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名胜古迹

海东地区

平安县
洪水泉清真寺
在平安县。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省内修建最好的清真寺之一。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大殿为主体建筑,采用汉族宫殿式,高大宽敞,雄伟壮观,殿内用雕刻的大梁和木墩架成了“人”字形的顶棚。悬挂有巧夺天工的“天落伞”,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其他建筑也都设计特殊,工艺高超。为青海著名古迹之一。

乐都县
西来寺
在乐都县城东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寺坐北面南,由山门、过厅、东西两厢和大殿组成。大殿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矗立在台基上,雄伟壮观。大殿周檐斗拱繁缛,昂嘴下突,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柳湾墓地
在乐都县东17公里的柳湾。1973-1979年发掘,为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约3500-4500年。共发掘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有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出土文物近4万件,其中陶器1.7万余件,石器、骨器1300余件,装饰品1.8万余件,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分工和制陶手工业已达到一定水平。

马家窑文化旋纹彩陶瓶

半山式带流瓮

马厂式带盖菱纹壶

马厂式陶皿

瞿昙寺*
在乐都县南约20公里的山沟里。背山面水,遥望雪山。据寺院碑志记载,明以前当地就有佛教寺院,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特赐寺额曰“瞿昙”,从此得名。整个建筑群系典型官式宫殿。附属文物以51间壁画廊的巨幅彩色壁画最为有名,用连环画方式画出了释迦牟尼一生故事,层次分明;场面之大,艺术之精,实属美术考古之珍贵资料。

瞿昙寺殿
瞿昙寺主体建筑之一。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俗称“前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内檐门额上悬有敕赐金书“瞿昙寺”三字的横匾一方。瞿昙寺殿虽经补修,但完好地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和规模。殿内塑有三大古佛,8尊菩萨像,还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施的铜灯一盏,殿门外有明永乐年间(1403-1424)施的乌金大煨炉一个。殿内两侧和内夹墙墙壁上绘满各式精美的壁画,是明代壁画精品。

宝光殿
在瞿昙寺内。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赐名。俗称“中殿”。殿内玉石莲台上供有释迦牟尼铜像一尊,美观精巧,座面上镌有汉梵藏三种文字,“大明永乐年施”的字样。宝光殿前檐的志檐和额柱上还保留著一些建筑彩画。

隆国殿
在瞿昙寺内。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俗称“大殿”,和瞿昙寺殿、宝光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瞿昙寺整个建筑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殿宇,占地面积912平方米,屹立在全寺最高处的一个宽大的台基上。为重檐庑殿式建筑,雄伟壮观。相传瞿昙寺创始人三罗喇嘛当年来到瞿昙寺隆国殿现址,见有清泉一池,饮水时忘了拐杖,回头找拐杖时,已经长在泉边,便认定这是一块宝地,不再走了。

据说拐杖长成一棵树,就是现存隆国殿内的“珍珠树”,那清泉就是隆国殿内的瞿昙池。建筑工匠巧妙地利用地形特征,在瞿昙池上建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隆国殿,在殿中泉池上又盖了泉神堂,堂高9尺1寸,带座4层。将一池清泉囊括在一座宏大的殿宇中,可说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殿内文物甚多,有嵌镶著金龙牡凡木雕的皇帝万岁牌。有重达1800斤的金光大菩萨佛像,还有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青铜磬和造型十分优美的象背鼓及众多的匾额。

湟中县
塔尔寺*
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藏语意为“十万佛像”。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06年),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其余5寺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会伦布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组成完整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四大法会,十月、二月举行两小法会,尤其是正月十五日的大法会,以许多美妙的宗教传说、神话故事和艺术水平很高的三绝(指酥油花、壁画、堆绣),吸引数以万计的、蒙古、土、汉等各族群众,来寺瞻仰朝拜。从而使全寺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并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大金瓦寺
为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面积近450平方米,是塔尔寺的主殿。汉式宫殿三檐歇山式建筑,雄伟壮观。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独毙)创始人宗喀巴出生时,其母将胞衣埋在大金瓦寺正中即现在的大银塔地下,后来这里长出一株菩提树,长有10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现出狮子吼佛像一尊,其母本著敬爱之心,在此建立一座小塔,后人在小塔的基础上建起了高11米的大银塔,并将以后形成的寺院命名为塔尔寺。

该寺后经多次扩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1300两,白银1万两,将屋顶改为镏金铜瓦。清乾隆五年(1740年),藏王颇罗鼐布施巨款安装了殿脊饰品。殿内有清乾隆帝所赐“梵教法幢”匾额一块。殿内珍藏经卷数百卷,其中有大藏经一部。大金瓦寺两侧各有弥勒佛殿一座,右殿(上贤康)系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左殿(下贤康)系万历二十二年所建。

小金瓦寺
是塔尔寺的护法神殿。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原为琉璃瓦房顶,清嘉庆七年(1802年)改为镏金铜瓦房顶。殿内有白马标本,传说九世班禅从西藏来青海时曾骑此马,一天内赶到塔尔寺。

大经堂
是塔尔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藏式平顶建筑,面积1981平方米,面宽13间,进深11间。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经几次扩建。1913年遭火焚毁,1917年重建。大经堂内矗立的108根大柱子的上部,都雕有优美的图案花饰,外裹彩色毛毯,并缀以各色刺绣飘带、幢、幡等。经堂内悬挂用各种绸缎剪堆、堆绣的多种佛像、佛教故事图与宗教生活图,并悬挂各种壁画(卷轴画),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经堂内设蒲团上千个,可供2000多喇嘛集体诵经之用。数以百计的经卷存放在四壁的经架上;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铜质镏金佛像置于四壁的神龛中。二楼系四合院建筑。屋顶安放各式高大的镏金经幢刹式宝瓶、倒钟、宝塔、法轮、金鹿等,金碧辉煌,与大金瓦寺交相辉映。

大经堂前面的欠拉院,系二层藏式建筑。大经堂下设四大扎仓(学院):参尼扎仓(显宗学院),成立于明成历四十年(1612年),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研究显宗教义的学经部门,并研究内明(阐明佛教自身之学);居巴扎仓(密宗学院),成立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是研究密宗教义的部门,并研究因明(相当于逻辑学);丁科扎仓(时轮学院),成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研究天文、历算、占卜的学经部门,并研究工巧明(工艺历算之学);曼巴扎仓(医学院),成立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研究医药治病的部门,并研究医方明(药石、针灸、禁咒等治疗之学)。大经堂是参尼扎仓的经堂,也是4个扎仓全体喇嘛聚会念经的大礼堂。

小花寺
在塔尔寺内。又称长寿殿。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殿内雕刻、彩绘,细腻优美,并设有释迦牟尼、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塑像。院内菩提树浓荫蔽日,一到盛夏,花满枝头,芳香扑鼻,寺以此得名。院中央小花坛上供奉著一块涂满酥油、粘满硬币的异样怪石,传说宗喀巴之母当年背水时曾依此石休息。

九间殿
在塔尔寺内。系9间硬山式建筑,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是供奉五方如来的地方。北三间中央是如来佛,形象肃穆庄重,栩栩如生。其他塑像如财源仙女、妙音仙女等,亦匠心独具,造型优美,双眸有神。殿内有一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年长日久,已被酥油涂抹成黑色,上有脚印一个,传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独毙)创始人宗喀巴小时脚踏此石留下的。石上还有一对很深的手指印,也是宗喀巴儿时用手指抠的。中三间设泥塑文殊、观音、金刚手3尊菩萨像。南三间正中设宗喀巴头戴黄帽的泥质塑坐像一尊,旁有一组头戴黄、红帽子的喇嘛,即宗喀巴主持黄教与红教(宁玛派)的辩经会。塑像神态生动逼真,仿佛听到他们正在侃侃而谈一般。殿前大院系喇嘛讲辩经典和法会(观经)跳法王舞(藏语叫跳“欠”)的地方。

大拉浪
在塔尔寺的最高处。又称大方丈室。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山门、牌坊、经堂、公署等组成,是塔尔寺行政事务负责人法台的居住处,达赖、班禅来塔尔寺住地。

如意宝塔
在塔尔寺内。并排8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尖顶,上圆下方,是纪念释迦牟尼八件大事的。它们是:(一)莲聚塔,纪释迦牟尼初生时,步行7步,步步生莲花之意。(二)四谛塔,纪念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宣讲四谛要义。(三)和平塔,纪念释迦牟尼平息僧众争论。(四)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正觉。(五)神变塔,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魔怪的种种奇迹。(六)降凡塔,纪念释迦牟尼重返人间超度众生。(七)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魔军。(八)涅般塔,纪念释迦牟尼圆寂。

过门塔
在塔尔寺内。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系砖块建成,有雕砖斗拱,上有用藏文雕刻的六字真言,昔日进出塔尔寺必经此塔,故名。相传这里是宗喀巴之母下过帐房的地方。

菩提塔
在塔尔寺内。砖块砌成,与过门塔同时修建。塔内有雕像砖10万块,每块砖上都精心雕刻佛像一尊,表示“塔尔寺内有十万佛像”之意。相传当年宗喀巴之母的牛圈就设在这里。故塔旁有狮子雕像一对,象征当时的看牛狗。

塔尔寺三绝
指酥油花、壁画和堆绣。三绝具有独特风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酥油花:相传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时,当地佛教徒为表示尊敬,在公主从长安出发时带去的一尊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后在西藏成为习俗。其后传到塔尔寺。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们便将纯净的白酥油,糅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色泽鲜艳,经久不褪),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宗教故事、人间天上生活及神话故事等,工艺细致精巧。每到农历正月十王日灯节会上将做好的酥油花展出,一年一度,成为寺内盛会。(2)壁画:或直接绘于墙上,或绘于栋梁上,最多的则是绘于布幔之上,悬挂或钉在墙壁上,壁画染料采用石质矿物,色泽绚丽,经久不变,是塔尔寺壁画特有的一大长处。每年六月观经会上,将十数丈长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谓之晒佛,围观瞻仰者常达数万人。(3)堆绣: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塞以羊毛、棉花之类的充实物,在布幔上绣成具有明显立体感的佛像、佛教生活故事、山水、花卉、鸟兽等,其形象生动活泼,跃然于布幔之上。

湟源县
日月山与日月亭
在湟源县境内。海拔3489米。传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和亲进藏,由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行至此地,见山高风急,荒无人烟,遂泣啼不行。护送大臣李道宗以皇帝名义赐给日月宝镜两面,公主将宝镜中日镜置于东山包上,月镜置西山包上,以示决心西行。日月山由此得名。日月山自文成公主和亲后,成为唐蕃交往的主要通道,即著名的“唐蕃故道”。1984年为纪念唐蕃故道和青藏公路改建通车,修建了日月亭。亭内有大型彩绘文成公主进藏和亲风貌壁画。陈列有出土唐蕃分界碑、修路纪念碑等文物。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马场垣遗址*
(又名“马厂文化”的出土地点。)

巴州遗址

松树庄遗址

七里寺药水泉

宏化寺

互助土族自治县
白马寺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湟水北岸。建于11世纪。相传它的创建与藏传佛教史称之为“下路宏传”的复兴佛教活动的首创人喇勤·贡巴饶赛有关。山崖下现有一尊石雕佛像,雕像古朴浑厚,线条粗犷,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绿荫丛中的白塔与古石雕佛像相映成趣,自成一本。

化隆回族自治县
夏群寺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的一座山崖上,南临黄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青海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该寺由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曾于1363年在此出家而闻名。整个寺院共有大小建筑群27处,占地面积300多亩,有佛殿、僧舍2260多间,木式楼房26座。特别是该寺创始人端智仁青活佛灵塔殿,更加壮观。清乾隆皇帝于1788年向夏群寺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法净寺”紫匾一块,自此每年拨专款供养。夏群寺为格鲁派之源,在青藏地区久负盛名。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骆驼泉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相传13世纪,中亚撒鲁儿部落的尕勒莽兄弟等人从撒马尔罕东迁到此,看到一头走失的骆驼卧在一眼清泉旁饮水,骆驼化为白石。他们遂定居于此,繁衍生息,成为撒拉族。骆驼泉亦因骆驼石而得名。至今,泉水仍甜美清澈。泉附近有撒拉族所建的阿里头欧勒清真寺和先祖尕勒莽、阿合莽的墓地。

循化街子清真大寺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是青海伊斯兰教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撒拉族的祖寺,该寺曾有3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大殿呈长方形,水泥结构,总面积2394平方米,殿内有4根大柱支撑著49间殿顶,穹窿式的绿色圆顶覆盖其上。大殿四角是4个完全相同的高为23米的宣礼楼,中间是大圆包塔,大殿两侧为两栋学房楼,南北对称。街子清真大寺与附近的骆驼泉、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的坟墓浑然结成一体,构成一组完整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群。寺内现珍藏有撒拉族祖先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时带来的手抄《古兰经》一本,十分珍贵。

孟达天池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积石镇东20多公里的黄河南岸。面积95.44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从黄河岸边海拔1780米向南逐渐升高,最高处五台山海拔4123米。天池长约700米,平均宽250米,长方形,湖面海拔2504米,水深10-20米左右,每到七八月雨季,水深可达26米。湖水清澈,水温较高,夏季时在深水处水温通常在15°C以上。孟达风景区气候温和,野生植物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而复杂,是我国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植物园。在天池附近还有三处瀑布,以及卧虎石、神仙洞、虎啸泉、回音崖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