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名胜古迹

武汉市

八七会议会址*
在武汉市汉口鄱阳街。为一幢西式三层楼房。在大革命遭到失败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李维汉为执行主席,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这次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其领导职务,选出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起义,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中华全国总工会暨湖北省总工会旧址
在武汉市汉口友谊街16号。旧址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为两幢西式楼房,坐北向南,砖混结构,右楼为3层,左楼为2层,占地面积分别为340平方米和450平方米。右楼原系军阀吴佩孚部将陈汉卿私宅,1926年9月北伐军攻占汉口后作为逆产被国民政府没收;左楼原为汉口药业资本家叶开泰的私产。1926年10月,湖北省总工会成立,旧址左楼为其机关所在地;1927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广州迁至武汉后,设机关于右楼,李立三,刘少奇、邓中夏、项英、林育南等曾在此办公,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古德禅寺
在武汉市汉口黄浦路21号。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和尚创建,名古德茅篷。光绪三十一年扩建,1914的-1919年改建,并易今名。1921年又增建。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是仿缅甸阿难陀寺形式建造的,顶部象征九龙拜圣的9座佛塔、96个九莲花墩、二十四诸天菩萨等。

民众乐园
在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为较大的文化娱乐场所。始建于1919年。或商营或官办,几度更易。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为今名。

归元寺
在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初由白光和尚就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创建,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因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重建。虽为佛教寺院,却具园林特色。罗汉堂内释迦牟尼、观音大士、文殊、普贤等佛像,神情肃穆。特别是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姿态不同,各有特色。藏经阁通高20米,分上下两层,下层阔5间,上层分3级,自两侧向中间收缩,各层均飞檐翘角,建筑绚丽,装修典雅。

龟山
在武汉市汉阳城北,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前临大江,北带汉水,威武盘踞,状若巨鼋,和武昌蛇山夹江对峙,形势十分险峻,世为兵家攻守之处。相传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乱,数载不克,后得灵龟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后灵龟化为一山,即龟山。自东吴江夏太守陆涣在此筑江夏城以后,历代各有增建。山之上下曾遍布亭台寺院、碑碣等,因年长久远,毁废殆尽。

禹功矶
在龟山东端。怪石嶙峋,直劈江水,与对岸黄鹤矶头锁江相望,形成长江中游的天然门户。相传“禹导水导山皆经此”,此“为大禹治水成功之所”,故改名禹功矶,并建禹王祠。后名胜逐渐增多。但解放前多已毁废。

禹稷行宫
在龟山禹功矶上。原名禹王庙。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故名。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元大德、明成化时两次重修。明天启年间(1621-1627)再修,易为今名。清顺治九年(1652年)又修。旧时丹廊碧殿,金窗玉槛,车水马龙。今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

晴川阁
在龟山东端禹功矶上,与蛇山矶头上的黄鹤楼隔江相望。“为三楚胜景,千古巨观”明嘉靖间(1522-1566)汉阳太守范之箴创建,取唐崔颢《黄鹤楼》诗句中“晴川历历汉阳树”之意命名。清顺治、雍正、同治、光绪年间多次重建、增建、增修,后毁于风灾。现存楼阁系1983年参照清末留存资料重建,于石台之上建楼阁2层,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高17.5米、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青筒瓦屋面,外加抱厦和回廊。

向警予墓
在龟山西部山顶。向警予(1895-1928),湖南溆浦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同年5月1日壮烈牺牲。墓原在月湖侧畔,后迁扁担山,1978年为纪念其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移此重建。

莲花湖
在龟山南麓。系历史上郎官硝的一角。每当荷花盛开时,红白争艳,故名。辖地250亩,其中水面184亩,分东西两湖,间有宽沟相连。建国后多次修整。

鲁肃墓
在龟山南山腰。原在龟山南麓,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而移今址。建筑年代无考。清咸丰初毁于兵,不久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邑人汪立政立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府余肇庆再修。此次拆迁,始发现为衣冠墓。

古琴台
在龟山尾部。传春秋时伯牙鼓琴,钟子期知音于此,后人筑台纪念,故名。据记载,此台北宋时亦有之,清嘉庆间(1796-1820)湖广总督毕沅重建。建国后修复。占地15亩。前碧瓦顶门厅,额书“古琴台”三字。进为庭院,有“印心石屋”照壁。后端主体建筑殿堂,单檐歇山顶,辉煌宏丽,檐下悬“高山流水”大字匾额。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

蛇山
即黄鹤山,在武汉市武昌城内。是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绵亘蜿蜒,形似伏蛇,头临大江,尾插东城,与汉阳龟山对岸相峙。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筑夏口城于其上,西晋太康元年(208年)复立县于此,历代不断扩建,名区胜迹甚多。历代名人如崔颢、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贾岛、王维、范成大、陆游、陈孚、杨慎、张居正、潘丰等,均先后登临游赏。

黄鹤楼
在蛇山西端山巅。相传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创建,初建于黄鹄矶头,屡毁屡修。历代不少名人到此摹景抒怀,尤以唐人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名闻千古。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又焚毁,仅存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时之铸铜宝顶。1981年重建,1985年竣工。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主楼矗立崇台上,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由72根砥柱支撑,高51.4米。外观5层,内为10层。

(宋)黄鹤搂

南楼
在蛇山黄鹤楼东南侧。有“鄂州南楼天下无”之誉。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康熙时多次重建。黄庭坚、范大成、陆游、王十朋、郑震、戴复古、王质等不少名人均曾至此题咏。清末,楼渐朽废。现存南楼,为近年所建,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面宽5间,上下两屋,歇山式顶,青瓦朱楹,前加抱厦,正面檐下悬“今古一南楼”大字匾额。

碑廊
在黄鹤楼东南侧。1951年兴建,近年扩建。依山构筑,前后两层。有古碑28通。其中神禹碑(即岣嵝碑)77字,龙蛇竞走,古奥莫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石刻,笔酣墨舞,遒劲洒脱。

胜象宝塔
在引桥东头。原在蛇山西端的黄鹄矶头,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拆迁,1957年复原至此。塔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所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修复。是一座大菩提佛塔,用来供奉舍利或存放佛教法物。因分地、水、火、风、空五轮,故又称“五轮塔”。高9.36米,座宽5.68米,外石内砖,叠砌而成。

抱冰堂
在蛇山南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离鄂,其在鄂门生、僚属建此堂以存纪念。因张之洞晚号抱冰,取《吴越春秋》“冬常抱冰,夏还握火”语意以自励,面宽5间,进深3间,九脊四坡顶,檐下环以外廊,结构精巧。

陈友谅墓
在蛇山南麓。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人,出身渔民,后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杀寿辉称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国号汉,年号大义。次年迁都武昌,至正二十三年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中流矢而死,归葬于此。翌年朱元璋进据武昌亲临致祭,并书“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1913年重修,1981年重建。墓冢依山构筑,占地30平方米。

阅马厂
在蛇山南麓。又称演武厅。原为清军马队操练之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绿营军起义(即“武昌兵变”),在此设立“总统兵马大元帅府”;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在此举行进军仪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在此建立。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在阅马厂北端。又称红楼。原是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谘议局”大楼。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即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此楼两层,砖木结构,面阔73米,进深42米,门窗制作精致,墙壁装饰各种图案亦颇精巧,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楼矗立。

拜将台
在阅马厂南端。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清王朝调动大军,南下武汉,当时,中国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黄兴,由沪来鄂,主持军事,革命军政府遂于11月3日任其为战时总司令,在此筑台授印,因名拜将台。原台系临时搭建,1928年正式建亭立碑,以作永久纪念。解放前夕,亭毁碑损,1955年就原址重建一高大红色水磨石纪念碑。

起义门
在武汉市武昌首义路南端,为武昌城南垣三门之一。原称中和门,1911年10月10日时革命党人,首先在工程营发难,旋即占领此门附近军械局,截断清军武器供应,并打开城门迎接南湖炮队,使城内外革命力量得以会合,围攻督署,歼灭清军,从而一举占领了武昌全城。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略依旧制重修,城楼高11.3米,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建筑,朱楹华桷,颇为壮丽。

毛泽东旧居
在武汉市武昌都府堤41号。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偕夫人杨开慧及子毛岸英、毛岸青在此居住。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即在此写成。当时在此住过的还有蔡和森、郭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罗哲等人。故居为一坐东朝西的中式平房,砖木结构,三进三天井,面积为430平方米。一进右边用木制板壁隔成两间,为毛泽东及其亲属的卧室。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武汉市武昌黉巷一个宽敞的院落内。自前至后有四栋旧式房屋。原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后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国民政府由广州北迁武汉后,在毛泽东的积极倡导和主持下,于同年3月在此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该所学生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十余省,共800余人,毕业后多分配到各地担任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毛泽东除负责领导所务外,还担任一些主要课程的讲授,并曾向学生演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授课的还有瞿秋白、恽代英、彭湃、张太雷、方志敏、李立三和邓演达等。

九峰山摩崖
在武汉市武昌九峰山崖上。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九峰寺高僧无念禅师高徒胜学和尚在寺后崖上开龛,将朱元璋御赐其师的诗文镌刻其上,是为“御制谕僧无念”石刻。龛高160厘米,宽97厘米,正书30行,计930字。正文记述了朱元璋召见无念禅师的经过。

李汉俊墓
在武汉市武昌伏虎山西坡。李汉俊湖北潜江人,中共一大代表。1923年脱党。1927年12月被桂系军阀杀害。建国后,被追认为烈士。

卓刀泉
在武汉市武昌东南伏虎山麓关帝庙内。相传东汉末年关羽在此驻兵,因缺水,关羽用刀卓地,水即涌出成泉,故名。此泉深约3丈,水色淡碧,冬温夏洌,味甘如醴。明初楚藩昭王朱桢来此饮泉水后,大为赞赏,于是在泉口修筑石台,增置井栏,并建亭盖护。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庙因泉而建。清初毁于兵,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1916年重修。现庙内尚有大殿、禅堂、客室、桃园阁等。

莲溪寺
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7.5公里的蟠龙山。明代创建,清康熙年间(1622-1722)法融长老重建,咸丰、同治间又毁,光绪十五年(1889年)道明和尚复修,宣统三年(1911年)奏请藏经。飞楼涌殿,金碧宏丽,极享盛名,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寺前有莲花池两座。

长春观
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双峰山南麓。山势至此伏而又起,即李白《望黄鹄山》所谓“中峰倚红日”之处。据传系元代为祭奉邱处机(号长春子)而建,故名。因地处武昌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故观宇建筑和宗教陈设多次遭战火破坏,亦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按明建筑形式重修。

洪山
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宋末因随州遭兵乱,荆湖制置使孟珙迁随州大洪山众于武昌,并徙大洪山寺额于此,遂延呼为洪山。现存宝通寺、法界宫、灵济塔、兴福寺塔、华严洞和部分摩崖石刻等古迹,还有庚子革命烈士墓、施洋烈士墓、北伐军官兵公墓等革命遗迹。

庚子烈士墓
在洪山东北麓。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汉口准备起事反对慈禧专政,以求改良中国政治而遭清政府杀害的自立军首领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7人埋骨处。因时属庚子年而命名。当时诸烈士骸骨只能草葬,1912年4月孙中山来武汉,决定在此建立陵园,立“铁血精神庚子之墓”石碑。

北伐军官兵公墓
在洪山东段南麓。是1926年北伐军攻武昌城牺牲的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攻城敢死队长曹渊等191位烈士的埋骨处。原在山之东南,后迁于此。砖石砌筑,墓前正中嵌有当年所立墓碑,碑额镌“精神不死”四个大字。

兴福寺塔
在洪山西南麓。原在洪山东端山麓,1963年春移此。相传创建于南朝梁元帝时,但从塔上款志得知,为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所建。为石砌仿木结构,四层八角,重檐楼阁式。高11.25米,底部为须弥座,直径4.25米。

宝通禅寺
在洪山南麓。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由随州大洪山迁此。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始易今名。现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建筑。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叠有致。

灵济塔
在洪山宝通禅寺后面,靠近山巅。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1862-1874)、1953年、1980年多次重修。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塔记8方。是为纪念灵济慈忍大师而命名。塔为七层八面,高约44米,基宽约37米,顶宽约4米,内石外砖,仿木结构。塔内置台级,盘旋而上,可达顶层。

施洋墓
在洪山西南麓。施洋(1889-1923),竹山县人,律师。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1923年2月7日被捕,在法庭上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5日在武昌英勇就义。

东湖#
在武汉市武昌东郊。1950年辟建。景区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3平方公里。加以大湖之外连小湖,小湖左右又连湖,起伏隐现,莫究其尽。四周景色各具特点:南岸山峦吐秀;东岸丛林飞翠;北岸荻芦含碧;西岸风景最为集中,有水云乡、听涛轩、行吟阁、濒湖画廊、屈原纪今馆、长天楼、鲁迅广场等。共6个游览区,风景名胜点70多处。

珞珈山
在武汉市武昌东郊。地处东湖之滨,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成为一组胜景。武汉大学坐落在山之西部,依山构造,建筑富丽。

鹦鹉洲
在汉阳拦江堤外。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不少名人,留下了很多诗篇,唐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孟浩然“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更是传颂一时的佳句。但此洲在明末逐渐沉没。现存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新淤的一洲,曾名“补课洲”,嘉庆间(1796-1820)将补课洲改名鹦鹉洲,并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了祢衡墓。

钟子期墓
在蔡甸区新家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钟子期,春秋楚(今湖北汉阳)人。史载伯牙鼓琴于汉江之滨,子期闻声汉曰:“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遂成至交。子期死后,伯牙以世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墓历曾修葺。

熊伯龙墓
在蔡甸区城南20公里的大集新收堡。熊伯龙(1617-1669)湖北汉阳人。清初思想家。顺治五年(1648年)榜眼。墓原在沌口薛丰堡龙窝掌,乾隆年间(1736-1795)迁今址。现存墓冢高1米余。

黄陂区
双凤亭
在黄陂区东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所建。传说程母梦双凤投怀而相继生下他们兄弟二人,因此,亭名双凤。此亭原在县城,明天顺七年(1463年)复建于鲁台山麓之二程祠内。清康熙五年(1666年)移此,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衩大风刮倒,二十八年重建。亭高10米,重檐三层,六角攒顶,青瓦朱檐,翼角飞展。

木兰山
在黄陂区城北30公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易今名。木兰,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其里居姓氏:一说河南虞城魏氏,一说陕西延安花氏,《黄陂县志》则说“黄郡西陵人也,姓朱。”木兰山群峰攒簇,危崖邃壑。

木兰殿
在木兰山玉皇阁与财神殿之间的绝壁上。为纪念木兰将军而名。据记载:唐建木兰庙,明建木兰宫,后修木兰殿。现按原貌修复。朱柱青瓦,飞檐翘角,气势宏伟。

东泉井
因位于木兰山东坡而名。相传很早以前就有此井,为邑中名胜之一。长方形,砖石围砌。水面约3平方米,水色凝绿,味醇而甘,不盈不涸,曾谓之“神水”。

盘龙古城*
在黄陂区盘龙湖畔。三面临湖,一面连陆。城址面积近8万平方米,四周尚有土筑城垣。城内东北隅,有大片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的两座宫殿基址,在同一中轴线上。城外连陆部分中,有面积约100余万平方米的商代遗址,分布著平民住地、作坊等遗址和墓葬区,发现有奴隶殉葬墓和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城址和墓葬的年代都属于商代前期,距今约3500多年,其文化特点和黄河流域出土的同期文化遗存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二座最早的商代古城。

铜觚—高16.8厘米,盘龙城遗址出土。

铜鼎—高81厘米,黄陂区盘龙城遗址出土。

江夏区
白云洞
在江夏区城西八分山西南麓。为天然石灰岩溶洞。内分前洞、无梁殿、中洞、天井及后洞,蜿蜒幽曲,总长60余米。西壁镌“白云洞”三字,款署“芝冈”,乃明末辽东经略、邑人熊廷弼所题。清湘军将领罗泽南游此,题刻“水流云在”、“雷闪洞开”,实属画龙点睛之笔。

龙泉山明代王墓群
在江夏区城东20公里龙泉山(一名灵泉山)麓。环山近湖,风景优美,曾有“龙泉圣地”之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就藩武昌后,于此修建陵寝,其后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王皆葬于此,民间有“九寝三碑”之称。明亡后遭破坏。现有迹可寻者,陵园8处,碑亭3座,墓碑4通。其中昭陵规模最大。四周垣墙及墓冢仍较完整。

留云亭
在江夏区金口镇北长江南岸槐山顶部。传说为菩提达摩“一苇航江”处,故古称达摩亭。菩提达摩(?-528或536),古印度僧人。后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达九年(一说十年)。唐代宗赐谥“圆觉禅师”。亭建造年代不详,明代重修。木石结构,二层,六角攒尖顶,高15米。

槐山石坝
在江夏区金口镇北长江南岸槐山矶。明代为护堤防洪而建。清代修缮时,全以条石构筑。台阶式,三层,下层滨临江水。其立柱130根,依势排列,井然有序。总长400米,高12.7米。

新洲区
道观河
在新洲区。

邾城堡古迹
在新洲区城关镇。

将军山
在新洲区徐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