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名胜古迹

门头沟区
戒台寺
在门头沟区马鞍山,距北京市区35公里。唐武德五年(622年)建。辽咸雍年间(1065-1074)法均高僧在此建坛传戒。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改名万寿寺。清时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物。依山势高低而建。戒坛为汉白玉筑高台,平面呈正方形,通高约3.5米,分3层,每层石台四面都镌有文饰和石龛洞,雕刻精致,为明代原物。寺外塔院内有辽塔、元塔各一座及辽、元代的石刻经幢。

戒台古松
在戒台寺内。著名的有抱塔松、卧龙松、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莲花松、凤眼松等。古松分植于寺内几组重要建筑旁,树型各异,枝干槎丫,不论严寒酷暑,傲然挺立。

潭柘寺
在门头沟区群峰环列的潭柘山山腰。因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柘寺而得名。始建于晋代,原名嘉福寺,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其名称更迭频繁,但俗名潭柘寺却流传至今。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殿堂依山势而建,成阶梯形层层高升,东西配殿相辅,是一处高山清泉、松柏交翠的自然风景区。寺分东西中三路。寺外有安乐延寿堂的塔院等建筑,还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严大师的墓塔也在这里。三圣殿侧的帝王树,直干探天,粗可数围,相传为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

帝王树
在潭柘寺内三圣殿旧址东侧。是株银杏树。高30米,围6-7米,绿荫如盖。传说植于辽代,已有近千年历史,清高宗封它为帝王树。西侧的一棵,枝干丛生,传说每出一帝,树就增生一干,因名配王树。

琉璃渠村过街楼
在门头沟区永定河边琉璃渠村东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创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过街楼下部为城台状,由砖石砌成。东额“带河”,西额“砺山”,皆是琉璃烧制。城台券洞上有殿堂3间,东向,建筑精良,为硬山琉璃瓦顶建筑。正脊内外侧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悬琉璃匾额,西为“三官阁”,东为“文星高照。”前后栏墙由六角形几何图纹“龟背锦”琉璃面砖装修。琉璃饰件皆为本地烧制。

百花山
在门头沟区西北与房山区交界处。海拔1991米,山阴终年冰雪不化。山中植物繁茂,春夏之交,百花灿烂,山因此得名。今古建筑均已无存。

妙峰山
在门头沟区妙峰山乡涧沟村北。群峰之间,一峰突起,漫山古松,奇石高耸。妙峰山有4处殿院:山道上的灵官殿院,山巅上的娘娘庙,山巅正北的回香亭(天齐庙),山巅东北坡下的关帝殿、菩萨殿院。山巅上的娘娘庙创建于明末,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称“北顶天仙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后改称灵感宫。庙门南向,山门殿3楹,内奉四大天王像。正殿亦3楹,殿内悬慈禧太后手书匾额“慈光普照”、“功侔富媪”、“泰云垂阴”三块,奉祀五元君像。庙前临近危崖,有座6米高的汉白玉藏式佛塔。妙峰山进香的山道有4条,每逢庙会,朝圣进香者络绎不绝,成为当年京城乡民众的头等大事。

沿河城及敌台
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此城辖有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据险,彼此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