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沈阳

沈阳农学院(1950年)

沈阳农学院是东北解放后开办的一所新型的高等农科学校。现有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农业化学和农业生物等九系,教授讲师等共120余人,学生580余人。为使教学联系实际,并附设塔湾、北陵、马三家三个实习农场。图为沈阳农学院校舍全景。

温床移苗的实验。

用显微镜研究各种植物的组织。

教授指导同学们实习马的解剖。

新农具到农村(1953年)

沈阳二十五机械厂的工人,为农民制造大量新式马拉机械农具。

农民们获得新农具后高兴极了,他们热心地向技术指导站的工人学习新农具的使用技术。

春天,播种期快到了,农民们把新式马拉机械农具拉到自己的村子里去。

新式播种机到地里去播种。

秋收后的高坎村(1954年)

沈阳市郊区的高坎村,去年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忙着打场。

秋收工作刚结束,农业技术指导站的拖拉机就开到村里来,帮助合作社进行秋耕。

高坎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赵恒珍兄弟两人参加劳动,共分得18000多斤粮食。社里负责把他们分得的粮食送到他们家里去。

高坎社社员。69岁的倪玉龄高兴地说:“我们把这样好的粮食卖给国家,毛主席见了也高兴。”

兴隆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们除去留下缴纳公粮和日常食用的粮食外,把余粮全部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建设。

高坎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同村的兴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运粮队到城里去缴公粮。

高坎农业生产合作社种植大量秋季蔬菜,以供应城市的需要。

新建的高坎村小学校。

沈阳第一个风动工具厂(1954年)

改建后的沈阳风动工具厂机器装配车间。

苏联刚刚制成的第一台自动双孔钻床,正在这一座风动工具厂里使用。

锻压车间的新设备—我国自制的两吨气锤。

车工郭亚林(中)他和伙伴们研究如何改进钻头的角度。

原料和制成的部件都要经过中央试验室的周密检验。这是试验室里透视金属用的X光机。

沈阳重型机器厂的除砂工人使用风动工具厂制造的风鏟剷平水力发电机铸件上的毛刺。

装配中的风镐。

沈阳第一机床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又一重大胜利(1955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苏联专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岡察洛夫向大家讲解苏式导轨磨床的性能。

第一车间的苏式万能龙门铣床共有4个铣头、48把铣刀。它可以同时给两个部件加工,一次铣出6个平面。

齿轮车间制造着80多种齿轮。

包括机械加工部分和装配部分的第一车间。

铸造车间过去用手工做砂型,1.5小时只能做1箱,现在用苏式造成型机做砂型,1小时可以做45箱。

苏式39轴联动镗床,效率比普通镗床高出几十倍。

一个车间的合理化建议(1955年)

沈阳变压器厂冷作车间领导在布置每月生产任务时,号召大家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车间里的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由工人、技术员和成本员等组成)帮助老工人高庆际(右起第三人)创造了自动滚圆机,现在他们鉴定这架机器。

图为创造这种工具前,围管工人的劳动情况。

车间主任徐振国(开动机器者)和技术员一起创造了冷压围管工具。

钳工组集体改进了13种生产工具,并把16种手工加工序改为机械化加工。车间主任代表工厂奖励他们的创举。

现代化的电缆厂(1956年)

最近改建完成投入生产的沈阳电缆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电缆、电线工厂、生产能力比改建前提高了6倍。这个现代化工厂有1千多台新机器,能够制造1万多种规格的电缆和电线,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从来不能制造的。

包装铜芯铝绞线。

洗铜绿的酸洗机。

生产绝缘纸浆的纸浆机。

钻石钻孔机能够加工比头发还细的模孔。

裸铜线车间。裸铜线是制造电缆、电线的原料。

热心人(1963年)

一个打破厂界的技术小组已经由最初的三个人发展成为全市性的技术协作委员会,它包括了全市半数以上的企业,推广了三百六十多项先进经验,企业间互相协作解决了近二百项重要技术关键问题。

一早,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技术协作小组的成员就在车间里活动起来了。

许多先进青年工人也都参加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技术协作活动的三个发起人之一,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吴家柱正向一些工厂的代表介绍他创造的振动研磨机。

技术协作委员会正在举行讨论会。

沈阳电信局的一个棘手难题—自制无线电报机的印字轮,由沈阳变压器厂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王凤恩(左)等帮助解决了。

当沈阳变压器厂技术协会作分会攻克了制造开关滚轧等技术关后,这个厂为农村制造的小型变压器更多更好了。

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1964年)

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许多技术工程人员,在现场观摩大转子小组浇注水轮机转子。

大转子小组组长陈富文。

为了保证铸造质量,工人们正在进行浇注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