸水洞;一洞水甘洌如饴密,名龙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