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名胜古迹

上饶市

信州区
信江书院
在信江南岸黄金山上。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1694年),旧称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扩建后易名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年)在后山建楼以祭祀朱熹,更名紫阳书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称信江书院。

杨天宫府
在水南街南端西侧约80米处。杨天官名时乔,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吏部侍郎,死后赐吏部尚书。天官府系杨生前所建,分正屋、偏屋两部分,面积637平方米。分前、后厅,上下各三大间,加两个厢房共8间,建筑面积485平方米。

鸡应寺铜钟
在区南。寺内有一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飘檐式亭子,铜钟即在此亭中。钟高2.83米,直径1.70米,厚0.12米,重4.12吨。每击铜钟,声传数里,余音回荡,缕缕不绝。

陆羽泉
在茶山寺(今上饶一中校园)内。唐代学者陆羽(733-约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以嗜茶著名,世称“茶神”。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的名著。他曾在茶山寺隐居多年,筑有山舍,后人名为陆鸿渐宅。宅外种植茶园数亩,开凿一泉,水清味甜,当时品为“天下第四泉”,因土色赤又名“胭脂泉”传说《茶以》也在此写作。

东岳庙
在区南郊琅琊山中。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后经历代修葺扩建,原庙规模巨大,现存正殿和睢阳祠,面积近2000平方米。正殿高8.2米,深20.8米,面积600多平方米。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分前后厅,双天井。门前设三重台阶,墀嵌大幅浮雕九龙壁。

奎文塔
在区西郊、信江北岸。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塔下是信江和丰溪二水交汇冲蚀而成的大深潭,古称龙潭。塔共7级,后坍塌,仅存2级。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塔高41米,径10米,八角七层砖石结构。塔内有石阶,可盘旋而上。

上饶集中营旧址*
在区南郊。是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的集训监狱。监狱分:七峰岩(高干禁闭室)、李村(高等软化所)、周田(苦工营)、茅家岭(活地狱)四部。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囚在李村禁闭室6个月之久。监狱四周高筑围墙,密布铁丝网,岗哨林立,警戒森严,并在周围30里以内,设置了内层警戒圈。

德兴市
梧凤洞
在德兴市大茅山南部。唐末黄巢起义,曾在此驻兵,马溪河畔有块5米高的巨石,据传是黄巢的点将台。石东空地,是义军的跑马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根据地之一。1935年粟裕率军北上,曾在黄歇田休整。此处素有“小庐山”之称山上树木葱茏,花草遍山。其天鹅瀑布,沿崖回转,百折千回,居高俯视如展翅天鹅,泉水最终汇于马溪,这里水面宽10余米,清澈见底。以马溪水沏茶,清洌香醇;做豆腐,洁白鲜嫩。

双溪徐公潭
在德兴市境内,位于梧凤洞西。大茅山之水一泻千里,沿西而下有99道瀑布,遂成99个水潭,最终一个便是徐公潭。潭深莫测,三面陡壁,面宽80平方米,古称龙潭。五代时徐岱得道于此,遂更名“徐公潭”。沿水上溯,湖光山色,有漓江风景之美。

半边塔
在德兴市黄柏乡尚和村水口山上。塔高24米,八角七层,每层内室9平方米,有梯盘旋至顶。该塔系清一色的青砖结构。建于明代,竣工不久,塔身即在3层以上对半坍塌,所剩部分完好无损,故名“半边塔”。相传,建塔时,总管张骐待人甚厚,设鸡宴款待工匠,但是俱无鸡腿,工匠以为张骐留作私用,遂于施工时,设下隐患。塔建成后,匠人离去,途中用餐,拿出临行时张骐赠给的食筒,里面竟是腌制的鸡腿。匠人大悟,匆匆赶回设法挽回,施工架已拆,只好默默离去。不久,塔坍半边,所剩半边,虽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如故。

上饶县
五府山
在上饶县南、赣闽边境。广300余里,最高点海拔1891.4米。登高远眺,江西的广信府、饶州府,福建的南平府、建宁府,浙江的衢州府尽收眼底,故名“五府山”。登临五府山,有“小黄山”、“小庐山”之气概。山上有遐迩闻名的圣塘庙。始建于宋。庙侧一水渠,但见汩汩泉流,不知源头何处,被称为“圣井”。

灵山
在上饶县。

马鞍山商周文化遗址
在上饶县煌固乡。

月岩洞
在上饶县五村桥头枫岭头村南。

集中营高干禁闭室旧址
在上饶县皂头乡。

南岩寺
在上饶县茶亭乡。

七峰岩
在上饶县黄市乡。

映江桥
在上饶县花厅乡。

明古窑遗址
在上饶县花厅乡。

广丰县
广丰三岩
在广丰县境内。为天挂岩、白花岩、东岩之统称。天挂岩,居三岩之首,距县城12公里。洞内有天造石床、石缸、石灶、石桌。白花岩在岭底乡铜钹山区。东岩在关里水库东岸,距县城26公里,岩前有“东岩寺”三字,寺始建于宋末,几度废兴,1983年于旧址重建。

灵鹫寺
在广丰县社后乡灵鹫山北麓。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重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1)被毁。光绪后期又先后兴建玉皇殿、观音堂等“九栋十三厅”。寺背山而立,状若猛鹫凌空,故名。寺内有飞金佛像37尊。五星峰、双狮、古城、鹫岭、木鱼山和张叔夜衣冠墓等,布于寺周,与寺并称“灵鹫十景”。南宋诗人杨万里来此,曾题诗《宿灵鹫禅寺》七绝二首,其中一首:“初疑夜雨忽转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溪前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寺宇曾遭严重破坏,现重建殿、斋堂共7栋。

鄱阳县
永福寺塔
在鄱阳县城东。永福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相传鄱阳王萧恢之母费氏,花甲之年双目失明,后为一游僧治愈,遂舍宅建寺,取名显明。后又改称永福。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天台天寿昌寺宝化禅师来寺住持,于寺东造塔,称永福寺塔。元至明几次修缮。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至鄱阳时,焚塔毁其顶。同年烧毁寺左观音堂,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故当地称为观音堂塔。塔共9层(塔基2层,上叠7层),高约49米。主体结构为青砖和黄泥,塔角和门顶等用了少许木材。每级绕塔外廊进石梯孔,登梯而上,可至塔顶。据传,当年造塔人为感鄱阳王之孝母,在塔基埋下两颗宝珠。1987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只无釉白色瓷盒,内盛两颗明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从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鄱阳共发生地震11次,塔却安然无恙。

芝山
在鄱阳县城北。唐龙朔元年(661年),山上产灵芝3枚,刺史薛振上贡朝廷谎称系灵芝山所产。从此,芝山名扬天下,成为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亭台楼阁相继建立。南麓有芝山寺,始建于宋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寺后有碧云庵,据传是范仲淹游憩处。穿过花圃幽径,有浓荫遮蔽的98级台阶,拾级而上有芝山五老亭。

龙潭
在鄱阳县谢家滩乡红岩水库尾端的山峡内。龙潭四周陡壁悬崖,瀑布飞泻,潭之两侧各有一长约百米、宽约4米的石洞。崖顶一巨大石柱冲天而立,称缚龙柱,潭因此得名。后柱遭雷击,残部仍高7米余。

郭璞尖
在鄱阳县东溪乡。相传东晋文人敦璞曾在此修道炼丹,故名。主峰海拔453.5米,山高崖陡,树木茂密。山上有泉,品之味甘,长饮此泉,可延年益寿。战国时,山下有学舍。鄱阳县(今鄱阳县)首任县令(秦人)吴芮曾在此读过书。

双港塔
在鄱阳县双港乡龙头山顶。双港塔用城墙砖砌成,共7层,最底层基足约2米厚,塔基直径8米。自第二层至顶均为双层砖墙,中有旋梯可上。塔南系陡壁悬崖,浪涛拍岸,崖壁悬空。

婺源县
石耳山
在婺源县城东南,是赣浙两省界山。以产名贵药材石耳得名。山峰陡峭,涧洞深邃。据传往昔黄道仙、叶依仙和赵真仙等在此羽化成仙。胜景“三步觑”浮云似海,深不可测,传云行者仅可移两步下窥,敢移三步者,便可看到黄道仙的空中仙阁。山壁穴洞中栖有白燕,群燕展翅,遮天蔽日。

砚山
在婺源县境内。古称龙尾山。因盛产砚石而得名,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龙尾砚(又称歙砚,因婺源旧时属安徽歙州管辖)的产地。安徽的歙砚,主要石料也取材于此,石料依天然纹理可分:金星、金晕、眉纹、罗纹四大类。金星、金晕为名贵砚石,唐时即为人开采,献为贡品。宋代文学家、画家纷纷撰文赋诗盛赞,苏轼诗云:“君看龙尾宝砚材,玉德金声寓于石。”欧阳修说“龙尾远出端溪上”;米芾又云“金星宋砚,其质坚丽”;蔡襄则把龙尾砚誉为无价之宝的“和氏璧”。砚山除产砚石外,被列为明清两朝贡品的“桂花树底茶”,亦出自此地。

高湖山
在婺源县东北。是婺源和安徽省休宁的界山。主峰海拔1116.6米,峰有一湖,四面壁立,广约3亩,终年积水,因此得名。主峰之观日台,可观日出。台下有一石狮,狮首有两个岩洞,似石狮双目,常年涌泉,终无止时。游人叹此非人工能为之绝景。

鄣公山
在婺源县北。《山海经》称“三天子都”,今主峰仍存“三天子都”的巨形残碑。又云“浙江、庐江皆发源于此地。”唐末,道士张公隐居于此,终日采药炼丹,故名张公山,后易为鄣公山。主峰擂鼓尖海拔1630米,高耸入云。

灵岩洞群
在婺源县古坦乡通元观村。清进士江峰青称此“为地球上已发现之第一佳胜”。灵岩洞群广约4公里,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以凌虚洞、涵虚洞、卿云洞、琼芝洞、萃灵洞、莲华洞最著。

凌虚洞
在通元观村南200米处马形山腰。洞口如巨兽眼睛,阳光照射,有幽幽蓝光。洞中多题刻:宋代名将张浚字“绍兴壬申十月二十日张浚”,岳飞以矛题刻“张较彦直”、“伯成质夫”。

涵虚洞
在凌虚洞下裂崖处。号称“第一洞天”。面积7200平方米,游程2100米。上下7层,层次分明。第一层有天然湖及石林。第二层有密布历代墨客诗文的“仙人廊”及“一柱阁”,这根直径5米的钟乳石柱上书“中流砥柱”四大字,周围簇拥著近200人的题墨。第三层入洞,是70余米之长廊,其上古人题书竟多达1000余处,有唐御史中丞卢潘、宋代名将宗泽、明给事中戴铣之墨迹。

越“龙门泻玉”,进入第四层“连环阁”;两侧深谷,幽不可测,立东面石台上,投币谷中,其声悦耳,称“掷钱台”。沿7丈高的岩石而下,是第五层,传说“八仙”曾聚会于此。第六层为“铁拐仙镜”,据传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之仙居。石壁上是齐彦槐的手书阴纹题刻“第一洞天”,也有岳飞、朱熹的遗墨。洞之底层第七层,有条长100余米,宽10余米的“仙人河”,河上有座“楼阁”,雕花饰玉。河之尽头石壁,曰“四龙壁”。壁下池称浴龙池,上悬薄如轻纱的“龙帐”,人称此处为“龙宫”。

卿云洞
在通元观村东。洞高35米,外宽内窄。洞顶乳石倒挂,状若祥云簇拥,故名。洞中有长达500多米的溪水、唐御史中丞卢潘等人的摩崖题刻还有玉佛台,与之对称的是钓鱼台。台下有螺蛳石,前行不远,是鲫鱼台。相传鲫鱼精欲跃水成仙,吕洞宾闻讯斩石相拦。其石名龙门闸。越闸,豁然开朗,名“聚仙堂”。聚仙堂四周,环列九真阁、莲台、雷公洞、锦绣墩、珊瑚丛、雪花石以及阡陌交通的“仙人田”。

琼芝洞
在通元观村东北。洞中钟乳石所构寿星、丹凤、梅花鹿、瀑布无不神态皆肖。“瀑布”尤为奇特。金阙门外,有结实累累的蟠桃树。岩壁上有宋宰相何执中、刑部侍郎何铸、理学家朱熹等人的题墨。

萃灵洞
在通元观村西南。面积2万平方米。洞中有200米之长廊,天兵神将伫立廊侧;廊之尽头为高数十米,广3000平方米的灵霄宫,玉帝居中,百尊玉佛围于四周。又有九龙单凤,舞于座前。灵霄宫之西北为震寰宫,别有一座长达数丈的“震天磬”,击之声若雷鸣,余音回荡,久不能息。沿一走廊前行,便至霓虹宫,洞光映照石钟乳,五彩缤纷;灵霄宫之西南为“天池荷香”,其荷叶如鳞,池水如镜。登霓虹宫之顶,便见太虚宫、蓬莱岛、雷音寺、瑶池尽在其中。皆为钟乳石造就。洞外有一片古林。

莲华洞
在通元观村后。是唐代道士郑金福建观前修真的地方。洞口有象、狮、龟把守。洞顶一片红莲中,有钟鼓各一,投物击之,“鼓”声浑厚,“钟”声如磬。“群仙堂”在洞深处,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四周,洞中有洞。岩壁有宋、元、明、清数百人之题墨。明代戴锐赞此:“密房曲屈,不可穷极。”

吴芮墓
在婺源县镇头乡冷水亭村鸡山上。吴芮(?-前202),秦时为番阳(今鄱阳)首任县令。秦末,吴芮率越人反秦,曾被项羽封为衡山王,项羽兵败,又事刘邦,受封长沙王。墓分3座,间距百米。墓碑两块,其一上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汉长沙王讳芮谥吴文公之墓”,另一块是阴纹字,上刻“汉长沙王吴文王芮墓”。

江永墓
在婺源县江湾乡。为江永与夫人汪氏之合葬墓。背负青山,前临清溪。江永(1681-1762),婺源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他广泛收集古书中的礼乐制度,著《礼经纲目》,又精心研究《三礼》,著《周礼疑议举要》。另外,江永精通音律,著《古韵标准》、《音学辨微》等。

朱绯塘
在婺源县武口乡三都村旁。是宋代理学家朱熹门人滕麟的祖传家业。淳熙丙申年(1176年),朱熹还乡扫墓,与滕麟信步漫游至此,见山旁一泓池水,境甚谧静,朱熹流连徘徊,恋恋不舍。后来滕麟在此建一草亭,请朱熹题了个匾额:“草堂”。不久,婺源县令请朱熹为书阁题诗,他游朱绯塘之雅兴仍久久萦怀于心,兴之所致,写下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吴楚分源碑
在婺源县浙源乡浙岭顶上。浙岭,是婺源和安徽休宁的界山。春秋时是吴国和楚国的分水岭。从婺源登山,有两道台阶,均由清一色的长形石板整齐砌成。“吴楚分源”石碑,用阴纹隶书刻成,右下方还有“云湖詹奎”四字。碑高1.7米,宽0.73米,厚0.1米,矗立于浙岭之巅。岭头还有万善庵、洞春亭、一线泉及五代时的堆婆冢等遗迹胜景。

婺源古建筑群
在江西省东北端,与安徽、浙江两省相邻。古迹众多,有著名的古建筑群。沱川乡里坑村的官邸建筑群,富丽堂皇。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府,崇祯年间(1628-1644)广州知府余伯怡奉旨敕造的官厅(后改友松祠),明末工部尚书余懋学之尚书府第、兵部主事余维枢宅第等。思口乡延村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亦具特色。多为富商住宅,精雕细琢,堆花砌锦。古坦乡黄村水口的百柱宗祠,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造并遗留下来的建筑艺术珍品。江湾乡汪口村的余氏宗祠,建于清代,其各种雕刻图案如:水榭楼台庭院、小桥流水人家、牧童荷女、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毕肖传神。历时300余年之久。

铅山县
瓢泉
在铅山县东。有两泉,一个圆如臼,一个形如瓢。有浅沟相通,终年泉水不断,大旱不涸。南宋词人辛弃疾住带湖时曾游此,慕泉清景美,遂于此营造新居,庆元元年(1195年)落成。带湖稼轩遭焚,便迁居此处,并命名新居“飘泉”,其意有二:一者泉如瓢状,一者钦慕颜回一瓢自乐的精神。他有十余首词,皆为瓢泉而作。辛弃疾隐居瓢泉,度过了十一个春秋。此间,他写下了170首脍炙人口、意蕴隽永的词篇,来抒发他的郁郁胸臆,《水龙吟·用瓢泉韵·····》就是其中的一首,词云:“谁识稼轩心事,似凤乎,舞雩之下。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

葛仙山寺观
在铅山县中部。是武夷山的支脉。主峰高1096.3米。相传东汉葛玄在此修炼成仙,故名。葛玄(164-244),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之祖父。葛玄自幼受父辈道学影响,中年后遍访名山,以求长生不老之术,后定居此山修炼,东吴赤乌七年(244年)八月十五日羽化。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于山顶建葛仙祠(亦称太极殿),祀葛仙翁(玄)。自宋至清多次修葺,后毁于火。1929年依旧貌重修:祠门呈八卦形,额书“大葛仙殿”。殿长29.2米,宽17米,面积496平方米。殿上有坛,坛下有古井,相传为葛玄所筑。寺旁有仙井,可供寺僧、香客汲用。现葛仙祠道观与慈济寺僧庙已合为一体,僧道共处,十分罕见。葛仙祠西北约2.5公里处的山坡上有娘殿,祀葛玄之母,东南约2公里处山坡上有爷殿,祀葛玄之父。每年六月初一葛仙山“开山门”,十月初一“关山门”。届时,四方香客,川流不息。尤以八月二十日葛仙翁寿诞,朝山进香者常逾万人。

鹅湖书院
在铅山县永平镇东南、鹅湖山北麓。《鄱阳记》载:“山上多生荷,故名荷湖。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鹅湖。”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在鹅湖寺相会,进行哲学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淳熙十五年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约陈亮在此畅叙抗金大事。淳佑十年(1250年)江东提刑蔡抗,报请朝廷,始建书院,朝廷赐名“文宗书院”;元代信州太守窦汝丹移书院至永平镇西北,易名“会之堂”,元末毁于兵燹;明景泰四年(1453年)苏州御史韩雍经此,复报朝廷,于文宗书院旧址重建书院,名鹅湖书院。

明弘治时(1488-1505)移于山顶,正德六年(1511年)又在故址重建。康熙十二年(1673年)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均进行维修。康熙帝亲书“鹅湖书院”匾额,并题“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一联。鹅湖书院占地5400平方米。前有青石牌坊,雕刻精美,横额正面刻字“斯文宗主”,背面为“继往开来”。堂后为御书楼,因置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牌位,又称“四贤祠”。两边回廊侧原有房96间,现存48间,系书院学生读书处。书院内古代名人题墨颇多。陆游、辛弃疾、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陈亮、费宏、蒋士铨均有遗墨存此。

辛弃疾墓
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地51.5平方米。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1140-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蒋士铨墓
在铅山县陈家寨乡。墓用麻石砌成,蒋士铨(1725-1785),清代文学家、戏曲家。乾隆年间(1736-1795)登进士,曾在绍兴戢山书院、抗州崇文书院、扬州安定书院讲学。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仙人峰
在铅山县西北角汪二乡猪头石、马石、高矿石之间。海拔260米。山势险峻,登山无路,须用两乘长梯,方可上山。峰顶有岩洞,名八仙岩。相传有8位神仙在此修道炼丹,故称仙人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迫近铅山,广信知府沈葆祯在此设防,称仙人寨。山巅有寺,系康代创建,僧众食物,须攀梯背负而上。

余干县
东山岭
在余干县城中。是古干国的遗址。今余干县街市环山而立,山高56.2米,登山阶梯212级。林木葱郁,古迹遍山。唐刘长卿、张佑、罗隐、权德舆和宋王十朋等人在此留下诗作,唐茶神陆羽曾在羊角灶凿石为灶,取越水煮茶,称“仙人茶灶”,南宋学者朱熹应右丞相赵汝愚之请,曾在中山的东山书院讲学。赵死后,朱熹来吊丧,然后又在东山书院云凤堂注《离骚》经。

小石山摩岩石刻
在余干县城北。小石山系水沉岩,怪石嵯峨,更有奇石横卧沟壑,人称“石虹”。山侧有一石洞,由巨石堆叠而成,内壁有题刻。小石山与大石山两相对峙,这里风景佳丽,湖水环山。岩后有水泉,径深数尺,经年不竭,名仙人井。

康郎山忠臣庙
在余干县北鄱阳湖中。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挺进南昌。守将朱文正火速派人北上飞报。朱元璋统20万人马往救,两军相遇于鄱阳湖中的康郎山。一场浴血鏖战,朱元璋船搁浅滩,险遭生俘,幸有牙将韩成冒名顶替,保朱捐躯,投水身亡,另有兵将拼死相救,方才得脱。鄱阳湖一战,朱元璋损失干将三十六员。为了表彰这些为自已效命的将领,翌年便在康郎山上建了一座忠臣庙。为三进梁式木石结构,头进为之将军(定江山)殿。中进为观音殿。后进有三十六忠臣塑像:韩成位列上座正中,余者分列两旁。

干越亭
在余干县余干镇。

东山书院
在余干县余干镇。

市湖
在余干县余干镇。

琵琶洲
在余干县余干镇。

浮石寺
在余干县黄金埠镇。

忠敬书院旧址
在余干县黄金埠镇。

南宋右丞相赵汝愚墓
在余干县枫港乡樟木桥赵家。

明布政使、理学家张吉之墓
在余干县大溪乡。

横峰县
岑阳洞
在横峰县岑阳镇北。

天台山
在横峰县岑阳镇北。

仙岩洞
在横峰县。

方志敏故居
在横峰县葛源镇。

弋阳县
圭峰
在弋阳县城西南。奇峰罗列,景点集中,素有“天然盆景”之雅称。群峰各具神态,峰岩俊逸,尤以老人峰、展旗峰等36峰及振衣台、无声泉、四声谷等八大景观为胜。山上古寺还有不少名人题咏。

龟峰
圭峰主峰。胜景有龟峰、三叠龟、天狗吃排骨、天柱峰等。相传二郎神大败海龙王,纵哮天犬追杀,却被一母龟以排骨相诱,哮天犬贪谗弃战化作“天狗吃排骨”,二郎神刺死母龟,遂有龟峰。

望郎峰
圭峰一景。相传古时此处洪水泛滥,百姓避灾于圭峰。船工姚二昼夜运石铺路,欲渡众人往宝峰镇,操劳过度,于圭峰北坡处长跪不起,死于此,化作巨岩。运石船亦成船篷峰。妻素贞,立崖望夫,久等不至,遂有“望郎峰”。

文星塔
在弋阳县城西南红石山上。面信江而立。塔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塔基高1.45米,八角七层。夹墙中设砖石磴道,可盘旋而达塔顶。各层楼板以砖代木。

叠山书院
在弋阳县城东信江之滨。元延佑四年(1317年)为纪念南宋诗人谢叠山而建。谢叠山名枋得(1226-1289),弋阳人。宝佑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以诗文著名。官至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治今上饶西北)。后因抗元被押大都(今北京),绝食而死。明伦堂上,高悬“叠山书院”横匾,为清代林则徐手书。书院的西南有望江楼,楼的四壁,遍饰壁画。书院各处都有回廊连接。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辈的母校。

南岩石龛
在弋阳县南岩洞中。洞高15米,宽100余米,深20米。洞顶有隙,可透光。晋代洞中建寺,称南岩寺。唐大和年间(827-835),神曜长老将庙宇修饰一新,并在壁上凿出石龛。历代俗、僧多次修整。石龛共40座。

弋阳漆工暴动旧址
在弋阳县北漆工镇。漆工暴动是方志敏在漆工镇组织农民暴动袭击国民党警察所的一次革命行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回乡闹革命,在洪塘村创办了旭光义务小学和平民夜校,并成立了暴动队。1926年11月,暴动队袭击了漆工镇警察所,缴获两条半枪。这就是名震江南的“两条半枪闹革命”。

玉山县
胡氏宗祠
在玉山县官溪乡内村。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面积2394平方米。封闭式院落,三进两庑,砖木结构。入大门为门楼,继而是戏台、正厅、寝宫、亭厅。门阔11间,两亭各有石檐柱5根;门楼高8.7米;歇山顶,三重飞檐。戏台高8.24米、宽10米、深7米,歇山顶,二重飞檐。正厅抬梁穿斗式结构,高8.6米,檐下四根方石柱。正厅与戏台间,两侧有走马楼联通,中间又置崇德、报功二楼;正厅后是寝宫,中隔天井。寝宫通高8.2米,基高1米,石阶三级,木建彩绘,18扇屏式隔门,镂花刻草。寝宫左右各建亭一座,砖墙木架。远30米处有文昌阁。

阎立本墓
在玉山县武安山上。三面环山,一面向水,景致优雅。阎立本(?-673),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中书令。长于书画,所作《太宗像》、《凌烟阁功臣图》等,为时人称颂。武则天参政后,他遭贬来玉山冰溪镇隐居。设斋读书于暖水三山,又置南庄以供闲暇消遣。后怒其子不肖,遂改住舍为普宁寺,改书斋为智门寺,又将南庄捐作普圆禅院。阎立本死后,普宁寺僧将其葬于寺后。几代兴衰,普宁寺圮,阎墓尚存,并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立的墓碑,碑高2米、宽1.02米、厚0.11米,上刻:“大唐相国本寺檀越立本阎公之墓”。

万年县
青云塔
在万年县青云镇万斛峰上。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高约28米,八角七层,壁厚0.8米,砖色青灰,每块重20余斤。塔内有木梯通顶。

大源仙人洞
在万年县大源乡小河山脚下。洞口呈半月形,系石灰岩溶洞。洞口高约6米,宽约19米,洞深40米,向南北伸展,分成4个支洞。该洞是江西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地点,保存一处距今约8000-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考古学界认为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古文化堆积是“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准剖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