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名胜古迹

泉州市

开元寺*
在泉州市区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垂拱二年。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6根),故别称百柱殿。

庭中榕树下分列唐至明历代所建各种小型石塔13座。中有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建造的金涂式小石塔一对,最为重要。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历代重修。现存清初修建的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为坛5级,仍仿宋制。大殿西侧有古桑一株,传即唐代曾开白莲之树。东侧有檀樾祠,原祀黄守恭,为闽、台黄姓共同之祖祠。寺前有东西两塔。寺中附属文物甚多。

开元寺双塔*
在开元寺紫云大殿前。东西对峙,相距200米,与大殿成“品”字形布局。东塔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856年)始建木塔,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易为砖建,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石塔。高48.27米,占地约50平方米,巍峨壮伟。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回廊,护以石栏,可环塔而行。每层皆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塔基为须弥座。塔上每一门龛皆有真人大小的浮雕佛像,共80尊。塔基砌以青石浮雕的释迦牟尼故事,凡39幅,均甚精致。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建木塔,号无量寿塔。北宋政和间易为砖建,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为现存石塔,先东塔10年而成,高46米。除须弥座石刻系花鸟浮雕,石斗拱作法稍异外,规格与东塔完全相同。东西双塔经历长期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不倾斜变形,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百源川池
在泉州市内。泉州古代的罗城、子城沟渠纵横,形成城市排水系统,称为八卦沟。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统的蓄泄池塘之一。池西有府文庙古建筑群。北有明建百源庵,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铸有铜佛数尊。南有祠宇,旧悬传为吕洞宾所书“三台挹翠”匾额,今废。池有亭榭。

石笋
在泉州市新门外浮桥附近。晋江流经这里的一段因有笋江之称。石笋高4米,上尖下粗如笋状。色白,无文字和花纹雕刻,只是经过简单加工,可能是原始图腾崇拜或婆罗门教的遗物。《泉州府志》载“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石笋断后,直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才补接上去。

伊斯兰教圣墓*
在泉州市东门外圣墓村灵山。又称三贤、四贤墓。据《闽书》所载,唐武德年间(618-626),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现存系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石雕刻。又依岸建石回廊半周,廊内有历代石碑7方。正中有一方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阿拉伯文石碑。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路经泉州,来此墓祭告行香所立的中文石碑。附近风景幽雅。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欲动,石上有明刻“碧玉球”三大字。

李贽故居
在泉州市南门万寿路159号。故居是一座普通民房,面宽3间,进深2间。尚存正厅一间,宽6米,深9米,保持清末修葺时的建筑形式。清同治间(1862-1874)修理时,曾清理出李贽石质印章两颗,现一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李贽(1527-1602)号宏甫,泉州人。我国明代思想家。他76岁高龄,以异端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牢狱中。李贽先世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移此居住,他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

文庙
在泉州市内三教铺。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七年(982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左学右庙。历代屡经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殿、庑、庭、池,悉皆一新。现存建筑尚保持清初原貌。大成殿为重檐庑殿式,殿柱皆石。庭外泮池,架以石桥,护以石栏,桥建于元代。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门外为露庭,可容数千人。是福建省最大的孔庙。

承天寺
在泉州市承天巷。本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南唐保大十五年至中兴元年(957-958)建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历代屡经重修,1985年又大修。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著名佛寺之一。寺内旧有宋代7个佛塔及宋石经幢等附属文物。

天后宫*
在泉州市南门天后路。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建庙祀莆田湄州海上女神林默。据《泉州府志》记载,庙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明永乐五年(1407年)经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请,奉旨修庙。明代派官出使外国前,皆来祭告祈祷。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统一台湾,泉州人施琅以此神显圣助阵,奏请进封天后,庙遂称天后宫,特予春秋致祭。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时原貌。后殿立有婆罗门教式石柱两根,规格与开元寺现存石柱同。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龙柱两根,为闽南石雕杰作,已移开元寺。

东湖
在泉州市东郊。古代泉州诸湖,此为最大。唐贞元九年(793年),泉州太守常相在此设宴,欢送欧阳詹等八人赴长安应试。詹中进士第二名,与韩愈同榜,此榜世称“龙虎榜”。唐代湖旁建有二公亭,纪念常相和谪居来泉的宰相姜公辅。岁久湖淤亭塌。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浚湖,积淤土为小山4座;淳佑三年(1243年)重浚,又积3座,合称七星墩,今尚存。据传附近有少林寺遗址,泉州少林拳术闻名中外。

洛阳桥*
在泉州市东约10公里、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上。桥以江为名。建于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原长约1200米、宽约5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历经修筑,以明宣德间、万历三十五年(1605年)地震重修、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添架钢筋水泥桥面等三次工程为最大。现桥长715.4米、宽4.5米,尚存船形桥墩32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碑,即立于祠内。洛阳江当江海交汇处,江阔水深,当年造桥工程非常艰巨。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养殖牡蛎以固桥基,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

蔡襄祠
在洛阳桥南。建于北宋仁宗末年,祀郡守蔡襄。祠历代均曾修建,现存系清代重建,面阔3间,进深3进。蔡襄自撰并书的《万安桥记》大字石碑,乃其杰作。碑刻文字精炼,书法遒丽,刻工精致,世称三绝。蔡襄(1012-1067),仙游人,宋代著名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两度出知泉州,建洛阳桥,卒谥“忠惠”。

清净寺*
在泉州市涂门街。阿拉伯文名艾苏哈卜清真寺。据寺内现存的古阿拉伯文石碑载,始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至元至大二年(1309年)设拉子(在今伊朗)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古德西重修和扩建。又据中文石碑,元至正十年(1350年)及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均曾重修。

现存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寺门高11.4米,基宽6.6米,门宽3.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屋顶作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明善堂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所建的四合院式礼拜场所。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敕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

清源山#
在泉州市北郊,距城2.5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耸立在晋江平原之中,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从石间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从山而得。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蜕岩、紫泽宫诸胜,左峰有瑞像岩、老君岩诸胜。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山上文物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炼胆石,即在中峰,俞手书“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1942年在泉州圆寂,择此山作长眠之地,建有弘一法师墓塔,并留临终墨宝“悲欣交集”石刻。

老君岩*
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为道教庙观集中地。建筑久圮,现只存露天的老君造像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该像系一块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现老人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福建宋代难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弥陀岩
在清源山右峰。此岩依山筑台建亭,附近有一啸台、招饮径、泉窟观瀑诸胜。亭内有阿弥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慈祥,雕工精致,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启间曾刷金,后肃落重刷。元代又建一石室奉祀,约10米见方。

赐恩岩
在清源山东侧。凭岩俯视,泉州古城宛如鲤鱼之形,故泉州别名鲤城。山相传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因名赐恩;又说南宋宰相李邴隐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赏,故又称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阶数百级,拾级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叶如盖,寺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为一排。佛殿有白衣观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由天然岩块雕成。寺后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还有明清摩崖石刻多处;李贽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楹联,也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

瑞像岩
在清源山左峰。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称为罗汉峰。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立像高4米、宽1.5米。神情肃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别具一格。该像刻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

弘一法师舍利塔
在清源山上。为花岗石仿木结构石室,石室外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53.5平方米,高15米。室中央安放石构莲花座卵形舍利塔。内墙正中嵌辉绿石刻丰子恺为弘一法师所作泪墨画。石柱与外墙上还镌有法师手迹四幅。石室旁摩崖上刻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四字。1982年赵朴初题“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句,勒于附近摩崖上。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字叔同,浙江平阳人。我国近代话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精律学、书法、金石、诗词,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42年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1952年将他的部分舍利子葬于清源山千手岩附近,后移此。

杨阿苗故宅
在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系清末旅菲侨商杨阿苗住宅。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历时13年落成。为闽南独具特色的五开间双护厝三进大型民居。面积1338平方米。整座建筑内外墙上、檐下、壁间、梁柱和门窗装饰著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漆雕和灰雕。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及摹刻历代名书画家的作品。采用透雕、平雕和浮雕等手法,丰富多采,精美绝伦。建筑工艺对闽南近现代建筑有深远影响。

真武庙
在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石头街。始建于宋,“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尚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崇福寺
在泉州市梅石街。原为北宋初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出家的女儿所建的千佛庵,元佑六年(1091年)始改今名。历代几经兴废。占地15亩。殿内尚保留北宋时的部分木构件。藏经楼北侧有泉州最早的石塔、建于北宋初年的应庚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3米。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塌。传说塔能“应利欹斜”,塔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寺兴盛时僧人达数千人。

石狮市
姑嫂塔
在石狮市区东南5公里。兀立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出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石塔雄伟壮观,为闽南侨乡标志。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占地388平方米,八角五层,花岗石构,高22.86米,如楼阁,内壁有石级可绕上。登临远眺,泉南形胜,尽收眼内;海天风物,一览无遗。

六胜塔
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金钗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宋末损于兵火,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重修。八角五层,高36米,塔形与泉州双塔相近。控钗山,临东海,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标。

晋江市
安平桥
* 在晋江市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1981-1984年经大修,现桥长2255米。以条石砌成。桥墩362座。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驰名中外,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两侧水中筑有对称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桥头白塔,高22米,筑于桥之入口处,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宋元时代,此处甚为繁华,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龙山寺
在晋江市安海镇。隋皇泰年间(618-619)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主手合十,两侧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姿势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山寺巍峨宏观,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

丁氏祠堂
在晋江市陈埭镇。长42米,宽21米,砖石结构。建于明,历代重修,为福建省仅存的回回祠堂。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廊庑环抱,成“回”字形。其装潢如莲花等浮雕及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同。相传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贾入泉。元明易代,避居于此,取其祖名末音“丁”为姓。

白沙古战场遗址
在晋江市东石镇,距安海镇7公里。为郑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晋江沿海招募亲兵,矢志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部将施琅叛变,成功斩其父、弟,琅诉诸清廷,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兵欲摧石井。成功严阵以待,奋抗清兵,在白沙滩一带争夺,世传“三日清、五日明”,可见战斗之烈。成功“五虎将”之首陈魁琪战死,今尚存祀宫。锦亭村后倒桥系当年阵亡将士墓地,有“同归所”石刻。

石佛岩
在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南坡。寺内石佛依崖刻就,故名。禅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佛,高约6.9米,盘坐莲花台。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字径达2米,为南宋王十朋所书。石佛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镌成,嘉定九年(1216年)寺扩建。

古檗山庄
在晋江市东石镇壁谷村北。系著名华侨黄秀琅墓园。建于清末民国初年。进门后依次为坊门、半月池及黄氏家族墓葬10座。园四周建景行、瞻远山居、景庵、壁荫楼、息庐5座中西合璧建筑。占地1.7万平方米。围以砖石园墙。进门处有张謇题楷书“黄氏檗庄”石匾额;背面为陈宝琛篆书“终为史藏”。坊门,5座建筑的匾额、楹联及镶嵌在墙上的题刻共190余方,均为当代名人题咏。有孙中山、张謇、黄炎培、王大欣、郑孝胥、陈宝琛、梁启超、章炳麟、唐绍仪、吴昌硕、林纾、梅兰芳及日本侯爵大隈重信等。

俞大猷墓
在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北。夫妻合葬墓。占地5500平方米。外封三合土。墓碑花岗岩琢成。刻楷书“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墓道所立石将军两尊保存完好。俞大猷(1504-1580),晋江河市(今属泉州市)人,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卒赠左都督。

紫帽山
在晋江市区西北15公里的紫帽镇。常有紫云覆盖,又因山形似古代官帽,故名。山有12峰,左峰有金粟洞,旁有灵应岩,下有普照寺。右峰绝顶有凌霄塔。山南北均可拾级而上。沿途有宋至清代名人题咏及佛教石刻30余处。紫帽山雄踞晋江南岸,山泉潺潺,群峰竞秀。山麓有明代名人墓葬甚多。

西资岩
在晋江市最南端金井镇的卓望山上。寺旁林峦奇石列布,山前明屿暗礁错落。寺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明清屡次重修,近代华侨又予修葺,现为混凝土结构。寺中崖壁雕刻立佛5尊,镌于隋唐年间。如来居中,两旁为观音、势至。三佛两边为护法天师(高2.86米)。

画马石
在晋江市西2.5公里的玉髻峰下之崖壁上。画面长4.4米、宽2.35米。其马为写意画,酷似原始人之摩崖壁画。《闽书》载为唐诗人罗隐所作。

草庵
在晋江市万山峰苏内村。距泉州南门13公里。古因草构,故名。碑载为隋代十八硕儒读书处。历代重修,现为单檐歇山式石构建筑。庵内依崖镌就浮雕波斯摩尼佛一尊,成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世称摩尼光佛,曾被世界摩尼教首次学术会议作为会标。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南安市
九日山祈风石刻*
在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上。在东西两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石刻75段,其中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有关海外交通及祈风石刻13段。另有宋蔡襄等记游题刻。在西峰顶上,有石佛造像,为太师陈洪进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所倡刻,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为南安市最早的石雕造像。

陀罗尼经
在南安市丰州镇桃源宫内。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石构,平面呈八角形,通高约7米,分7层。基座为八角形须弥座。第二至七层的幢身每面浮雕佛像,姿态不一。第四层为经幢的主要部分,刻“尊胜陀罗尼经咒”,其上横刻“奉为今上皇帝资崇佛幢一座”十二字。第四至六层施用挑檐翘角,并间用仰莲一朵。第七层幢身与檐均作方形,出檐分雕飞天,幢顶作葫芦状。

韩偓墓
在南安市丰州镇葵山之麓。墓范围约360平方米,三面环山,面朝杏田村。墓前竖一花岗岩墓碑,阴刻楷书“唐学士韩偓墓”;还有五代时期雕刻的石翁仲、石虎、石羊等。墓系1933年弘一法师(李叔同)来谒后重修。韩偓(842-923),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官至兵部侍郎,唐末避祸挈族入闽,后隐居于南安九日山、葵山等地,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卒葬于此。

莲花峰
在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因峰巅8片巨石层叠,宛如一朵初放的莲花而得名。莲花石下有一石构亭式小寺宇,始建于晋,历代有修建。山腰中有唐四门博士欧阳詹少时读书旧址,现仅存“欧阳行周书室”镌刻。莲花峰周围盛产石亭绿茶,清道光帝曾名之为“上品莲花”。

郑成功墓*
在南安市水头镇康店复船山南麓。墓系三合土与糖水灰构筑,分9室,列成3排,分葬9具棺木。墓碑、墓道为石砌。墓前有华表1对、石夹板9对。郑成功(1624-1662),南安石井人。原葬台湾州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廿二日迁葬今地郑氏祖茔内。随同迁葬的有其子郑经等录柩。1962年以来国家多次重修陵园。

南安郑成功纪念馆
在南安市石井镇。1962年2月1日,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建。陈列品有郑陵出土的玉带、鞋面、头发、龙袍片和郑氏家族保存下来的郑成功夫妇画像、郑成功手迹以及兵器、养马槽、日本明治四十三年钦差大臣管森良的题诗、康熙皇帝赐郑迁葬的挽联等文物,有资料、照片、雕塑、模型200余件。馆址原设在郑氏祠堂,1983年迁入新建馆舍。

雪峰寺
在南安市康美镇濑杨梅山麓。原为唐代高僧南禅宗义存大师父母墓。南宋淳佑三年(1243年)天锡和尚在此建庵,号樗拙三筑,亦称雪峰寺。后历经扩修,规模壮伟。现存建筑为近代楼阁式。近代佛教三大法师太虚、弘一、印光曾流寓其间。周围有历代寺僧的墓塔,寺后有太虚洞、朝天笏等胜迹。

五塔岩
在南安市官桥竹口村龙水山麓。岩宇始建于宋,依山而筑。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二层楼阁式建筑。岩内石壁有宋刻圆形浮雕佛像一尊。寺前竖宋代石塔5座,成“一”字排列,每座相距2米。高约6米,基座方形,塔身3层。

惠安县
科山
在惠安县城西郊。包括螺山、火山,方圆10多里。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县令郑清子勒“登科山”三字于悬崖,遂易名科山,亦名高士峰。有石径逶迤,可登绝顶。山上有宋、明及近代摩崖石刻20多方。山腰有喜雨、志灵、登云等亭。山顶有科山寺,始建于宋,明清重修扩建。寺东有马军神殿、关圣殿、文昌阁,西有三宝殿、观音堂、潜云楼。

崇武城*
在惠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崇武半岛上。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海防,在此置千户所时,为防御倭寇入侵而建。花岗岩石砌筑,城围737丈,城基1.5丈,高2.1丈,四方设门,上建门楼。东北西三面有月城,东南北三道城上各设烽火台一座。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墙增高4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偷袭,城陷42天。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督师操练。清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郑成功曾据此以抗清兵。迄今崇武城郭基本完整。现全城周长1567米,基宽5.5米,墙高7米。

施琅墓
在惠安县黄塘乡虎堀。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三穴,三合土长方形墓室。墓碑刻:“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将军襄壮施公赐茔,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黄氏。”现存石翁仲、虎、马、羊、狮,康熙谕祭碑和祭亭残构龙柱等。墓前还有望柱残迹和墓道碑亭。施琅(1621-1696),晋江衙口人。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隶汉军镶黄旗,任水师提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平定台湾及治理善后有重大贡献,授靖海将军,晋封靖海侯。卒赠太子少傅,谥襄壮。

永春县
魁星岩
在永春县城西南6公里奎峰山麓。旧称詹岩。南宋乾道间(1165-1173),乡人颜应时、陈朴尝读书于此,并同登进士,遂易奎峰山为魁星山,改詹岩为魁星岩。岩宇始建于唐,历代均有重修。为重檐歇山式土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2间。岩前是上场堡,为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安县辖桃林场所在地。岩后危石绝壁处琢有巨佛3尊,中释迦,左文殊,右普贤。佛高3米多,火焰光圈高4米。全岩胜景共有12处。乡人曾据此岩抵御倭寇入侵和湘军的进扰。

东关桥
在永春县东平乡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历代重修。公路通车以前,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桥长85米,宽5米,有二台、四暾、五孔,系用青花岗石和特大木料构筑,为具有闽南独特风格的长廊屋盖梁式桥。有20套整齐划一的木屋架。

安溪县
文庙
在安溪县城内。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从始建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后历经三十多次的维修、重建、增建。现存系清代宫殿式建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3米。大成殿为主体建筑,重檐歇山式,面阔、进深各3间。八根石雕龙柱,精雕细琢。

清水岩
在安溪县蓬莱山上,距城约17公里。岩宇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相传是清水祖师所建。从宋至清,维修、重建、改建达二十余次。现有岩宇,依山而建,面临深壑,作楼阁式,分三层:一为昊天口,二为祖师殿,三为释迦楼。东西两侧又有檀樾厅、观音厅、芳名厅等。相传规模最大时有99间,均为元明清构筑。殿后宋代真空塔,为清水祖师埋骨处。

德化县
九仙山
在德化县赤水、上涌、大铭三乡交界处,距城县45公里。海拔1658米。相传昔有隐士九人居此俱仙去,因而得名。较著名的有永安岩,又名荇菜岩,为唐开元年间(713-741)宫人邹无比种荇菜处。现存岩宇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建。弥勒洞内有天然岩石雕成的弥勒造像,高2.2米,宽3米,为唐开元四年(716年)无比坐化前所雕,是闽南较早的石刻造像。龙池为南宋嘉定间(1208-1224)泉州郡守王十朋褥雨处。灵鹫岩为唐开元间僧普惠所建,现仅存清代的木构殿宇残迹。

屈斗公窑遗址*
在德化县宝美村的破寨山西南坡。为宋元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1976年发掘出一座长达57米、有17间窑室、保留比较完整的窑基,出土6700多件瓷器标本和烧窑工具。特别是有的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足证是由海道行销国外的产品。窑基内出土的具有元代作风和特点的产品,具有蒙古人特征的头像,三足垫饼上的元代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的发现,填补了过去德化元窑的空白。

戴云山
在德化县中部,横亘15公里。东称大戴云,西为小戴云。主峰大戴云,海拔1856米。山之中麓有戴云寺,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始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现存系清康熙、乾隆间重修。小戴云三峰耸峙,顶有方池,分九派下注九溪,与九仙山迎面相对。戴云山是亚热带作物北移和寒带作物南迁的驯化地带,资源非常丰富。

飞仙双瀑
在德化县水口乡。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沿139米高的峭壁,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漈瀑布,西为油漏漈。岱仙漈急流直下,声若雷鸣;油漏漈宽110余米,如一张镶在大石上的银毯。两处瀑布交相辉映,格外壮观,为福建省最大瀑布之一。

石牛山
在德化县东部。山上有石似牛,因而得名。山上岩石、岩洞奇妙无穷。洞群密布,大小多达100余处。山麓石壶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1939年曹兵燹,近年修复。

金门县
牧马王庙

明鲁王庙

海印寺

太湖

古岗湖

中山纪念林

郑成功遗迹

水头点将石

烈屿国姓井

浦东路郑氏书塾旧址

成功洞
又称明延平郡王观兵弈棋处。在金门县太武山顶。深约30米,高4米,宽6米,为天然岩洞。洞内有石桌、石椅。相传郑成功经营金门基地时,常在这里观兵,或与幕僚下棋。

金城镇:古岗湖、莒光湖

金城镇贤厝村:龙泉,明末誉为岛上四大名泉之一。

金城镇古岗村:古岗湖为著名风景区。

金城镇旧城村:文台古塔、宝月庵、啸卧石等古迹。

金湖镇新市里村:附近截山外溪蓄水,名太湖,湖侧建有中正公园,为风景区。

金宁乡水头村:金龟山石壁有将军泉,明末誉为岛上四大名泉之一。

烈屿乡东林村:1966年建“八达楼子”,高20米,宽10米,设4门,为山海关、九门口、喜峰口、古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