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名胜古迹

广州市

清真先贤古墓
在广州市桂花岗。是一座伊斯兰教古迹。墓室上圆下方,内成洞形,在内育经或讲话,因声响亮,故又称“响坟”。相传早期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在广州逝世,教徒们为其营葬于此。陵墓附近亦为历代知名伊斯兰教徒墓地,以明末抗清死难的羽凤麟、繖之浮、马承祖合葬墓(回教三忠墓)最有名。

越秀山
在广州市越秀区北部。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在此兴建观音阁,俗称观音山。元代以“粤台秋月”列于“羊城八景”。明代羊城八景,越秀山占其二:“粤秀连峰”和“象山樵歌”。清代“羊城八景”则有“粤秀连峰”和“镇海层楼”。1986年“越秀层楼”(镇海楼)进入“羊城八景”之列。山上多文物史迹。最古的史迹为2000年前的南越王赵佗遗迹—越王台和越王井,还有晋代的越岗院(遗址即今之三元宫)、南汉的呼峦道、明代的城墙和镇海楼、清代的绍武君臣冢、王兴将军墓,近代的有四方炮台、越秀炮台等。

五羊山
在越秀山木壳岗。因岗顶矗立著一座五羊石像而得名。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骑著口衔六支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把谷穗赠给州人,并祝州人永无饥荒。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像用130块花岗石雕制,高19.6米。底座边宽直径10.8米。

镇海楼
在越秀山顶。俗称五层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楼名寓“雄镇海疆”之意。高28米,分五层,楼顶及各层挑檐均琉璃瓦盖,下面两层的围墙用红石砌建,矗立山巅,气势雄伟。楼经多次毁坏和重修,1928年重修时,将木构的楼板改为钢筋水泥。

中山纪念碑
在越秀山顶。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年动工,当年完成。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筑,高37米。外呈方形,有梯级回旋而上。碑的正面以巨块花岗石刻孙中山遗嘱全文,金光灿烂。碑下建登山石级数百步,与中山纪念堂联成一体。

王兴墓
在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全称南明王兴将军暨妻妾合葬墓。王兴(1615-1659),广东恩平人。明末,清军向广东进攻,王兴于1646年率领农民在恩平起义抗清,接受在广东肇庆的明永历帝任命为广肇会宁恩阳地方总兵官,挂虎贲将军印,在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带坚持抗清达12年之久。以后退守台山文村,坚持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8月17日,因械尽粮绝,妻妾16人先自缢死,王兴举火自焚。遗体葬于广州市海珠区南箕村。1954年因墓地被征用,迁葬现址。墓坐东向西,墓前立有“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的墓碑,墓后南侧有宽45厘米、高55厘米的墓志。

明绍武君臣冢
在越秀公园南秀湖畔。明末,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等的协助下向南推进。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以明宗室朱聿粤为首的一支抗清力量在广州重建明朝政权,称绍武帝。在位不满40天,清军攻陷广州,绍武帝及苏观生、梁朝钟等君臣被俘,慷慨就义,尸骸被埋葬在广州流花桥附近。后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初冬为之修墓建碑,称明绍武君臣冢,1954年因墓地被征用,迁葬越秀公园木壳岗,1981年再迁现址。墓坐东向西,正面竖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

兰圃
在越秀公园西侧,清真先贤古墓毗邻。原为一个植物标本小园,经过整理修建后,面积已达5万平方米,是广州一个以栽培兰花为主的名园。园圃内栽有兰花近万盆。园后有白石塔一座,高7层,基座和各层塔檐都镂刻花纹,玲珑剔透。原为华林寺舍利塔,后移置于此。

南越王墓
在越秀公园西侧象岗。为第二代南越国王文帝之墓,1983年发现。南越国是西汉初期的地方割据政权,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墓用红砂岩建在山腹中,分前后两部,共7室,墓顶用24件大石块覆盖,上面及四壁有朱墨彩绘卷云纹。前室置车具。墓主在主室正中,身穿丝缀玉衣,腰间两侧佩铁剑10把,上下前后还有大量金玉佩饰、玉璧、印章等。东、西耳室是礼、乐、酒器和御用器物的收藏处,后室为储藏御膳食品的库房,东侧室葬从死的妃妾4人,西侧室有从死的庖厨、隶役7人和牛猪等牺牲品。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其中“文帝行玺”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

主墓室内景

承盘高足玉杯—1983年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通高17厘米。有人认为是古人希图长生以承朝露的“承露盘”。

“文帝行玺”金印,边长3.1厘米。

丝缕玉衣,通长173厘米。

银盘,通高12.1厘米。

凤纹牌形玉佩,长14厘米。

角形玉杯,高18.4厘米。

中山纪念堂
在越秀山南麓东风中路。原为清代抚标箭道、督练公所。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督军衙署。1921年孙中山在此就任非常大总统。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发动矫建中山纪念堂。由工程师吕彦直设计建造,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占地6万平方米,高49米,是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正面作重檐歇山顶,上部呈八角亭式,红柱黄墙衬宝蓝色琉璃瓦上盖,庄严肃穆。堂内座位分上下层,有4729个席位。设计巧妙,不见一柱,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抗日战争初期,堂顶一角为日本侵略军炸毁,加之年久失修,日渐残漏。1963年进行大规模维修。

三元宫
在越秀山南麓清泉街。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始建。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时改称三元宫。是广州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观。因建在越秀山南麓,各殿堂依山高下而建在几级平台上。现存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石室
在广州市一德路。即圣心大教堂。清同治二年(1863年)奠基,光绪十四年(1888年)落成,历时25年,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顶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因都堂系用花岗石建成,故又称石室。又因奠基日是圣心瞻礼日,故又名圣心大教堂。原为清代两广部督行署地皮,同治年间租给法国普行善会,始在此建筑天主教堂,名“圣心堂”。四周原来还附设医院、育婴堂与主教、神甫宿舍等建筑,占地60多亩。教堂结构为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其上挂有大钟一组。堂深78.69米;东西宽35米,高度由地面至天南平台为28.7米;由天面平台至塔顶端为29.8米,共高58.5米。石室由法国工程师参照巴黎圣母院设计,工程浩大,从打磨到吊装都用手工操作完成。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在广州市先烈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辛亥年三月廿九日(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市发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者进攻两广总督署等军政机关,血战一昼夜,起义失败。喻培伦等100余人英勇牺牲,后经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奔走收殓,丛葬于黄花岗者72人,故有此称。潘氏死后,亦附葬于墓侧。此次起义虽告失败,但先烈的光辉业绩和英雄气概,却鼓舞了全国人民,成为武昌起义胜利的前奏。

1918年建立墓园。墓门是一座横排3个拱门的高大牌坊,上镌孙文所题“浩气长存”鎏金大字。墓道宽阔,两旁花木及碑石林立。岗顶为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并绕以铁链栏杆;上接四柱的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后面是一座用麻石建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石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额镌有章太炎所题“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古篆。整个墓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

冯如墓
在黄花岗公园内。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个飞行家。1909年9月21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上空试飞,飞高15英尺,航程2640英尺,揭开了中国航空历史上的第一面。1911年2月冯如将他创办的飞机制造公司迁回祖国广州燕塘,致力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但不幸于1912年8月25日在飞行表演中失事牺牲,遗体葬于黄花岗,后他迁,1980年在现址重建。墓碑为方塔形,高约4米,前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石碑,左右为冯如墓志铭。

邓仲元墓
在黄花岗公园内。邓仲元(1885-1922),名铿,广东惠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1922年3月21日被反动派刺死。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命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并亲书其墓碣。墓园入口处为一座面阔三间的墓门,园内丰碑高耸,蔚为壮观。邓仲元殉难处原立有邓氏铜像一座,建国后亦移置园内。

朱执信墓
在广州市先烈路驷马岗。朱执信(1885-1920),原籍浙江,生于广东番禺,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1920年赴虎门,策动该地驻军讨伐盘踞广东的军阀莫荣新,于同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刺死于虎门。遗体于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市先烈路驷马岗。1936年秋,因发现墓地有白蚁,将遗骸迁葬广州市执信路执信中学内,原墓仍保留,供人瞻仰。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在广州市先烈东路。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等指挥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激战一个多月,使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同年为该军抗日阵亡将士兴建规模巨大的陵园。入口处建有凯旋门式的花岗石门楼,门南数百米,苍翠的林木环绕著雄伟的纪念建筑群,圆柱形的花岗石纪念碑巍然耸立,高约20米。其北绕以半圆形的回廊,南面宽阔的大道直通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在中山三路红花岗。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英勇就义,部分烈士遗骸丛葬于此。1957年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兴建成立大型陵园,面积共26万平方米。阙门正面的石壁上,镌有周恩来题写的园名。护墙上刻著朱德题字“广州公社烈士之墓”。陵园东部建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广州市中山四路。该所创办于1924年7月。第六期所址迁番禺学宫(即今复原旧址)。一至五期主任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第六期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任教务长,教员有周恩来、彭湃、恽代英等。讲授有关农民运动的各种课程,还进行军事训练和到农村实习。大成门以木板间隔,分为值星室、教务部和庶务部。东耳房是毛泽东办公室,西耳房为图书室,大成殿作课堂,后面的崇圣殿作膳堂,东侧房为军事训练部,东西两庑为学员宿舍。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对中国革命作出很大贡献。

陈家祠*
在广州市中山八路。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是广州著名的宗祠建筑。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1万多平方米。它以布局严整、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著称。既体现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的工艺装饰特点。建筑物上下内外都有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石湾陶塑、铁铸工艺等装饰。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览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中轴三进,是建筑的主体部分,高旷宽大,气宇轩昂。是广东现存祠宇中最完整、最宏伟的一个艺术建筑群。

(局部)

华林寺
在广州市下九路。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南天竺僧人达摩从海道来到广州,在今华林寺前街附近登陆,并创建“西来庵”,宣扬佛法。后历代均有增建,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进行大扩建,改称华林寺,成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民国时期,大部分寺产被充公拍卖,仅寺前石塔及罗汉堂得以保存。罗汉堂坐北向南。水磨青砖墙,硬山顶灰塑瓦脊。平面略呈田字形,阔31.1米、深44米,内有天井4个,殿堂1364平方米。寺前星岩石塔高7米,六面七级,玲珑通透,造型华丽,1965年移置解放北路兰圃。迁移时在塔中心发现密封四重套盒,内装珍珠、琥珀、沉香及22粒舍利子。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
在广州市文明路194、196、198、200号。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又称粤区委、两广区委。1924年底,中共广东区委扩大后在此办公,领导广东、广西、福建西南部和对海外党的工作,直至1927年4月转入地下。当时区委书记为陈延年。周恩来、彭湃、阮啸仙、邓中夏、苏兆征、杨殷、张太雷、恽代英、萧楚女、蔡畅、邓颖超等都担任过区委各方面的领导职务。毛泽东也曾多次到这里参加会议。旧址是并排四幢式样划一的三层楼房,三楼是区委各部门的办公室及会议室,二楼是区团委的办公室及传达室、会客室。

鲁迅纪念馆
在广州市文明路。建于1905年,该楼最高处原设有四面时钟,故名。这里原为清朝贡院所在地,后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堂。1924年孙中山在这里建立广东大学,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现为广州鲁迅纪念馆所在。1927年鲁迅在这里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居住在钟楼上,著有《在钟楼上》一文。

六榕寺
在广州市朝阳北路。是广州著名佛教古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瘗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来游,挥笔题“六榕”二字,明代始称六榕寺。寺内有巍峨矗立的花塔,主要建筑还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等。六祖堂内保存有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寺内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三尊巨型铜佛像,高4米,重5吨。

花塔
在六榕寺内。为砖木结构,初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公元10世纪时毁于火,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重建,四年竣工。1980年全面维修时,塔壁发现印有北宋的砖铭。高57米,八角九级。每级皆有暗层,合共九级十七层,沿梯级右上左下。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造的千佛铜柱,连上面的九霄盘、宝珠及下垂的铁链重5000公斤。由于塔形华丽壮观,宛如冲霄花柱,通称为花塔。

光孝寺*
在广州市光孝路。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南越王赵建德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谪徒居此,辟为苑圃,多植苹婆诃子,时人称为虞苑,又称诃林。虞翻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自东晋至唐印度僧人到寺传教者颇多,对中国佛教有一定影响。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以后寺名屡改。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再改名“光孝寺”,沿用至今。寺内旧有十二殿、六堂。现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

六祖殿
在光孝寺内。是纪念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建筑物。原名“祖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所建。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冬毁于火,住持僧祖中募缘重建。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建。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歇山顶。前边一座玲珑木构建筑物伽蓝殿,有明代建筑遗风。

睡佛阁
在光孝寺内。为唐神龙年间(705-707)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被据作馆舍,岁久倾颓,住持僧通煦,僧超琪、超珍捐资赎回重修,将风幡阁与睡佛阁合为一处。亦名风幡堂。六祖慧能自接受五祖弘忍衣体后,至唐仪凤元年(676年)来到法性寺(今光孝寺),印宗法师正宣讲涅般经,偶见风吹幡扬,二僧对论:一曰风动,一曰幡动,慧能认为非风幡动而是心动,满座震惊。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慧能始公开宣扬南宗宗旨,印宗为此设风幡阁以纪之。

瘗发塔
在光孝寺内。唐高僧慧能成为禅宗六祖后,寺住持僧法才把慧能的头发埋在菩堤树下,上盖此塔,并立碑纪念(碑已无存)。塔平面作八角形,高7.80米,以石基灰沙砖筑成,历代皆有募修。

东西铁塔
在光孝寺内。是两座千年铁塔,置于殿东者叫东铁塔,在殿西者称西铁塔。前者铸于五代南汉大宝十年(967年),以南汉主刘□[按:该字为“龙”上“天”下]的名字铸造。四方形,共7层,身高6.35米,有石刻须弥座,高1.34米,全塔高7.69米。全身有900多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初成时全身贴金,有涂金千佛塔之称。金色日久脱落,今已呈铁锈色。塔身下有莲花铁座。西铁塔比东铁塔早四年,是太监龚澄枢与邓氏三十一娘于大宝六年联名铸造。形式大致与东铁塔相同。抗日战争期间房屋倒塌,压崩了4层,今仅存3层。这是我国至今所见的两座最古的铁塔。

怀圣寺
在广州市光塔路。又称光塔寺。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的清真寺之一。以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人)而得名。相传是早期来华的阿拉伯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所建,距今约有1000多年历史。寺内有圆柱形砖塔,叫光塔,高36.6米,中为实心柱,建于1000多年前的珠江边。光塔原名邦克塔。“邦克”与“光”发音相近。又因夜间塔顶高竖导航明灯,遂习称为光塔。古代每年五六月间,阿拉伯航船乘季候风入港,寺众登塔,以祈风信。附近地区即为唐时专为阿拉伯外商寄居的“番坊”所在。

大佛寺
在广州市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是供奉梵释诸佛像的佛教寺庙。清初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1663年)春出资仿京师官庙建造,翌年冬建成。因尚可喜儿子尚之隆是顺治帝驸马,佛寺又是为迎接公主而建。建筑规模宏大,殿宇栉比,供奉大佛的正殿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现仅存大殿一座,廊庑一小部分及一方碑记。大殿坐北朝南,面阔7间,进深5间,歇山顶,灰塑瓦脊上的脊饰已残破,仅存一鎏金葫芦形宝珠。

五仙观
在广州市惠福西路坡山。是反映广州别名羊城、穗城来源的一处古迹。五仙观原有五仙五羊像,作谷神奉祀。北宋时建在十贤坊,后迁西湖药洲,至明代再迁于此。现存大殿及山门各一座,门前有明代石雕麒麟一对。大殿是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左侧有原生岩石。还有一个流水不竭的泉眼。

岭南第一楼
在广州市惠福西路坡山顶。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高17.45米。上为重檐歇山瓦顶。中悬青铜大钟,钟下有方形大井口,下通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钟高3.04米,口径2.1米,重约5000公斤。是广东现存最大的铜钟。铸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

广州公社旧址*
在广州市起义路广州市公安局大院。即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是年12月11日,在共产党人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以及周文雍、聂荣臻等人领导下,发起了以工人赤卫队和教导团为主力的广州起义,占领了大部分市区,建立了三天人民政权,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起义中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现存大门,北、中、南三座办公楼和拘留所。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在广州市越秀南路93号。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选举林伟民、刘少奇为正副委员长,苏兆征、邓中夏、李立三、李森等为执行委员。举行了反帝国主义的上海五卅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1927年1月,全总北迁汉口,这里改为全总驻广州办事处。旧址为三层楼房,一楼是广州工代会礼堂和办公室,二、三楼是全总礼堂和办公室。

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

越王井
在广州市应元路广东科学馆后院围墙内。相传秦末汉初,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驻守广州后,便开凿此井。当时井深百丈,阔丈余,水质甘甜清澈,据说越佗常饮此井水,得以寿过百岁。后南汉王刘□[按:该字为“龙”上“天”下]曾独占此井,称玉龙泉,“禁民不得汲”。宋灭南汉后,开放供民用。番禺县令丁伯桂在井口置九孔石地块,可让9人一齐汲水,且吊桶绳索不会互相缠绕,故又名“九眼井”或“九眼泉”。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霸占此井达10年之久。现井口之九孔石尚存,井身全部石砌,直径2.1米,井深仅余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一方。

无著庵
在广州市德政中路丽水坊。为清代名刹。广东著名僧人函罡之胞妹,法号今再尼,为安置一批居住无著尼姑而建。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至十七年(1678年)建成。占地不足5000平方米,布布精致。庵因经历年久,殿堂毁废,1989年开始将部分殿堂拆卸改建。现已建成大雄宝殿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宽20米、深15米、高24米,分两层,重檐歇山顶,屋脊饰以陶塑“双龙戏珠”,建在高1米的台阶上,为现在广州庵堂中最雄伟的建筑。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在广州市东堤东园横路。1925年6月19日,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省港大罢工。25万香港工人和沙面洋务工人组织起省港罢工委员会,选出苏兆征为委员长,李森为干事局长,聘请邓中夏、廖仲恺等为顾问。罢工长达一年零四个月,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并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刘氏家庙
在广州市沙河大坦地2号。清末抗法名将刘永福居沙河时主持建造。刘永福(1837-1917),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早年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同治四年(1865年)领导起义军在广西德安北帝庙举行祭旗仪式。因所用旗帜为七星黑旗,故称“黑旗军”。同治十二年应越南政府收编。光绪十一年(1885年)凯旋归国,驻军沙河,联合散居附近的刘氏宗亲,共建此庙。光绪二十年帮办台湾防务,移驻台南。在台南抗击日军,因孤军无援失败,回广州沙河隐居时曾住此。庙坐北向南,分前后二进、左、中右三路,砖木结构。前座为头门、宽15米、深9.27米。后座宽15米,深12.75米。

陈树人故居
一在广州市江南大道中广州美术学院附近,名息园;一在广州市署前路东山公园之北,名樗园。陈树人(1883-1948)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故居息园,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小涌流贯园之西、南面。园内有二层别墅楼一座。今息园已毁,只剩下陈复墓及亭子一座。1986年拓建墓园,园门内一侧墙上嵌“陈树人先生息园故址碑记”;另一故居樗园,占地约500平方米,为一座二层楼房。绿地三面环绕,有庭园、水榭。居室原名古翠楼,其子陈复被反动派杀害后,陈树人乃将陈复居住过的古翠楼改名为思复楼。樗园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194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东山公园之北的署前路10号建占地约840平方米(连空地)的二层半楼房一座,为陈树人纪念馆。

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
在广州市纺织路东沙街18号。即军政府及大本营旧址。原为清末广州士敏土厂办事处,为前后两幢坐南向北的三层楼房,金字架灰脊瓦面(现已改为平顶晒台)。前楼占地646平方米。后楼占地598平方米;建筑格局与前楼同。还有一座二层小楼,原是孙中山夫妇居室。1917年9月1日,孙中山被选为护法军政府大元帅,10日就职,设军政府于此。11日在军政府内设大元帅府。1918年孙中山因受桂系军阀和政学系的挟制,被迫去职,至上海。1920年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于1923年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孙中山很多决策,如反对南北军阀,平定商团叛乱,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均在这里作出。

黄埔军校旧址*
在广州市东南20多公里的黄埔长洲岛。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于1926年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谬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军校一至四期的毕业生共4981名。

南海神庙
在广州市庙头村。因位于市东,又称东庙。隋开皇年间(581-600)为奉祀南海神而建。唐宋时中外商船来往贸易均在此停舶。我国船舶出海前,必入庙祭拜,祈祷航海平安。历代帝王亦多派员到庙立碑致祭,留下不少石刻,有南方碑林之称。宋诗人杨万里云:“南来若不到东庙,古京未睹建章宫。”现仍存头门、仪门、东西两廊、礼亭及“海不扬波”石碑坊。石刻尚存唐韩愈撰、陈谏书的南海神庙碑等30余块。

白云山
在广州市北部。由30多座山峰组成,面积2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山顶常有白云飘绕,故名。还有天南第一峰、明珠楼、水月阁、滴水岩、云岩、白云松涛等众多名胜古迹。山上现存有蒲涧,相传是秦代方士安期生筑室隐居之所;九龙泉,相传发现于秦代,均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的有明代名妓张乔墓,世称百花冢;清代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书“虎”字刻石,系1980年重刻。清代资政大夫卢廉若墓,坐北向南,共分六层,全用花岗石砌筑,结构雄伟。墓前有石华表、石鼓,高大的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分列两旁,均雕刻精致。其规模为广东墓葬所罕见。

九龙泉
在白云山摩星岭下。白云山岩石多裂隙,渗入岩层的雨水沿裂隙流动,遇薄弱处便涌而为泉,故山中多泉水。以九龙泉最著。从唐代开始,这里又是广州市民祈雨之所。九龙泉出水量大,清洌甘甜,用以泡茶,特别香滑,用以制粉条,柔韧爽滑,异常可口。沙河镇(在白云山脚)特产“沙河粉”即以此水制成。1958年在九龙泉口装设直径1米多的六角形花岗石栏,泉旁绕以龙柱护栏,立有高约2.5米的石碑一方,中刻行书“九龙泉”三字。

黄婆洞与明珠楼
在白云山西麓。黄婆洞是一条三面环山的深谷。现这里修建了黄婆洞水库。从水库旁登山不远,便是明珠楼,楼下有小涧蓄水成湖,湖边有水月阁。楼与阁建于1928年。曾是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别墅,抗日战争时被毁。20世纪60年代重建。

义勇祠
在广州市北郊石井桥附近。是为纪念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立的祀祠。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侵略军进逼广州,三元里人民联合附近103乡群众,在牛栏岗等地抗击英侵略军,毙敌多人。在这次战斗中,群众英勇牺牲的有20多人。是年冬,在牛栏岗建祠纪念,称义勇祠。咸丰四年(1854年),广州红巾军首领李文茂、甘先率领的起义军大战清兵于牛栏岗,义勇祠被毁。同治五年(1866年)在石井升平社学右邻重建,“义勇祠”门额即从原址移来。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在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尾。原是一座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鸦片战争时,英侵略军于1841年5月沿珠江从三元里西边的增步泥城码头登陆,攻占城北四方炮台,在附近三元里奸杀抢掠,激起群众义愤。菜农韦绍光和村中的群众齐集三元古庙,誓师杀敌。毙敌多名,缴获一大批武器,并包围了四方炮台,迫使侵略军撤走。

越南革命青年训练班旧址

华南植物园
在广州市东北郊龙眼洞附近。面积4500亩,汇集了3200多种植物,成为中国科学院四大植物园之一。占地50亩的荫生林区—蒲岗,是广州保留得最完整的一片自然植被。

花都区
洪秀全故居*
在花都区。是一单间泥墙小房子,室内仅有木床及木书桌。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洪秀全诞生于花县福泉水村后不久,即举家迁此,故居即为他少时所居。道光十年(1830年)洪秀全受聘为村中塾师。《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等宣传著作,都是在这所房子居住时写下的。金田起义爆发后,故居房子被清政府所毁,建国后复原重建,附近他当年教学所在的书房阁也同时复原。毗邻的洪氏宗祠,则辟为故居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番禺区
留耕堂
在番禺区沙湾镇内。为番禺沙湾大族何姓人氏的大宗祠。堂名得名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始建于元惠宗元年(1333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是粤中地区清代前期规模巨大、建筑精美的古祠堂。20世纪80年代经大规模整修。祠堂坐北向南,前有照壁,照壁后有长约30米的大鱼塘,还有宽阔的天街,用麻石铺地。天街之后便是祠堂的主体部分。主体建筑通面宽为24.78米,通进深为82.08米。平面为四合院式布局,五间四进,分左、中、右三路。所有厅堂梁架均用高级红木制作。主体建筑的重心部分聚贤堂,堂内空间高敞宽阔,堂前有月台和宽阔的院落,月台为须弥座台基。其后的留耕堂坐落于高达0.8米台基之上,是摆设何姓宗祖神位的地方,气氛肃穆。

余荫山房
在番禺区南村距广州市区17公里。是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邬燕天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所建。其东南侧与稍晚的瑜园紧邻,今已成为该园的一部分;另一侧则与潜居、善言两座祖祠紧贴相通,占地约2000平方米。以池苑与临水楼台馆舍相配合,小巧玲珑。内有主体建筑4座。

莲花山
在番禺区东陲、狮子洋西岸。共有40多座山峰。因山石颇像一朵绽开的莲花,故名。原是古石矿场遗址,遗留的山石矿坑形成悬崖峭壁,奇岩异洞,并有竹林榕荫,瀑布深潭点缀其间。主峰矗立著一座九级八面的莲花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高50余米。莲花塔以北不远处是莲花城,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面积约万余平方米。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曾在此设防。

从化市
从化温泉
在从化市西北,距广州市75公里。温泉发现较早。但未开发利用。1931年底岭南大学女教授冼玉清撰文介绍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修葺,温泉已成为面积10余平方公里的游览区。现有泉眼十多处,温度最高的为70°C,最低的为30°C。泉水较一般水轻软,内含钙、镁、钾、钠等矿物质,无色无味,对关节炎、神经衰弱、慢性肠胃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天湖
在从化温泉流溪河西岸“百丈飞涛”之上的山林间。是一处山顶平湖,有登山公路直达湖边。该湖集水面积10.2平方公里,为“百丈飞涛”大瀑布提供水源。

百丈飞涛
在从化温泉流溪河西岸的山谷中,又称大瀑布,百丈瀑,有登山公路直达。自清音亭沿登山公路北行,途经香粉瀑(又名小瀑布)、飞虹瀑(又名中瀑布),再拾级上行至近山顶处,即为百丈飞涛。隔谷远眺,仿如银河倒悬,倾泻而下,近观则似万马奔腾,飞珠溅玉。

增城市
凤凰亭
在增城市区东南凤凰山。凤凰山原名春岗。相传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有凤凰集其上,久久不离去,故将春岗改名凤凰山。翌年山上建凤凰台。南宋时理宗将山赐丞相崔与之,赐名“菊坡”。崔与之,增城人,南宋时名相,著有《菊坡集》,晚年居于故乡凤凰山下。崔病逝后,人们便把凤凰台改建为菊坡亭。

增城挂绿
在增城市挂绿园内。古荔枝树名。据传系明朝兵部尚书湛甘泉(一说是明末西园寺僧),引种自福建仙游,距今已400余年。明末清初屈大均撰的《广东新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这棵古树结出的果实,都有一道自蒂至顶的绿色线痕,故名挂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