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物

福州市

陈宝应(?-564)
晋侯官人。世为闽中著姓。侯景之乱,随父羽据郡起兵,故帝授以晋安太守,封侯官县侯。入陈,迁闽州刺史,编入宗室,子女并加封爵。娶留异女为妻,朝廷讨留异,遣兵助异,又资周迪兵粮,出攻临川。及留异、周迪兵败,朝廷遣章昭达督众军征讨,宝应兵败,执至建康被杀。

许将(1037-1111)
福州闽县人。举进士第一。历同知礼院、右正言、判吏部流内铨。契丹重兵压代州境,出使辽,指斥其欲占代州之谋。授知审官西院,坐事黜知蕲州。元祐四年(1089),拜尚书右丞。崇宁初,进门下侍郎。改奉国军节度使。告老,为佑神观使。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林希
福州人。第进士。宋神宗朝,历同知太常礼院、著作佐郎等。元丰中,受诏修《两朝宝训》。哲宗朝,历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为谏官所论,出知苏州,徙宣、湖、杭等州。绍圣初,复为中书舍人,修撰《神宗实录》。尽黜元祐群臣,密参与其议,起草贬司马光、吕公著、苏轼等数十人诏令,迁礼部、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罢知亳州。徽宗立,徙知大名等地。卒,追赠资政殿学士,谥文节。

王祖道(?-1108)
福州人。举进士,又举制科。历监察御史,知汀、泉、福、海诸州,左司谏等。蔡京开边,祖道以直龙图阁、知桂州,用官爵、金帛诱王江酋杨晟免等纳土,夸大其功,并建城邑,置黔南路,调兵镇守,输内地钱布、盐粟,以供其地。祖道因拓土设州有功,迁显谟阁侍制,擢龙图阁直学士,召为刑部尚书。卒,赠宣奉大夫。

余深(?-1128)
福州人。元丰进士。崇宁初,历著作佐郎、司封员外郎、殿中侍御史等。以蔡京力荐,骤至执政于大观二年(1108)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旋以中书侍郎转门下侍郎。蔡京致仕,深感不安,累疏请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政和二年(1112),京赴都堂治事,于是深复入为门下侍郎。七年(1117),拜少宰。又拜太宰,封卫国公。因事请罢,出知福州。谄附京,结为死党;京策划奸谋诡计,以深为首。为言者累章所奏劾,颇为畏惧,乞致仕。建炎时,降为大夫,临江军居住,遇赦,归乡而死。

黄洽(1122-1200)
福州侯官人。隆兴进士。历国子博士、太常丞、右正言、御史中丞等。久居谏官,尽言无隐,指斥朝政阙失,切中要害,拜参知政事,除知枢密院事。屡乞归田,遂于庆元二年(1196)致仕。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黄斡(1152-1221)
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字直卿,号勉斋。少从朱熹读书,熹称其“志坚思苦”。后历官汉阳军、安庆府,多有政绩,安庆人称以“黄父”。后主管亳州明道宫,不久告老还乡。

陈志强
福州闽县人。淳熙进士。入都待铨选,除太学录,迁太学博士,数月转国子博士,又迁秘书郎。入馆半年,擢右正言。嘉泰三年(1203),拜右丞相,累封秦国公,为官贪鄙。见书无贿赂,则不阅,凡求进有请,必议价而后予。纵子、弟亲戚索取贿赂。罢相,累谪雷州安置,卒于广州。

郑性之(?-1254)
福州人。嘉定进士。历知赣州及隆兴、建宁府。端平元年(1234),召为吏部侍郎,入对,建请即开言路,国戒谗谄,整饬朝纲。擢左谏议大夫,又请理宗鉴古今天下安危之变,虚心纳善。官至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加观文臀殿学士。致仕,卒。

陈韡(1179-1261)
福州侯官人。开禧进士。嘉定中,献策遣将派兵,击败进犯安丰之金军。绍定中,以宝章阁直学士、知南剑州,以福建路兵马钤辖兼招捕使,攻破晏彪起事,镇压陈三枪农民起义,俘获三枪。淳祐四年(1244),升兵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后提举佑神观。致仕,终年八十三。赠少师,谥忠肃。

王伯大(?-1253)
福州人。嘉定进士。知临江军,赈荒有法。累迁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进对,劝戒理宗知国家危亡,改革朝政,又极论边事。淳化七年(1247),拜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次年,拜参知政事。被论罢,以资政殿学士知建宁府。卒。

张磻(?-1257)
福州人。嘉定进士。历太常博士、国子祭酒、礼部侍郎、权兵部尚书等职。宝祐三年(1255),拜签枢密院事,升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五年(1257),拜参知政事,无所建树。守原官致仕。卒,赠少师。

常挺(?-1268)
福州人。嘉熙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疏论边帅三事:辟实才,奏实功,招实兵;朝廷二事:选良吏,擢正人。历太常少卿兼国子司业,工部侍郎、给事中,吏部尚书等。咸淳三年(1267),拜参知政事,封合沙郡公。次年,致仕。旋卒,赠少保。

黄镐
侯官人。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进士试用都察院。因明习法律不久授御史。十四年巡按贵州,群苗尽叛。有固守平越功。升广东、浙江佥事。成化中,历任广西左布政使、吏部左、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曾讨平高、雷、廉盗。总督南京粮储,有才识,敏于官吏事,理盐政,多所兴革,时论称赞。十九年致仕,死于道。赠太子少保。

林瀚(1434-1519)
福州府南郊林浦人。明成化进士。弘治元年(1488年)参与修《宪宗实录》兼经筵讲官,不久升国子监祭酒。上疏请开科广招人才,后任礼部右侍郎兼任国子监,历任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为人刚直,不畏权势。正德元年(1506年),改官南京兵部尚书。当时太监刘瑾乱政,南京给事中戴铣等上书弹劾,被刘瑾逮捕入狱,众人恐惧,惟林瀚独往探望并且赠送银两。因得罪刘瑾,被贬谪为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并罢归乡里。刘瑾被诛,他又复职,以年老致仕,卒谥文安。工书,善诗文。

林庭机(1506-1581)
瀚第三子。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官南京祭酒、工部尚书。穆宗立,调南京礼部。致仕归。万历九年死。赠太子太保,谥文僖。

林烃
庭机次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累官南京工部尚书。林氏三世五尚书,为当时所称颂。

许天锡
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吏科给事中。时言何天衢、倪天明与天锡并负时望,都人有“台省三天”之曰。十二年建安书林失火,大同失事,十七年天变诏求言,他都有疏言,与御史何深核查牛马房,建议改进十四事,每年节省刍豆费五十余万。武宗即位,疏请痛加修省,广求直言,升工科给事中。正德改元,使封安南,在道升都给事中。三年(1508)还朝,见朝事大变,敢言者皆贬斥,而刘瑾肆虐加甚,大愤。清核内库,得瑾侵吞数十事,知奏上必罹祸,遂自尽。或曰瑾惧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

张经(1492-1555)
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明正德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患猖獗,受命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军务,负御倭全责。其时,朝廷派奸相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督视海防,意欲速战。他认为倭强我弱,战必败,须待檄召永顺、保靖兵至才能言战。文华不满,上疏诬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疏文尚在途中,永顺保靖兵至,他督师合围倭寇,大战于王江泾,斩倭首1900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取得大胜,史称“东南战功第一”。时朝廷已下令逮捕他,捷报到达京师,严嵩诬他冒功,嘉靖帝听信谎言,把他杀害。直到穆宗隆庆初年才得昭雪。

邵捷春(?-1641)
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明万历进士。累官稽勋郎中。崇祯十二年(1639)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张献忠陷剑州,屠绵州,逼成都,捷春坐失地,逮下狱,饮药死狱中。福王时,赠兵部右侍郎。

翁正春
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明万历中,为龙溪教谕。二十年(1592)进士第一名,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任礼部左侍郎,代理部事。极言时政缺失,献八箴筹等建言。被弹劾徇私,自是不安其位,以侍养归。天启元年(1621)起为礼部尚书。抗争违魏忠贤意,受责,乞归。不久卒。崇祯初,谥文简。

曹学佺(1574-1647)
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明万历进士。累迁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因抵制修建蜀王府,触怒宗藩,被罢官。天启二年(1622年),起为广西右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党,被劾削职。家居二十年,专事著述。唐王朱聿键在闽中称帝,起授太常卿,迁礼部尚书。清兵入闽,自缢而死。

陈若霖(?—1832)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乾隆进士。历官至工部、刑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事。先后出任浙江等省巡抚,湖广、四川总督。疏请修筑浙江塘堤,勘察湖北京山黄家陵堤工,疏筹浚筑事宜,皆得准行。道光十二年卒。

林则徐(1785-1850)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输入。次年,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协办走私商,严令英商缴出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并与邓廷桢、关天培合作,建炮台,组织民众,训练兵丁,多次打击英军的武装挑衅。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科学、军事技术等著作,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二十年春,任两广总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广州防守严密,英国不能得逞,遂北上攻占定海,陈兵大沽,清朝政府妥协求和,林则徐受投降派诬害,革职充军新疆。在新疆仍督民垦辟屯田,兴修水利。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先后镇压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起义。二十九年,咸丰帝即位,再充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途中病逝潮州。

王庆云(1798—1862)
福建闽县人。道光进士。历官至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咸丰中,先后出任陕西、山西巡抚,四川、两广总督。熟悉时事,尤其精于财政。咸丰帝即位,上疏论时政,言及“国计”颇详。请禁庄头增租,定清查山西亏空章程,清厘江、苏、皖三省积欠。对山西、闽浙、广东、陕西盐务,新疆南、北路军费,东河、南河修防经费等皆有措置,多被采纳。同治元年卒。

沈葆桢(1820-1879)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道光进士。娶林则徐次女为妻。初任监察御史,咸丰五年(1855年)任九江知府,随曾国藩管营务。次年,署广信知府等职。参与镇压太平军,受曾国藩赏识。十一年,升任江西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推荐,任福建船政大臣。十三年,日军寻衅琉球,窥视台湾,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率领舰队前往台湾,在台部署防务,修城筑垒,积极备战。日军退后,沈葆桢留台湾,进行改革,增设台北府,组织人员重修台南府城,开采基隆煤矿,修公路,以加强高山与平原之间的联系。光绪元年(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大力扩充南洋水师,加强海防。

王有龄(?—1861)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中,捐纳为浙江盐大使。历官江苏布政使,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巡抚。咸丰中,调赴上海议订通商税则。得两江总督何桂清信任,率兵与太平军战于余杭、严州。咸丰十一年,杭州城破自杀。

郭柏荫(?—1884)
福建候官(今福州)人。道光进士。官历给事中至护理江苏巡抚,署湖广总督。咸丰、同治中,会办福建团练,镇压两湖地区会党,筹办善后。同治十二年(1873)辞官,光绪十年卒。

林绍年(1849—1916)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同治进士。官历御史至军机大臣兼邮传部尚书,度支部、民政部侍郎,弼德院顾问大臣。光绪中,上疏请停“进献”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先后出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河南巡抚。措置云、贵、广西等地交边事务。曾上疏请预定立宪政体以维系人心,免州县丞吏回避本籍。

林泰曾(?-1894)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管带北洋海军镇远舰。中日甲午战争时,参加大东沟海战,赐号“霍春助巴图鲁”。返航威海时,军舰触礁受伤,愤恨投海死。

刘步蟾(1852-1899)
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海军将领。与邓世昌、丁汝昌齐名。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福建船政局学堂。光绪初年,赴欧洲学习枪炮、水雷技术;会办北洋操防;赴德国购买定远舰,累官至海军右翼总兵。海军规制多出其手。1880年任北洋海军“镇北”舰管带。甲午中日战争时,任“定远”号旗舰管带,参加大东沟海战,击沉敌舰三艘,运送铭军八营登陆。赐号“格洪额巴图鲁”,升记名提督。次年,威海之役,壮烈殉国。

严复(1854-1921)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十四岁时,以第一名优异成绩,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毕业后在建威、扬武等军舰实习。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随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筹备海防。光绪二年(1876年)留学英国海军学校。五年回国,历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京师大学堂附设编译局总办。其早年主张维新变法,反对顽固保守,曾撰写《原强》、《论世变之及》、《救亡决论》等文,翻译《天演论》、《原富》、《穆勒名学》等名著,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激发国人救亡图存,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严复译文简练,态度严谨,首倡“信、达、雅”为翻译标准。辛亥革命以后,思想趋向保守。民国4年(1915年)参加筹安会,拥袁世凯称帝,晚年提倡尊孔,反对五四运动。

陈衍(1856-1937)
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82年中举人。1905年曾提倡维新。变法失败后,到武昌湖广总督张之洞处任官报局总编纂。后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入民国后,历任京师大学、厦门大学文科教授。最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等创立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他是晚清宋诗派的理论家和同光体诗人,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他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著作很多。

林旭(1875-1898)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十九年(1892年)解元。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入京应试。康有为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林旭在福建举人中广为游说。成为“公车上书”的赤诚爱国志士。旋任内阁中书,慕康有为学说,遂受业于康。二十四年,倡立闽学会,成为实际领导人;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极力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保国会正式成立后任董事,在维新政坛上声誉日隆。六月,光绪帝下诏变法,九月,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四人共同参预新政,掌握军机处大权。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反扑,光绪帝被囚禁,军机四卿全部下狱。九月二十八日押赴菜市口斩者六人,临刑前,林旭迎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然后放声大笑。视死如归,年仅二十四岁。

杨树庄(1882-1934)
福州市人。国民党海军上将。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1927年3月,他率领海军归附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南京政府建立,他首任海军部部长,并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

萨福均(1886-1955)
福州市人。1910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11年回国。曾任粤汉铁路局帮办工程师,川汉铁路局副工程师,个碧铁路局总工程师,胶济铁路局工务处处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参谋、工务司司长,滇缅、叙昆铁路工程局局长,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川滇铁路公司总经理兼川滇、滇越铁路线区司令,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技监兼路政司司长。建国后,历任西南交通部副部长兼西南铁路工程局副局长、铁道部参事室主任。是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与管理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林觉民(1887-1911)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福建高等学堂。于三十一年东渡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文科学习哲学,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春,得黄兴、赵声通知,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在黄兴领导下,率领一部分敢死队,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进入后堂后,发现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走,焚署而出;到东辕门,与包抄的清军展开血战,受伤被擒。审讯时威武不屈,就义时面不改色。年仅二十四岁。起义前,曾给其父和妻子书写《绝命书》,痛言为国、为革命牺牲虽“百死而不辞”。遗作《绝命书》,现藏福建省博物馆。

陈绍宽(1888-1969)
福建闽侯县胪雷乡(今福州市郊区)人。中国旧海军界耆宿。国民党海军上将。清末毕业于南洋水师学堂。1919年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曾任国民党政府海军舰长、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出席联合国第一次大会,任中国代表团海军顾问,并作为中国海军代表接受日本投降。自清末到抗战,从事海军事业四十多年。1945年底,被蒋介石免职,愤而归隐家乡。解放战争后期,与中共地下组织建立联系,并策动一部分海军官兵起义。福州解放前夕,拒绝蒋介石去台湾的电召,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福建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是第一至三民全国人大代表。

王冷斋(1892-1960)
福建福州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曾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后任北洋政府陆军部谘议、亚东通信社总编辑、远东通信社社长、京津晚报社社长、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6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时逢侵占丰台的日军以营舍不够居住为由,要求在宛平县管辖的丰台至芦沟桥地带建营房和飞机场,遭到王与当时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的严辞拒绝。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坚持抗战。不久隐居香港。1946年定居北平。建国后,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芦沟桥事变始末记》、《芦沟桥抗战纪事诗五十首》。

周士观(1892-1984)
福州市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应用化学科。1922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青岛市卫生局局长。1933年参加我国第一部药典《中国药典》的编审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参加国民主建国会。建国后,任民建第三届中央副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副主席。是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刘崇乐(1900-1969)
昆虫学家。福州人。192代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24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35年创办清华大学昆虫学研究所。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昆虫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长、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发掘天敌资源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倡导人之一。

傅鹰(1902-1979)
化学家。福州人。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28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东京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是中国胶体及表面化学的奠基人。

邓叔群(1902-1970)
真菌、植物病理和森林学家。福建福州人。192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及森林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37年后对我国西南、西北原始林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出一整套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制度,为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和林业保护作出了贡献。194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在真菌研究方面曾发现四个新属、一百二十个新种,均为国际公认。四十多年中亲手采集和鉴定的真菌标本数以万计。

胡也频(1903-1931)
小说家、诗人。福建福州人。1920年在当学徒时,因不满店主虐待逃往上海。后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习。学校停办后到处流浪。1924年与友人合办《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发表小说和诗歌。1929年与丁玲、沈从文编辑《红黑》月刊,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有较大进步。1930年因在济南学生宣传革命,受到反动当局注意,被迫返回上海。加入“左联”,任执行委员和工农兵通讯委员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被枪杀,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郭化若(1904-1995)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参加南昌起义。后历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处长、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代理参谋长,总司令部秘书长,红军教导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国解放后,历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华东公安部队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十二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林遵(1905-1979)
福州人。林则徐侄孙。1924年入烟台海军学校学习。1929年赴英国,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934年回国。后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驻美国大使馆海军副武官,西沙、南沙群岛舰队指挥官,国民党政府海防第二舰队司令。1949年率所属二十五艘舰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空军副司令员,军事学院海军教授会主任、海军系副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海军舰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唐仲璋(1905-1993)
寄生虫学家。福州人。193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4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建国后,历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专于寄生虫病病原的研究。在双腔科吸虫病的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方面,发现我国有多种陆地蜗牛、螽斯、针蟀和蚂蚁是本类病原的中间宿主,提出双腔科吸虫病的病区分布特点和流行规律。

高士其(1905-1988)
作家。福州人。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192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细菌专业。1930年毕业于芝加哥医学研究院。在美国从事细菌研究时,因病毒感染致残。1930年回国。1935年开始从事科普作品的创作。1937年到延安。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科普著作《细菌与人》、《菌儿自传》,儿童科学诗集《我们的土壤妈妈》、《科学诗》。有《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下集)。

郑作新(1906-1998)
鸟类学家。福州人。1926年毕业于协和大学生物系。193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协和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教务长、理学院院长,福建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科学馆生物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所研究员兼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植物种科学组长。中国动物学会和鸟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两个学会的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鸟类研究。曾发现十多个中国鸟类新品种。所著《中国鸟类区系纲要》,列有鸟类一千一百八十六种和九百三十五个亚种,是最完整的中国鸟类专著。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研究专著十四种、科普作品二百五十余篇。

林同炎(1912-2003)
生于福州市。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1933年获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国内外四年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3-1946他在国内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工信公司总工程师以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1946年-1976年他任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教授,结构工程系主任,全校教育改进委员会委员,并获得过全校多种最高奖状。1994年又荣获其校友会颁布的校友奖状,该奖每年从其三十多万校友中遴选出一名。他于1954年在美国创办“林同炎工程事务所”,并在南北美及亚洲各国设立分公司,员工共达五百名以上。

林氏曾任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及各大公司的工程顾问。他所设计的高楼大厦及各式桥梁(包括台湾原山、关渡、碧潭等桥),得奖状者不胜其数。他所建议的跨洲大桥有连接亚、美于白令海峡,以及贯通欧、非于直布罗陀海峡。他于1980年提出上海黄埔大桥方案,是在海外提出开发浦东的第一人。林氏所著工程文章共有百多篇,都具其创新理论及独特建筑风格。他所著建筑书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房屋与桥梁系统》),都已译成欧、亚各文,风行世界。

他所得的个人奖状接近半百,另获工程设计奖状也有数十。并于1986年荣获了由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内颁布的美国科学奖状(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奖状上赞词是“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不仅跨越了科学与艺术的壕沟,还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隔阂。”1987年他还得到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的最高奖状,该奖自1952年起,规定每年只发给一人,获得者包括美国前任的两位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及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另外,他并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 Freyssinet Medal 奖状,他是唯一的欧洲以外得到法国建设协会 Albert Caquot Medal 的获奖者。除此之外,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也是获选美国工程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首届四个杰出奖项中,他又是第一名“设计类”奖的得主。

龚子荣(1914-1995)
福州人。曾任中共洪赵地委书记,晋西南工委书记、晋西北区委副书记。1943年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组织部副部长、秘书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处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是第四、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李铭新(1915-2005)
实验肿瘤学家。福州人。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45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内分泌与肿瘤的关系。1947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肿瘤研究所化学病因室主任、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业顾问。是我国内分泌与肿瘤发生发展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沈元(1916-2004)
空气动力学家。福州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赴英国留学。1945年获帝国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航空工程系主任。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王世真(1916-2016)
核医学家。福州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9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历任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核医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林家翘(1916-)
美国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原籍福州,生于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布朗大学等校任教。对近代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1962年以后致力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提出准稳旋涡结构(QSSS)假说,1964年完成了星系旋涡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并用密度波理论解释了许多天文观测事实,在解决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星系旋臂研究中的“缠绕”困难方面,在促进星系动力学的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萧光琰(1920-1968)
物理化学家。福州人。1942年毕业于美国坡摩那大学化学系。194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研究员、美孚石油公司研究化学师。1951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是建国后最早从事石油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催化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绶琯(1923-)
射电天文学家。福州人。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造舰科。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天文台学习并工作。1953年回国。历任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现为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天文台台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为发展我国天文事业,特别是射电天文作出了贡献。

何康(1923-)
福州市人。194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先后在广西、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林业部、农业部司长,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院长,广东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委副主任,兼农业部副部长,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农牧渔业部部长,农业部部长。

郭可信(1923-2006)
物理冶金学家。福州人。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7年起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从事冶金学的研究工作。1956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沈阳分院院长。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瑞典皇家工学院荣誉博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

王屏山(1926-2006)
福州人。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无线电系。1951年岭南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华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

陈景润(1933-1996)
数学家。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在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系统研究,为国际公认。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钻研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973年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这一研究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福清市
陈贵谊
福州福清人。庆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金兵进犯淮、蜀,指斥“军中耻言败北,则阵亡者不恤;耻方弃溃,则逃窜者复招”。为史弥远忌恨,被论罢,奉祠。起知徽州。理宗即位,迁起居舍人,擢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六年(1233),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以疾致仕,卒。赠少保、资政殿大学士。

陈有定
福清人,迁居汀州。世代务农。为人沉着勇敢,喜游侠。元至正中,汀州府募兵镇压红巾军起义,他应募为巡检。因功迁清流县尹,累官至延平平章,占领福建八郡。多次招纳文学名士,作为幕僚。他略通文史,颇威严,部属有违令者,则安定制斩杀不容。威振八闽。对元能尽臣节,每年上交给元粮食十万石,明将汤和攻延平,城破,械送京城。与子海同被杀。时称“闽有三忠”。友定其一。

叶向高(1559-1627)
福清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擢南京吏部侍郎。三十五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神宗在位久,懒于政事,朝事多废驰。廷臣内部党派势力逐渐形成,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爱郑贵妃,福王不肯赴封地。向高因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尽忠效力。对国事有所匡正。多次讲时政得失,上疏要求整顿时弊,帝不能用,四十二年,遂乞休归。光宗立,天启元年(1621年),复召为首辅。魏忠贤数欲兴大狱,惮向高旧臣,不敢为所欲为。天启四年,魏忠贤阉党以他曾支持顾宪成、李三才等敢于揭发弊政的官员,指控他为东林党魁,遂被迫辞职归里。他认为时事终不可为,力求归。三年后病卒于家。崇祯时,赠太师。

林汝翥(?-1647)
福清人。乡举,授沛县知县。明天启中,以讨徐鸿儒、王普光功,升御史。巡视京城,杖奄党。魏忠贤大怒,削籍归。崇祯时,起琼州道守,坐事贬归。福王时,起云南佥事。鲁王至长垣,召为兵部右侍郎,与林垐攻福宁,战败被清兵所俘,不降,吞金死。

隐元(1592-1673)
福清人。俗姓林,名隆琦。日本黄檗宗创始者。二十三岁流落到浙江南海普陀山等地,投潮音洞主为茶头执事。明泰昌元年(1620年)归里,上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在金粟山广慧寺从密云禅师研究禅法,学大进,在禅宗界中,日渐知名。崇祯三年(1630年),密云禅师应请住持福清黄檗山,他随归万福寺。十年,由他嗣位,主持黄檗山法席。在寺时间,除潜心研究佛理外,大力修建堂殿寮舍,整顿禅门规制,使万福寺成为福建著名的佛寺。

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应日本长崎华侨寺院兴福寺住持逸然的邀请,在郑成功的帮助下,从厦门到达日本,先后在长崎崇福寺、大阪普门寺等宣扬佛法,引起巨大回响,日本各界禅僧纷纷上门受教,连幕府官员也相继参谒。所率弟子三十多人,有的精通汉学、医学、建筑、书画、音乐及雕塑,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宽文元年(1655年),经特许,在京都宇治妙高峰麓,创建寺院。以家乡黄檗山万福寺作为新建寺院的模式,亦名“黄檗山万福寺”。此后以此作为传教基地,被称为黄檗宗。圆寂前一日,日本后水尾天皇颁赐“大兴普照国师”的尊号。

林垐(1606-1647)
福清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海宁知县。唐王用为御史。改文选员外郎,募兵福宁。及鲁王航海逃至长垣,与林汝翥共攻福宁,与清军力战死。

程序(1919-)
福清人。曾任中共福清县委副书记、闽江地委委员。1940年赴延安,先后入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沈阳市工委民运部部长、沈阳市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辽宁省委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科委副主任,中共抚顺市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玉娘(1946-)
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运动健将。祖籍福清。生于印度尼西亚。1960年回国,并入湖北队。1977年后任国家队教练、中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长乐市
怀海(720-814)
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幼年出家,拜马祖道一为师。唐兴元元年(784年),居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世称“百丈禅师”。从学者甚众。向来禅僧多居律寺,他以禅宗和律宗的习惯不同,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并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卒后,唐穆宗谥“大智禅师”。因怀海之力,马祖派遂形成“洪州宗”。

张元斡(1091-1175)
福州长乐人。字仲宗,号芦川老隐,又号真隐山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围汴京,李纲任亲征行营使抗金,辟为属官。李纲罢职,他不久弃官而归。后任将作少监。语多慷慨悲愤。作《贺新郎》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除官贬新州(广东新兴县)。

郑丙
福州长乐人。绍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朱熹劾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事,丙迎合丞相王淮,庇护仲友,攻击朱熹道学,欺世盗名,不可信用。尝知泉州,为政苛暴。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简肃。

陈容(?-?)
福州长乐人。字公储,号所翁。南宋端平进士。官至国子监主簿,曾出知兴化军。诗文豪放,尤善画龙。成为后世画龙的范本。

陈省(?-?)
长乐人。明嘉靖进士。嘉靖皇帝拟建行宫于湖北,全仿北京宫殿,费用亿万计,陈省直言进谏,行宫才得停建。万历初累迁右副都御史,揭露辽王及其子常冷之罪。后出抚陕、抚楚,楚中利病得以兴除,以功升兵部侍郎。首辅张居正死,被攻讦为张党,于是辞官归乡。一生刚直不阿,为民除害。

梁章钜(1775-1849)
福州府长乐人。嘉庆进士。历任江苏、山东、甘肃、直隶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兼学政,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晚年因病辞官。为官正直,整顿财吏和乡试弊端,禁止鸦片,提倡风雅。工诗文,精经学,喜作笔记小说,且能诗。著作颇多。

伍哲英(1884-1960)
护理教育家。福建长乐人。女。1915年毕业于九江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1919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1921年创办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护士学校,并任该校校长。后任上海伯特利医院、济民医院、南洋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校长,中华护士学会第一任华人会长。建国后,任上海市第二护士学校校长。一生致力于护理教育事业,为培养护理人才作出贡献。

郑振铎(1898-1958)
文学史家、考古学家。长乐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等人成立文学研究会。后在上海协办《儿童世界》。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1924年后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25年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1930年后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35年后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并从事《世界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文艺界抗协会理事。1945年后从事民主运动,创办《民主》周刊,并兼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顾问。

1956年,在伦勃朗作品展览会上,我国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左起第一人)陪着荷兰王国驻我国代办司曼(左起第三人)参观。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因飞机失事遇难。毕生致力于中国新文化事业,对考古学及古典文献整理工作作出重大贡献。著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

冰心(1900-1999)
女作家。长乐人。原名谢婉莹。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去美国留学。1926年获卫斯理女子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日本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回国。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和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译有《印度童话集》等。有《冰心文集》(四卷)。

陈凯歌(1952-)
电影导演。长乐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导演的影片有《大阅兵》、《黄土地》等。

闽侯县
林纾(1852-1924)
福州府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琴南。清光绪举人,后弃举业,专治古文及绘画。曾先后在福州、杭州、北京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任教。晚年常住北京,专门从事翻译和绘画创作。他曾依靠旁人口述用古文翻译英、美、法、日、俄、希腊等十多个国家小说171种,270册,未付印的有十四种。其中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和斯考特《撒克逊劫后英雄传》等译笔流畅,影响深远。晚年反对五四运动,是守旧派代表人物之一。

萨镇冰(1859-1952)
侯官(今闽侯)人。1872年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后留学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曾任清“威远”、“康济”舰管带。参加了甲午战争,后任“通济”、“海圻”舰管带,北洋水师统领,广东水师提督,筹办海军大臣,海军统制。辛亥革命后,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北洋政府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国民政府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后,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高等顾问,延建省省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南洋宣传抗日。后定居福州。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侨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侯德榜(1890-1974)
化工专家。闽侯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1913年赴美国留学。1917年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化工系。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天津塘沽永利硷厂总工程师。1934年后任南京永利硫酸铔厂厂长、总工程师。1937年任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第五届会长。1942年被聘为印度达达公司硷厂顾问。1944年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后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化工学会名誉会员。1945年后任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建国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提出联合制硷工艺方法,对纯硷和氮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铖(1891-1987)
心理学教育家。侯官(今闽侯)人。1914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192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心理研究所所长。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心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长期从事心理学史与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专家之一。

李俨(1892-1963)
数学史家。闽侯人。唐山路矿学堂肄业。曾任陇海铁路局副总工程师。1955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我国数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收藏了大量古算书,发表中算史论文百余篇。

虞宏正(1897-1966)
物理化学家。闽侯人。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农学院教授。1954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科院陕西分院副院长,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

陈长捷(1897-1968)
福建省闽侯县螺江乡人。国民党陆军中将。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先后在晋军担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第七十二师师长、预备第一军军长、第六十一军军长、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晋绥军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四行署主任。1940年追随傅作义投向蒋介石,曾任伊克昭盟守备军总司令、西北行营第八补给司令、天津警备司令。1949年1月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获得特赦。1961年被任命为上海政协秘书处专员。

张钰哲(1902-1986)
天文学家。闽侯人。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所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长、第五届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小行星、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为我国的行星观测和天体力学轨道计算奠定了基础。二十年代曾发现一颗新小行星,四十年代发现一颗新变星。建国后,领导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成功地进行了七千多次小行星定位观测,在此基础上陆续发现了几百颗星历表上未有编号的小行星和冠以“紫金山”之名的三颗新彗星。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第4420期宣布,将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编号为第2051号的小行星定名为“张”(“2051”CHANG)。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把底片盒装在望远镜里,准备拍摄天文照片。(1956年)

傅承义(1909-2000)
地球物理学家。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负责建立了有关地球物理学教研室,并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为推进我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地球十讲》、《地球物理学基础》等。

邓拓(1912-1966)
福建闽侯人。笔名马南村。1933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曾任中共上海南市区工委书记、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迅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部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燕山夜话》、与人合著《三家村札记》,有《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等。

方纲(1913-1981)
抗生素、微生物学家。福建闽侯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历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细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抗生菌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在痢疾杆菌的血清学分类、鼠疫微生物学以及新抗菌素筛选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绩。

林宗棠(1926-)
高级工程师。闽侯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科长,沈阳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国家计委副处长,上海重型机器厂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国家科委副局长,国家科委高能物理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清华大学教授,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

林璎(Maya Lin)
福建闽侯人。当林璎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时,就因设计华府越战纪念碑而声名大噪,当时她才21岁。这座刻满越战阵亡将士名字、黑色大理石的扁V字型纪念碑,设计简洁有力,但因与世俗想象的纪念碑大异其趣,再加上林璎亚裔的背景,使它充满争议性,引起全国性的辩论,林璎也因而成为耶鲁最年轻的名誉博士。继越战纪念碑后,林璎设计了数个著名公共景观雕塑和纪念碑,包括阿拉巴马州民权运动纪念碑、宾州和平纪念堂、北卡体育馆前景观设计、麻州韦伯之屋、俄亥俄州玻璃碎石景观、耶鲁大学女性学生纪念桌、纽约市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市宾州大车站巨型雕塑“消蚀的时间”等。林璎的父母来自中国,父亲曾任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主任,母亲教授英国及中国文学。林璎气质沈静,感觉敏锐,作品多与历史、公众、环保有关。1995年“时代”杂志评选美国未来领袖时,林璎是唯一上榜的华裔。华裔女导演李斐君(Freida Lee Mock)以她为主题的纪录长片“林璎:明亮清澈目光”(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获得1995年奥斯卡金像奖。她姑母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

越战纪念碑

连江县
郑思肖(1206-1283)
连江县人。字忆翁,号所南。宋诗人、画家。

吴文华
连江人。明嘉靖进士。历任两广军务总督、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征讨南乡等瑶叛,擒江月照,平李珍。托病辞官归。起南京工部,力辞,虚位三年以待。卒,年七十八。赠太子少保。

平潭县
曾融生(1924-)
地球物理学家。平潭人。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理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从事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及大陆地震的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成就。

永泰县
闽清县
陈旸(?-?)
福州闽清人。中绍圣制科进士,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进《迓衡集》,得太学博士,历太常丞,驾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官至礼部侍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前撰成《乐书》二百卷,阐述儒家音乐思想,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论著。

黄乃裳(1849-1924)
福建闽清人。著名华侨领袖。光绪举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会试落第,留京不归。二十五年,到新加坡办报,次年赴沙劳越,在诗巫开辟垦场,取名“新福州”,黄乃裳为港主,艰苦创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极大贡献。三十一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后回闽创办学校,大力推动福建教育。辛亥革命福建光复之日,他亲举大旗入城,并筹集侨汇支持革命政府。晚年致力社会事业,1920年赴广州任孙中山元帅府高等顾问。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