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名胜古迹

承德市

热河都统署
在承德市东省府街。初建时是清热河总管衙门,乾隆三年(1738年)改总管为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年)升为都统,皆署其处。热河都统辖承得府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1914年设立的热河特别行政区、1928年改置的热河省,其政府仍在此地。今署内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热河城隍庙
在承德市西大街文庙西路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正殿乾隆帝御题额曰“福荫财疆”。庙内有乾隆御制《热河初建城隍庙拈香瞻礼八韵》有序石碑,详载城隍庙营建始末。

热河文庙
在承德市西大街城隍庙东。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776-1779)。落成时,乾隆帝亲往祭奠。占地2.89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仅次于曲阜孔庙。今仅存部分建筑。

避暑山庄*#
在承德市区北部。又称承德离宫,或称热河行宫。群山环抱,地势高峻,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峻工,建筑物达110余处,总面积564万平方米,蜿蜒起伏的宫墙长达10公里,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背山面湖,山峦起伏,宫殿亭榭掩映,风光旖旎,巧夺天工。避暑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以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散布其中,各景随四时变化,取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观命名,集中我国南北方建筑布局的特点,综合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的风格。使山庄成为我国各地胜迹的缩影。与山庄东面的北面巍峨雄伟、具有民族特色的外八庙一起构成辽阔的文物风景区。

丽正门
避暑山庄正门。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中门上方有乾隆题额“丽正门”三字,取《易经》“日月丽乎于天”之意,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刻成,它和门内上方乾隆题诗“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象征为国内各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统一。

澹泊敬诚
在丽正门北,是避暑山庄正殿。殿内悬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额。面积583平方米,殿内楠木浓香扑鼻。清帝每年万寿节和举行庆祝大典时,均在此接见国内各民族首领、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

四知书屋
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四知取《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之意。这里是清帝召见朝臣及各族王公,处理军国要务及举行大典前后更衣休息之处。

烟波致爽
在避暑山庄正殿澹泊敬诚殿之后。为清帝的寝宫。康熙帝谓此“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殿因此得名。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跨院。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携东、西宫等后妃出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此殿。嘉庆和咸丰帝病逝于此。

云山胜地
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楼上西间原为佛堂莲花室,内供青玉观音一尊,每当中秋月,后妃于此祭月祈福。

松鹤斋
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清圣宪皇太后(乾隆母)和嫔妃居此。乾隆帝取松鹤益寿延年之意题名,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景。绥成殿乃嘉庆帝为皇子时读书起居之所,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后,在此供奉清朝历代皇帝之神位。乐寿堂是圣宪皇太后居拄的寝宫,嘉庆帝晚年亦常居于此。

万壑松风
在避暑山庄松鹤斋之北。是宫殿区最早的一组建筑。这组建筑是康熙帝批阅奏章、召见百官和眺望湖光山色之地,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六景。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极佳。乾隆帝髫龄常在此聆听祖训,即位后改名纪恩堂,并作《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一文纪念乃祖。殿后为鉴始斋,系乾隆幼年在山庄读书之所。

卷阿胜境
在避暑山庄东宫的最北部。原为乾隆帝奉母进膳处;也是清帝在澹泊敬诚殿举行庆典后,赐各族王公小宴茶点之所。

水心榭 
在避暑山庄东宫之北。御笔题额,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榭东原有仿苏州狮子林建的文园狮子林,内有十六景,玲珑秀丽,是山庄园中之园。

芝径云堤
在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之北。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景。仿杭州西湖苏堤形式而筑。堤穿湖而行,为湖区主要风景观赏路线。堤岸垂柳成荫,平沙如雪,湖光波影,胜趣天成。

月色江声
在避暑山庄水心榭之北。为一椭圆形岛屿。门殿北为静寄山房,是清帝读书处。房后莹心堂,亦为清帝书斋。“月色江声”取意于苏轼前后《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满湖清光,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微波拍岸。

冷香亭
在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岛上。山顶乾隆题额为“冷香亭”,取意于山庄内荷花深秋未谢而与晚菊寒梅同韵,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二景。

如意洲
在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岛北。为湖中之岛,因形似如意而得名。面积3.5万平方米,为山庄最大洲岛和主要景点之一,康熙、乾隆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在此。

无暑清凉
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门殿。四面皆水,景色隽美,夏日凉爽清幽,康熙帝因题此名,并列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三景。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因正宫尚未建成,帝多在如意洲处理国事,接见百官。

观莲所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南端。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四景。乾隆、嘉庆诸帝和后妃常于此赏荷纳凉。

金莲映日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观莲所之北。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四景。原有康熙题“金莲映日”匾额。

水芳岩秀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五景。

沧浪屿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乐寿堂西北。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七景。北檐原有康熙“沧浪屿”题额。

一片云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乐寿堂之东。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八景。殿后有楼,乾隆额曰“一片云”楼北原有戏楼一座,帝后及王公大臣观剧于此。

烟雨楼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清乾隆帝南巡,见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景色秀丽,遂摹其图,并于山庄内按图兴建。二层中间悬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

金山
在避暑山庄澄湖东侧。包括“康熙三十六景”第十八景的“天宇咸畅”和第三十二景的“镜水云岑”两组建筑。康熙帝南巡,欣赏江苏镇江金山景物,因于山庄内仿造此景。

莺啭乔木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二景。系八角卷棚式敞亭。是聆听林中莺声鸟语所设的一处苑景。

水流云在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为“康熙三十六景”最后一景。

濠濮间想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七景。原亭内设御座和康熙、乾隆两帝的诗词。

万树园
在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部。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占地870亩。有乾隆帝御书“万树园”碣,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园内不施土木,按蒙古民族的风俗设蒙古包数座,乾隆帝曾在此接见杜尔伯特蒙古首领三车凌、土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及西藏藏活佛班禅六世等。还在此接见过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以及缅甸、越南、朝鲜、老挝等国使节,并宴表听乐等,有《万树园赐宴图》等画传世。

永佑寺舍利塔
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又称六和塔。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见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塔挺拔秀丽,为报共母恩,于京师仿建两塔,并于次年在山庄建永佑寺,乾隆十九年又于此仿建一塔。现永佑寺建筑大部已毁,仅存石碑数通。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

春好轩
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南。为皇帝欣赏三春好景之处。三春是指轩内遍植的秋海棠花,乾隆帝和嘉庆帝均曾赋诗咏景。

绿毯八韵碑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万树园之南。为一矩形横式卧碑,用汉白玉石雕成,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身高0.98米,宽1.98米、厚0.4米。碑身正面刻乾隆帝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作七言诗《绿毯八韵》,背刻五言诗《平旦》。前诗吟咏万树园一带丰美的水草、绿毯般圹野的天然景色。《平旦》则夸耀其“清明盛世”。

热河泉
在避暑山庄湖区东北隅。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其地流泉四涌,汇成碧波千顷,源远流长。严冬季节,热气蒸腾,有云蒸霞蔚之状;夏季清澈晶莹,冷砭肌骨。泉侧有巨石,刻“热河”二字。泉水有船坞,原停置清帝所乘龙舟。是山庄重要风景点之一。

甫田丛樾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北接万树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三十五景。因其地近平原、丛林繁茂,过去麋、鹿、獐群居其间,为天然佳囿和清帝狩猎之地。

文津阁
在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式修建。此阁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合称北四阁,为皇家藏书楼。阁内原存《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辛亥革命后,《四库全书》运往北京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早年已被军阀盗卖净尽。

林下戏题卧碑
在避暑山庄西北松云峡、御道南侧。碑宽2.36米、高2.4米,形制、大小和《绿毯八韵》碑相似,唯所刻花纹不同。碑身四周刻乾隆帝所作诗6首,统称《林下戏题》。正面为乾隆帝65岁时写的一首诗,诗中提到几位作古的老臣如邹一桂等人,立愿要在20年后隐退归正,以享林泉之乐。背面的一首叠乙未韵是22年后乾隆帝归正嗣子嘉庆帝的第三年(1798年)写的,时他已87岁。

锤峰落照
在避暑山庄南部山岗上。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为一方亭,与庄外磬锤峰遥遥相对,每当夕阳西下,晚霞似火,锤峰倒影落入湖中,蔚为奇观。康熙、乾隆、嘉庆帝曾在近黄昏时率文武百官及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登亭举行蒙古风味的野宴,并观看磬锤峰落日余晖下雄奇俊秀的景象。

锤峰落照

南山积雪
在避暑山庄正北面高山之巅,北对青枫绿屿。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三景。是山庄的制高点之一。“南山积雪”是以观赏山庄初冬雪景为命题的一组苑景。

四面云山
在避暑山庄西北高峰之巅。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是清帝每岁重阳时节登高处。天朗气清时,数十里外山色尽入眼底。亭上凉风四拂,盛夏时暑气会无。

北枕双峰
在避暑山庄北面的金山和黑山之间。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景。金秋时节,登亭北眺,黑山、金山并峙天际,金碧辉煌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等尽收眼底,十分壮观。

青枫绿屿
在避暑山庄北山、南山积雪与北枕双峰之间。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一景。为一组建筑,东临悬崖峭壁。北山一带多槭树,盛夏“浅碧浓青,全山一色”,入秋经霜,则万叶皆红,景色迥异。

绮望楼
在避暑山庄西山的岗阜之上。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六景。登临此楼,可南望市区万家烟火,北眺山庄万千景象。

外八庙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的东、北山麓。原有12座大型寺庙,这些庙宇,为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1780)期间陆续建造。因其中8庙有朝廷派驻喇嘛,且在京师之外,故称外八庙。外八庙雄伟壮观,寺庙建筑与园林巧妙结合,其势如云排星列,象征边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

安远庙*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平岗上。俗称伊犁庙。据乾隆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刻载,在漠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少数贵族发动武装叛乱时,蒙古各部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准噶尔部蒙古的达什达瓦部参加了清朝平叛的军事行动,后朝廷允其所请,将该部2100余人迁居热河,并仿照新疆伊犁固尔札庙形,营建此庙,以“怀柔远人”。

须弥福寿之庙*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须弥福寿乃扎什伦布之汉译,故名。占地达3.79万平方米,建筑风格综合汉藏建筑艺术之长,形式独特。据《高宗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载,乾隆帝七旬寿辰,班禅六世远道来此觐见,清帝极为重视,以一年时间建成此庙,供其居住和讲经。

普陀宗乘之庙*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正北。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为乾隆帝六十寿辰(乾隆三十五年)、皇太后八十寿辰(乾隆三十六年)接待国内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而建。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形制营建。建成之时,由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的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人,率众跋涉万里,也随各民族领袖到承德觐见,表现了当时举国团结统一兴旺局面。

殊像寺*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据《高宗殊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碑文载: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寿辰,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进香。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有寺名殊寺,传是文殊现身之处;寺内文殊塑法相庄严。既归,在北京香山摹像建寺,名曰宝相。乾隆三十九年又在山庄之北建寺。

普宁寺*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巨大木雕佛像,又称大佛寺。据乾隆御制《普宁寺碑记》载,乾隆于是年五月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达瓦齐发动的武装叛乱,冬十月,在避暑山庄宴赉和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的上层首领。寺规模宏大,占地约2.3万平方米,综合汉、藏寺庙建筑形式。大乘之阁高36.75米,阁内置千眼千手观音菩萨贴金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重约110吨。造型雄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之一。

普宁寺钟楼

普乐寺*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的平岗上。俗称圆亭子。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由于当时西北各民族与清朝中央政府关系日益密切,生活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哈萨克族和生活在葱岭以北的布鲁特族(柯尔克孜族),不断派代表进京朝觐,因建此寺。

溥仁寺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武烈河之东岸。又称前寺。是承德外八庙中最早的寺院。据《御制溥仁寺碑文》称,康熙五十二年,帝六旬诞辰,众蒙古部落奉行朝贺,建寺祝厘,御笔题额曰“溥仁”。

罗汉山
在承德市武烈河东岸。为承德名山之一。山形如屏障,层峦叠翠。山之中部一峰突起,形似罗汉。南面又有两峰,形似两罗汉扶肩说笑。

鸡冠山
在承德市区东南约10公里。有5个粗大红色岩柱耸峙,最高处海拔936.5米。《承德府志》说“侧视五峰累累若鸡冠”,鸡冠山因此得名。山下元代建的大灵峰禅寺,早已倾圮,但主殿遗址后面,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松,根深叶茂,直径3米多,枝干盘旋,树龄约在700年以上,人称盘龙松。

磬锤峰
在承德市内武烈河之东岸。承德名山之一。山有巨峰,形如倒置的洗衣棒锤,故又称棒锤山。峰上有古桑一株,得天独厚,据传为我国今存最早之桑树。

承德县
朝阳洞
在承德县仓子乡附近山上。为一东西贯通的天然洞穴。从山下盘旋而上可达西洞口。此洞口略向上,旭日初升时可观朝阳,故而得名。洞内两侧为石雕十八罗汉像。洞长65米,宽18米,高2.5米。原为道观,正殿为博阅观,殿右为老爷庙,左为娘娘殿。北有石窟两座,分别奉玉皇和老君。庙宇远从十数里外即可望见,恍若巨阁凌空,颇有灵气。

汤泉行宫
在承德县头沟前庙村乡疗养院内。因其地有汤山温泉,康熙帝幸塞外,往来其地。今灰瓦殿宇、碑碣、行沐汤池仍存,现已改为疗养院。

天桥山
在承德县仓子乡。

白河南古遗址
在承德县上板城镇一带。

兴隆县
明长城
在兴隆县孤山子乡境内。呈半圆环绕,有关隘4处。

雾灵山清凉界碑
在兴隆县西北北水泉乡雾灵山上。北端雾灵山海拔2,116米,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隆化县
董存瑞烈士陵园
在隆化县城西北部。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人。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城的战斗中,为打通部队前进道路,毅然舍身炸毁了国民党军的桥形暗堡,为解放隆化而壮烈牺牲。

隆化土城子遗址
在隆化县北1公里下子洼村。

清代行宫遗址
在隆化县张三营镇。

平泉县
会州城
在平泉县城。

大长公主墓
在平泉县城。

平泉、清真寺
在平泉县城郊。

石羊、石虎墓群
在平泉县柳溪满族乡。

会州城遗址
在平泉县南五十家子蒙古族满族乡。

滦平县
金山岭长城*
在滦平县巴克什营花楼沟一带,介于滦平与北京密云之间。因部分长城筑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山与古北口卧虎岭间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称。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长约10公里。金山长城构筑复杂,楼台有158座之多。这些楼台形式各异。巧夺天工。建筑用料就地取材,制作技艺高超,如花楼台的汉白玉券门,上刻花卉浮雕,非常精美别致。在最高处有望京楼,居高远望晨曦中可远眺北京城廓,夜幕中可见北京灯火。环顾四周,众峰挺秀,林莽森森,被誉为第二个八达岭。

小城子城址
在滦平县大屯满族乡小城子村。

兴州古城址
在滦平县大屯满族乡兴洲村。

西山墓群
在滦平县大屯满族乡小城子村。

丰宁满族自治县
凤山关帝庙戏楼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关帝庙前。是关帝庙的组成部分。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每年春秋及五月十三日为致祭日。结构严谨,是戏楼典型佳作。

秦长城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鱼儿山镇。

北魏西密云戍城址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镇。

辽金障城址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镇。

西汉障城遗址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及选将营乡。

四角城址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草原乡。

金界壕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草原乡。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木兰围场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清朝御用狩猎场。周长千余里,与现围场县总面积相等。当时设围72处,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此后定期举行秋猎,列为清朝重要盛典。乾、嘉时期成为定制,“垂为家法”。秋猎盛典多在每年中秋之后,由承德避暑山庄启程至木兰围场,选水草丰盛、野兽众多之处举行。满、汉、蒙古王公大臣,内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蒙古四部及西北厄鲁特蒙古诸部王公、台吉等贵族皆随帝入围。在此期间,清帝例行赐宴,奖励秋猎有功贵族和将士,并通过会盟、封爵、赏赐、联欢等各种活动密切同各民族的关系。今围址大部尚存,并保留了东、西庙宫,清朝前期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连营、四旗拔、红山等驻军、战斗的遗址,以及乾隆帝御书《古长城说》、《虎神枪记》、《永安莽喀》等碑碣。

入崖口有作诗碑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庙宫山崖之巅。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通高4.95米。碑体宏伟,居高临下,十余里外即可望见。碑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于碑身四面,南面是汉文,为乾隆御书《入崖口有作》五言古诗一首。

木兰记碑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伊逊河西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立。通高4.44米,碑身前后刻满、汉两种文字,正面为汉文。碑文为嘉庆帝御书,内容记载木兰围场创建和作为清朝习武狩猎之所的经过及每岁秋猎大典的盛况。

古长城记碑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岱尹上村岱尹梁之北。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九月立。碑身高2.3米,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正面汉文为乾隆帝御书。帝于是年在木兰围场发现古长城遗址,遂探询蒙古及索伦老人,查访遗迹,作此文。古长城在围场境内,东西绵亘200余公里,间有斥堠屯戍。近年来,在大兴永东台子古城址和小锥子山古城址附近先后发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铁权3件,确为燕、秦时期所筑。

永安莽喀诗碑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碑亭子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八月立。通高5米,碑文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书写,正面是汉文。碑文以诗纪事,描写了蒙古诸部随从清帝狩猎,驰于平岗之上的盛况,和乾隆帝自谓虽已年过六十,仍驰射如常的气概。

永安湃围场殪虎诗碑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要路沟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九月。碑文原为七言古诗一首。乾隆四十七年又补诗一首。通高5米,碑身高2.31米,周边刻有龙凤花纹,碑文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正面为汉文,记述厄鲁特蒙古、回部等上层贵族扈从随,观看乾隆帝射猎殪虎的情景。

虎神枪记碑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骆驼头村月亮沟西沟的山坳平坦处。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通高4.5米,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书写,正面汉文为乾隆帝御书《虎神枪记》碑文,记述乾隆帝与蒙古各部王公、贵族在围场秋猎时,用虎神枪殪虎之事。

元建半截塔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半截塔镇。

城子古城址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满族乡。

燕秦长城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北新拔族蒙古族乡。

宽城满族自治县
明长城
在宽城满族自治县南部铧尖满族乡、独石沟乡。

鱼鳞山
在宽城满族自治县东部大石柱子满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