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名胜古迹

马鞍山市

翠螺山
在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面临长江。海拔131米,周5公里,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蜗牛,故名翠螺山。唐诗人李白有诗描绘“绝璧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李白衣冠冢
在马鞍山市翠螺山腰。冢基用青石垒砌,高约2米,前有白色大理石碑,镌刻“唐大诗人李白衣冠冢。”相传李白酒醉跳江捉月溺死,衣冠落入江中,渔民捞起,安葬当涂采石镇(今属马鞍山市)古神霄宫,后迁此。唐白居易《李白墓》诗,有“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之名。

采石矶
在马鞍山市区西南7公里翠螺山麓、长江东岸。原名牛渚矶,相传古时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又因此处产五彩石,南朝宋始见“采石矶”之名。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统称长江三矶。矶悬崖峭壁,兀立江流,遥对天门山,万里长江一泻而下,因受天门山夹江对峙所阻,水流至此,更为湍急,唐诗人李白《横江词》云:“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虞允文在此大败金兵。李白、梅尧臣、沈括、陆游、文天祥等名人都曾来此漫游憩足,留下大量的诗、赋、题、咏。

太白楼
在马鞍山市采石矶。又称谪仙楼、太白祠、青莲祠。在马鞍山市采石矶。是后人纪念唐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宏大楼阁。李白晚年寄寓当涂,曾多次来漫游,写诗作词。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宋、元、明、清,几次毁于兵火,今楼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筑。依山而建,前后3进,左右回廊,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主楼3层。登楼远眺,千里江流,尽收眼底。

广济寺
在马鞍山市采石矶公园太白楼西侧。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为江南名刹。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重建,改名广济院,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修时改现名。因寺地处采石矶头,面临大江,历来为文人雅士盛游之地,宋诗人梅尧臣有诗述寺之境曰:“船从山下过,直上见僧轩。系缆登采石,缘崖到寺门。短篱遮竹瀁,危路踏松根。却看苍江底,帆归烟外昏。”现寺仅存后殿和观音阁,寺内有古老名井,曰“赤乌井”。

捉月台
在马鞍山市采石矶。台嵌于葱郁陡峭绝壁间,十分险峻。传说李白醉酒即从此台跳江捉月,故名。游人常登临台上咏诗品题。

朱然墓
在马鞍山市雨山乡安民村马治岗。朱然(182-249),出身东吴豪族。少年时即与孙权结为好友,屡建战功。墓为1984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后经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土漆器、木器、铜器、瓷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40余件,以及大量钱币。所出漆器品种繁多。

(东吴)朱然墓漆盒画,1984年马鞍山市安民村朱然墓出土蜀郡造漆器之一。

当涂县
黄山塔
在当涂县城北2.5公里、黄山乡黄山顶端。始建于南朝宋武帝时。五层八角,塔檐呈莲瓣状,高26米。每层有拱门4个。塔中空,难从内攀缘。塔的结构多为宋代遗迹。

石门
在当涂县城东30公里横望山中。传南朝梁陶弘景炼丹于此。李白与好友道士吴筠曾住这里,并留下“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的《下途归石门故居》诗。为李白在皖南一大游踪遗迹。

济美坊
在当涂县东南40公里、湖阳乡大邢村。为旌表当地人邢珣及其子邢埴、邢址而立的牌坊建筑。邢珣(1462-1532),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助王守仁平宸濠之叛,有功。其子邢埴、邢址,为官亦均以清操闻世。牌坊四柱三楼,高约10米,阔约4.5米,通体以青石构成。

金柱塔
在当涂县城西2.5公里姑溪河入长江口处。八角七层,高约33米。内壁有石刻浮雕。有石阶可上。据清《当涂县志》: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民间掘土,得宋时藏金一窖,县令章嘉祯以其金购民田为塔基垒土成阜,不到一年建成此塔,初名铁淋,不久改今名,含有“非金而有金助,非柱而有柱形”之意。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并建一堂一亭于塔下。登临塔顶,可观赏大江东去、采石矶与天门山对峙雄姿的壮丽景色。

东梁山
在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长江南岸。海拔84米,与和县西梁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山临江而立,陡峭险峻。清时曾筑有炮台、城垒。

李白墓
在当涂县青山(又名谢公山)西麓。唐上元二年 (761年) 李白由金陵(今南京)第七次游当涂,依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次年因腐胁疾卒于当涂,初葬于龙山东麓。与龙山隔河相望的青山,李白甚慕之,并在这里营宅以居。唐元和未年,李白好友范伦之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访得李白两孙女,知李白临终志在青山,遂将墓迁于此,并亲撰碑文立《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于墓前。墓建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后屡有修葺。墓冢高1.25米,直径7.8米。墓旁建李白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