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名胜古迹

抚州市

临川区
汤显祖墓
在临川区抚州人民公园内。1982年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时修造,有墓道、墓堆、墓碑、六角亭、牌坊和龙墙,整个墓的格局,是按照明代茔墓式样设计的,墓地用花岗石砌成。汤显祖逝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安葬于临川城东文昌桥东灵芝园汤家山上。

玉茗堂
在临川区沙井巷后。是汤显祖晚年写作、会客、排戏的场所,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登进士,后因不满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归隐乡里。玉茗堂始建于万历二十年,峻工于万历二十九年。是汤显祖兴建的沙井新居的两大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金泥阁,汤显祖起居处)。玉茗即白茶花,洁白素雅。清顺治二年(1645年),玉茗堂遭兵火。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其弟汤寅祖之长孙汤秀琦捐资取赎玉茗堂旧址,建玉茗祠。规模宏大。总面积960平方米。但不久又遭焚。现在原址建有玉茗堂影剧院。

洗墨池
在临川区州学岭。“书圣”王羲之洗墨的地方。东晋元熙元年(419年),王羲之任临川内史(太守),择州学岭地建筑房宅,号名新城。州学岭上的长方形水池,即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处。池中有蜥蜴状动物,人们称为“墨龙”。

文昌桥
在临川区,横跨抚河。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座大石桥,后被洪水冲毁,改为浮桥,又毁。嘉泰年间(1201-1204)复建石桥,面铺木板,并筑房屋。再毁再修,直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历6年,耗银17万两,建成一座坚固的大石桥,长73丈,宽2丈,高3.8丈,有桥孔12个,11墩,名文昌桥。桥上两侧设店铺。桥中有一观音阁,塑观音像,僧侣居于内。

孝义桥
在临川区东北郊。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卧冰求鲤”的王祥而建。王祥,相传为晋代临川人。为替继母医病,家贫买不起鲤鱼,就卧在冰面上,捕捉河鲤。孝义桥长3丈,单孔。桥下常有鲤鱼嬉戏水中。

正觉寺
在临川区东。唐初建于犀牛山,寺内殿宇众多,佛像千尊。大雄宝殿有如来佛祖、十八罗汉;方丈楼共4层,上3层是千佛楼,这里伫立著形态各殊的千尊佛像;将军殿中是3尊蛤蟆菩萨;箨龙轩是座临水楼阁。

灵谷
在临川区东,与金溪县交界处。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遭贬,在临川任内史,常于此山中览胜题咏,并遣民工于此开辟十大胜景。后人在山谷口建祠以祀,并以谢之名命山,故称灵谷。唐宋以来,倾慕谢灵运者,遐迩来游,颜真卿、曾巩、王安石、陆游等人都在山中留下了墨迹。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死后就葬在灵谷峰上,王安石随父亲王益在此守墓,曾在隐真观内读书3年。

千金陂
在临川区东南。唐代以前,抚河流经临川城郊,形成瑶湖。中唐时,抚河因暴雨猛涨,斜走支港,致主流干涸。上元元年(760年),百姓筑陂于支港口,令抚河回归主干原道,称华陂。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任抚州刺史,修固华陂,并改名土塍陂。贞元间(785-805)戴叔伦任抚州刺史,复修固土塍陂,又改名冷泉陂。同时修筑数十条堤岸以均水利,并制定“均水法”。20余年后,冷泉陂又被冲毁。从宋到清,此陂屡遭洪水冲击,屡废屡修,费置千金,故名千金陂,或称千金堤。

日月温泉
在临川区西青莲山东。日泉和月泉相隔数里,古人认为有日月之象,故青莲山又称明水山。水质优良,呈弱碱性。对于人的消化系统疾病和由风湿性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及跌打损伤的康复都有显著疗郊。泉水终年不息,一昼夜可达500-900吨水量。水温41°C。

金石台
在临川区西北10公里抚河岸边。坐落在临水、抚河交汇处,和五虎山相连,与玉石山隔抚河相望,是隋代羊城(临川)故址。这些建筑,早已堙没,仅剩一座万奎宝塔尚高耸山上。金石山临河峭壁有仙岩、水岩,岩下又有金石桥。

南丰县
白舍窑址
在南丰县南白舍街西南侧红土山岗上。有大小窑岭16座,绵延2公里。“南丰窑”早经文献著录。现地面散布瓷片极多,就其堆积数量估计为宋代规模校大的重要瓷场之一。该窑烧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质晶莹润泽。另有白色泛黄,胎质较精糙的白瓷和少量影青瓷。

军峰山
在南丰县城西。相传汉代长沙王领兵讨伐南粤,驻兵山下,命部将登山祭神时,见山上一将军正指挥漫山士兵操练。细观之则又倏忽不见,因命军峰山。山高路险,胜景如林。峰顶有石庙,内建大雄宝殿,上列弥勒佛及十八罗汉。庙侧有清泉一泓,供游人止渴。半山腰建有古朴凉亭,称半山亭,亭旁瀑布直飞山下龙潭。军山胜迹,首推铁庙三仙祠。铁庙系铁瓦盖顶故名。内供邱、王、郭三真君,因称三仙祠。夏秋之际,香客来此烧香敬神。军峰山茶芳香可口,山上药材量多质优。

响石
在南丰县城东莱溪乡莱溪村石家桥。响石因其状如象,故又名“象石”。参差排列,绵延数百丈。其石皆系麻石,质地坚硬。响石之间,多有汩汩流泉。立于石上或投石入水,或高声呼唤,均有回声。是为一大奇观。

读书岩
在南丰县南郊鳌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和他弟弟曾牟、曾布读书之地。曾巩(1019-1083),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王安石评价他的文章“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读书岩是一岩洞,高2.6米,宽3.5米,深3.3米。内有石桌、石凳和小洞穴。岩壁上镌著“书岩”二字。岩壁下有股清泉,流入一方小池,旁一碑,上书“墨池”,两处均宋朱熹之手书。明景泰年间(1450-1457),于岩前平台上建曾岩祠亭,后圮毁。清光绪时(1875-1908)重建。在读书岩的顶上,有一块巨石,裂成三份,曾巩、曾牟、曾布兄弟三人常于此晨读。

乐安县
登仙桥
在乐安县,横卧谷冈河上。为拱形石桥,原桥长8丈,宽2丈。建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以前。建筑与众不同,从头至尾砌成一座庙宇,红墙蓝瓦,重檐翘角,每当山雾弥漫,于朦胧中宛如琼楼玉宇。1912年,乐安出现特大水灾,登仙桥毁于山洪。十年后,当地群众捐资重建,移址于原桥下游0.5公里处,长3丈,宽1丈,单孔,桥上建有将军庙一座。

大华山
在乐安县。

石桥寺
在乐安县。

董裕墓
在乐安县招携镇,董裕为明刑部尚书。

金溪县
陆象山墓
在金溪县陆坊官桥。墓前有神道碑。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其学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后由明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

疏山寺
在金溪县。坐落在金溪县浒湾镇的群山峻岭之中。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称疏山寺。寺内正面是雄伟庄严的大雄社殿。大雄宝殿东侧是一片竹园,西边有一排禅房,约50余间;大殿后面是神仙岩,这里依次排列著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地藏王及三十三天、九泉地府的菩萨尊者,约百余尊;再后便是讲经传教的禅堂。然后是方丈室、藏经阁。寺庙的膳堂和厨房都在大殿东侧。旁有一井,井中竖一长木。据传,此井直通抚河旁的疏山潭。初建寺时,所需木料,尽从井中升出。料足,方丈喝住!恰有一根木头卡在井口,数百年来供人观赏。疏山寺周围,还有不少胜迹,如一览亭,放生亭、搴旗岭等。历代名人学士,如王安石、陆象山、曾巩、陆游、汤显祖等都来此登临,并泼墨留念。宋太祖、真宗、仁宗也赐过寺额。

神童峰
在金溪县东。又称出云峰。海拔1278米。山中有鸟,名“神童鸟”。神童即指方仲永,5岁能诗文,其父引之四邻街坊炫耀。后神童变为凡童。王安石作《伤仲永》叹曰:“仲永之通司,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人有天赋而不勤奋学习,是方仲永的悲剧。相传方仲永积忧成疾,22岁伤逝。死后变为小鸟,昼夜盘旋于出云峰哀啼不已。

南城县
万年桥
在南城县城东郊。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是一座23孔、24墩的单曲石拱桥,长411米,高10米,拱圈跨度14米。原桥由桥墩、桥身、桥亭三部分组成。万年桥建造历时14年,大半时间花在第18墩上。这里有一深潭,名武功潭,潭深流急,漩涡重重。全部桥墩,俱用大麻条石灌砂浆砌座。

麻姑山
在南城县西南部。系武夷山脉军峰山之余脉,海拔500米。林木葱茏,泉瀑青渌。《事林广记》称麻姑山为我国“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麻姑献寿”和“沧海桑田”二典故,都出自麻姑山。据传,麻姑是建昌(今南城)人,在此山得道成仙,故称麻姑山。晋代著名道家葛洪亦来炼丹,今有炼丹井。谢灵运、颜真卿、李觏、晏殊、李纲、杨万里、王十朋等,都来此游览。唐时这里曾是道教圣地,主持宫观的紫阳真人邓思瓘为玄宗召见后,遂筑麻姑仙坛。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遭兵燹,片瓦不存。明初重建殿宇,万历年间(1573-1620)又遭焚。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复建,万历三十八年扩建,规模可观。明末,全部殿宇荡然无存。清代渐次修复,但至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兵毁。有十三佳泉,其神功泉下有清泉一口,可一尽方圆,刚够入勺,取之不竭,名“一勺之多”。山上还盛产“麻姑米”。

聚星塔
在南城县北武岗山上。武岗山位处赣东腹地,聚星塔伟立其巅。塔下一潭,名武岗潭,每当月夜,塔影倒映潭中,万点繁星簇拥四周,故名聚星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大修,复改聚星塔。塔7层,檐呈八角,塔高30米。塔基为八方形,基部每方砖厚2.8米,上至7级,每方砖厚1.9米,皆用红石糯米浇浆垒成。塔梯在夹墙中,分左右两个石梯迂折而上。左梯可登7级,右梯仅登5级。游人于左右梯可同时登塔,此塔初建,塔身北倾。300余年来,聚星塔至今完整无损。

潮音洞
在南城县洑牛圩南侧。江中一巨石,正对洞口,夜半坐洞中则闻江中水石相搏,其声如海潮之涨落,故名“潮音洞”。洞呈长方形,深20余米,宽10米,内建楼阁,雕梁画栋。石壁上有10余尊罗汉佛像浮雕。洞口有副对联,饶有情趣:“神庙朝朝朝朝朝朝朝应,江水长长长长长长流。”上联一、二、四、六的“朝”,读作zhao,三、五的“朝”读作chao,下联一、二、四、六的“长”,读作chang,三、五的“长”读作zhang。横额“豁然开朗”。

佛珠泉
在南城县上唐乡东湖村。泉池圆形,广可盈丈,深约5尺。池中水泡从泉底喷吐,成串成簇宛如喷珠泻玉。游人愈多,池中水柱愈高,人声愈喧,水如煮沸,炎夏盛暑,喷吐愈盛。泉池出水量,每小时为35吨,泉水冬暖夏凉,常年温约23°C。倾水入杯,水盈杯口而不溢。

朱佑摈墓
在南城县外源村北。墓建石山中。朱佑摈(1479-1539),明太祖第六代孙,宪宗第四子。9岁封益王,19岁就国建昌府。建墓时先将石山凿开,用红条石作基,再用青砖砌,顶上填封土。墓为卷棚式,分前后两室:前室深1.2米、宽1.6米、高2.1米;后室高3米、宽3.6米、长5.2米。设门两道,门为券拱形,全长8.2米。门前墓道,长4.9米,宽3.1米。正中为红石棺台,上置两具红漆棺木,棺台前地上陈列110个陶仪仗俑,分六行排列。出土器物除一对金簪、一副玉带出自朱佑摈棺内,其余均出自其妻彭氏棺内。有金凤钗、金钿花、金簪等金器多件,以及玉佩、玉饰、玉带、铜镜等,还有圹志一本。全墓规模宏大,出土器物中金器特多,实为罕见。

东乡县
龙山
在东乡县城西。有九道红石岗,如九龙聚首,前面又有一座小石山,人称“九龙戏珠”。明代这里建有汝东书院,清时改为义学堂。龙山下有座会龙桥,桥西是龙山石壁,壁下一股潺潺流泉,大旱不涸。石壁上刻著两个醒目的大字“师水”。师水泉流,不仅点缀风景,而且能酿出佳醪美酒。师水侧,有条登山古道,宽丈余,两边绿树浓荫。穿古道拾级而上便是桃花林,这里桃红带雨,柳绿含烟。

资溪县
大觉岩
在资溪县泸阳乡东部。

明建高云塔
在资溪县高阜镇。

宜黄县
谭纶墓
在宜黄县城南。墓为青石砌,墓前有碑和造像,雄伟壮观。谭纶(1520-1577),为抗倭名将。任福建巡抚,剿倭于福清、兴化、仙游、漳浦诸处。后以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不久总督蓟辽,升兵部尚书,执掌军事达30年之久,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

石巩寺
在宜黄县二都乡。坐落在石巩山上的石巩洞中。石巩山有十八峰,如众星拱月,围列四周。洞内殿宇房屋鳞次栉比,排列有序。三层楼阁的宏伟建筑雄踞洞中,号称“二殿”。一层是宝殿厅,内置菩萨巨像。二层是十八罗汉、二十四位诸仙及各种佛像120余尊;三层是各朝题刻。宋朝为石巩寺的鼎盛时期,宋仁宗曾赐封“石巩义泉古寺”。

穿洞书堂
在宜黄县城北穿洞山内。东西对穿,洞中旷达辽阔。洞北石碑上刻著“读书堂”三字。传说王安石少年曾在此读书求学,废寝忘食。明宣宗时云游僧慧明来此,被这里的明山秀水所吸引,四方化缘在洞内筑南北二庙,南庙2层,塑十八罗汉、雷公、电母诸神;北庙3层,塑如来、观音等佛。因为洞顶石壁即是庙顶,故只有画栋并无雕梁。山洞前有一泉,取水焙茗,则茶味清纯;酿酒,则酒香扑鼻。

曹山
在宜黄县西北部。

大司马牌坊
在宜黄县潭坊乡。

明建三元塔
在宜黄县潭坊乡。

石门寺
在宜黄县蓝水乡。

桃华山寺
在宜黄县棠阴镇。

明建迎恩塔
在宜黄县棠阴镇。

曹山寺遗址
在宜黄县城南乡。

军峰山
在宜黄县神岗乡。

本寂禅师墓
在宜黄县。

广昌县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会址
在广昌县旰江镇沙子岭。

龙凤岩
在广昌县苦竹镇。

汉墓葬群
在广昌县罗家堡。

雯峰书院旧址
在广昌县饶家堡村。

黎川县
福山
在黎川县南。海拔1400余米,方圆数十里。唐代,山中九叠谷建有双林寺,寺侧有危王祠。据《黎川县志》载:县民危金枫兄弟,将山田40亩,捐助寺僧,设斋塑佛。危金枫后来受封抚州刺史,死后又追封为南庭王。寺僧为之立祠,还铸有危金枫铁像一尊。双林寺侧有武夷堂,宋理学家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等在此讲学。

日峰山
在黎川县。旦晨立于山巅,“日初出,必先见之”,故名。明万历年间(1573-1620)于峰顶东侧建向日亭。亭旁一碑,碑旁一井。久遂湮塞,故址莫寻。清康熙年间(1662-1722),山寺僧人修路挖土,发现古井石栏,上刻“石龙泉”,遂复开浚,果得甘泉。今石栏虽圮,而泉水依然。

崇仁县
黄洲桥
在崇仁县。崇仁河横贯县中,将县城一分为二。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并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文天祥题写“黄洲桥”三字。元、明两代,屡坏屡修。清代顺治至道光二十年(1644-1840),石桥几乎毁坏殆尽,遂代之以浮桥。富绅谢廷恩捐资重修,并借鉴临川文昌桥的经验,又采用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加以改进。桥长139米,十分牢固。1965年,将黄洲桥扩建为八墩九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面加宽至10米。

相山石塔
在崇仁县。

石经幢
在崇仁县。

乐史墓
在崇仁县。

汤溪塔
在崇仁县马鞍乡。

回澜桥
在崇仁县马鞍乡。

汤溪温泉
在崇仁县马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