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名胜古迹

黄山市

黄山
在黄山市。因传说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方圆250公里,精华部分154平方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黄山莫不兼而有之。徐霞客赞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莲花峰
在黄山中部,东对天都峰。海技1873米。为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高峰。主峰突出,小峰簇拥,俨若一朵初开新莲。

光明顶
在黄山中部。海技1841米,为三大主峰中第二高峰。因地势高旷,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为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东观“东海”奇景;西望“西海”群峰;向南,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

天都峰
在黄山东南部。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以往顶极难登,其脊如鱼,名“鲫鱼背”,长10余米,宽仅1米。

鲫鱼背
在黄山天都峰上。是登天都途中最峻险处,长10余米,宽约1米,纯石无土,似露出水面的鱼脊,故名。两侧深壑万丈,深邃莫测。

炼丹峰
在黄山中部。海拔1827米,《黄山志》列其为三十六大峰之首。峰上有古室,室内有炼丹灶;峰前有炼丹台,广可容万人,玉屏、天都、莲花、大悲顶诸峰耸立台前。台下有炼丹源,源中巧石林立。

狮子峰
在黄山区北部。海拔1690米,因峰形似卧地雄狮,故名。狮首有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狮子张口处有狮林精舍、狮子林等庙宇,近有宝塔、麒麋等奇松,薄团、凤凰等古柏,四季喷涌的天眼泉。这一带风景多且集中。

始信峰
在黄山东部。凸起于绝壁之上。海拔1668米。这里巧石争妍,奇松林立,三面临空,悬崖千丈,峰巅有渡仙桥,桥畔石隙有状似接引仙人渡桥的接引松。

鳌鱼峰
在黄山中部。海拔1780米,因其形似张嘴待食的鳌鱼,故名。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峰腰有三角形的鳌鱼洞,洞额刻“天造”二字,洞内有梯道,游人经梯道自洞内出入。

西海群峰
在黄山西部。是黄山风景中最秀丽、深邃之处。诸峰海拔多在1550米左右。挺立的山峰如无数利剑直插霄汉。悬崖峭壁间建有排云亭,扶栏凭眺。

笔峰
在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前散花坞内。与笔架峰相近。海拔1640米。一石挺出,像一枝书法家的斗笔,故名。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宛如盛开的鲜花,故游人又称此景为“梦笔生花”。

笔架峰
在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前右侧。海拔1650米。一峰突起,顶分五岔,形似笔架,故名。

芙蓉岭
在黄山北部,是北路登山的必经之地。岭上有芙蓉洞,游人必须穿洞上岭,在洞中举目远眺,群峰高耸,溪水如带。岭右有芙蓉峰,似一朵出水芙蓉。

黄山温泉
在黄山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常年水温42°C,可饮可浴。每小时出水量48吨,久旱不涸。具有一定医疗价值。唐大历间(766-779),歙州刺史薛邕浴此治愈时疫,于是在此立庐舍,名声大振。

迎客松
在黄山南部玉屏楼东、文殊洞顶。松破石而长,寿逾千年,世称黄山十大名松之冠。

一线天
在黄山南部玉屏峰下。为登玉屏峰顶之要道。道在两峰之间,狭长如巷,宽处3米,窄处仅0.5米,只容一人通过。

蓬莱三岛
在黄山南部玉屏峰。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望,可见3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奇松挺拔,峰下白云荡漾,宛若蓬莱仙境,人称“蓬莱三岛”。

飞来石
在黄山西部飞来峰上。石高12米,长7.5米,重约360吨。孤耸峰头,根部和山峰截然分离,似天外飞来,故名。

猴子石
在狮子峰顶。为黄山著名巧石,形若石猴,巧石伫立云海之上神似远望,故称“猴子观海”。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县(今属黄山市)境绿野平畴,人们称为“猴子望太平”。

九龙瀑
在黄山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为黄山最壮丽的瀑布,飞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为九,故名九龙瀑。

清凉台
在黄山狮子峰腰部。为黄山九台之首,海拔1700余米,是黄山后山观云海和日出的最佳处。台宽3米,长5米,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周置栏杆,游人凭栏远眺:台下是峰云绝妙的后海。

白丈瀑
在黄山青潭、紫云峰之间。顺千尺悬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为黄山名瀑。枯水季节涓涓细流,称百丈泉,泉上为布水源,下为百丈潭。

人字瀑
在黄山紫云、朱砂两峰间。危崖百丈,石挺央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泻,成“人”字形飞瀑。

慈光阁
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明嘉靖间(1522-1566),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后寺毁。原址尚存部分楼房,建国后建为宾馆。有千僧灶、法眼泉、拔云桥诸名胜。

半山寺
在黄山南部老人峰与朱砂峰之间。依山而筑,因寺处前山温泉区登天都、玉屏两峰路途之半,故名。1924年江宁观音庵僧人云游至此,建佛殿3间,名无量庵。次年改名半山寺。原寺已圮,1957年重建。

玉屏楼
在黄山天都、莲花两峰间。为温泉区至北海必经之道。《徐霞客游记》称此是“黄山绝胜处!”民谣谓“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云谷寺
在黄山钵盂峰下。南宋右丞相程元凤曾在此读书,故又名丞相源。明万历间(1573-1620)在此建掷钵禅院,崇祯时(1628-1644)改名云谷寺。

松谷庵
在黄山北部叠嶂峰下。初为宋宝佑年间(1253-1258)松谷道人张尹甫隐居处,明宣德间(1426-1435)重建为寺庙。出产松谷雨前茶,芬香浓郁,享有盛名。

太平湖
在黄山脚下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境内。原名陈村水库,1970年改今名。湖面约87平方公里,水深平均40余米,蓄水28亿立方米。湖水澄澈如镜,水光接天,湖中有十多个高矮不等的小岛,被水相隔。一年四季,风光旖旎,有人称其能与太湖媲美,堪同漓江竞秀。

六角楼
在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崇祯四年(1631年)重建,改今名。是座宫殿式楼阁建筑,砖木琉璃瓦结构,高20米,底层面积65平方米。三层六角。

神仙洞
在黄山市黄山区樵山(原太平县)。溶岩地质,剥蚀成洞。洞高5米,宽6米,长约1500米。另有一潭,深不可测,终年不涸。

碧山
在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碧山村现仍保存李白游黄山的遗迹多处,有胡家花园丹砂井、玉潭、问渔亭、太白书院等。当年李白在《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诗中就有“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等名句。

屯溪老街
在黄山市区。明代形成商业街,全长1270米,宽4.8-7米。以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闻名。石板路面。

程氏三宅
在黄山市屯溪区柏树街。因三处住宅皆为明代建筑,户主又皆姓程,故俗称“程氏三宅”。三宅中以程梦周宅为典型。该宅五开间,二层楼房。进深16.1米,开间13.6米。两则带厢房,中为院落。

程大位故居
在黄山市屯溪区屯光乡率口村。程大位(1533-1606),徽州休宁率口(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毕生经商。数十年遍访数学名家和民间珠算能手,苦心钻研,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写成《直指算法统宗》一书。此书集珠算之大成,确立了珠盘算式,完善了珠算口诀,标志著我国珠算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明末即被译成日文,传入日本,后又传入东南亚和欧洲。程氏则被后人誉为“珠算大师”。故居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主楼两进、三开间、两层。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有明显的明代徽州民居典型特征。

戴震纪念馆
在黄山市屯溪区隆阜村。为一两层楼房。楼结构紧凑,青砖小瓦,白色粉墙。楼内藏有戴震亲书残笺,戴震画像和塑像,近代名人题词、书评,各种版本的戴震遗著。

岩寺
在黄山市徽州区。皖南著名古镇。大历元年(766年)诏命改为岩镇。后因附近有岩寺古庙宇,遂以庙名为镇名。为游览胜地黄山的天然门户。明清以来,这里集市繁荣。

潜口民宅
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潜口村、紫霞峰南麓。占地1.72万平方米。山庄式建筑。包括古祠3幢,民居4幢,石牌坊、石拱桥、凉宁各1座。由徽州区和歙县各地数百座明代建筑中精选拆迁而来。

宝纶阁
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一组家庙建筑。明万历间(1573-1620)。呈坎人罗应鹤曾任御史、大理寺丞、保定巡抚等职,因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罗氏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特修此阁,取名宝纶。阁为罗东舒祠后堂,台基比前堂高2米,有石台阶拾级而上;通面宽29米,进深10米,高7米,十根方形石柱沿廊并列,形制宏伟宽敞,比北京故宫太和殿仅少两开间。

老屋阁
在黄山市徽州区溪南村。1952年经鉴定为明中叶建筑。阁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下层矮,上层高,占地342平方米。该阁采用一种曲线较多的华丽活泼的建筑设计,在明代住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有“绿绕亭”,为著名古过街亭。

绿绕亭
在黄山市徽州区溪南村。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年),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代又3次重修。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米。是安徽省明代保存至今极为珍贵的古过街亭。

休宁县
古城岩
在休宁县城东3公里横江边。山麓两巨石夹立如门,循门而上,有岩如鹅,顶巅有汪王故宫。隋末有汪华者组织地方武装,于山上筑城起义,建号吴。他带兵10万,凭险固守。后人在此建忠烈庙纪念,又称汪王故宫。山也因此名古城岩。岩临万安古镇,镇产罗盘,明清时声誉全国,远销东南亚、日本。

松萝山
在休宁县城北6.5公里。因盛产松萝,故名。主峰海拔881米。今山上存有云老洞、天池、大悲殿等胜迹。山产名茶,曰“松萝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医书均用此茶入药,历为享有盛名。

登封桥
在休宁县岩前镇前横江上。为登齐云山要道。现存桥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黟县人胡学梓独资捐建,至乾隆六十年成。该桥八墩九孔,桥墩船形,拱孔间距14米,全长140米、宽7米、高9.5米。全以上等青石砌成。桥两端原各建石坊。今仅存南端石坊,坊上书“登封桥”三巨字。意为让人们从桥上过去攀登嘉靖皇帝敕封的名山齐云山。

三槐堂
在休宁县秀阳乡溪头村。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丁酉科举人王经天故宅。《宋史·王旦传》:“(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王祜次子古旦作了宰相,世因以“三槐”为王姓代称,故名。原为3进,现存前、中两进,占地近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门廊两侧用垣墙相连,颇有徽州古建筑的特色。因总体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当地有“金銮殿”之称。

黄村进士第
在休宁县东洲乡下黄村。为明嘉靖十年(1531年)进士黄福所建宅第,故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大门门楼7层斗拱,主屋脊高12米。门楼正中悬明代“进士第”匾额。整个建筑进深51米,宽15.5米,占地790平方米。前后分3进。整座建筑群有木柱102根。主柱围粗1.6米,选料考究。

戴东原墓
在休宁县商山乡孝敬村的几山头。戴东原即戴震(1724-1777),安徽休宁隆阜人,皖派学术代表人物。清乾隆间进士,任《四库全书》编纂官。一生著述很多。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于北京,后归葬于此。墓地背山面水,占地面积40平方米。

齐云山#
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海拔585米。景区面积约110多平方公里。全山分为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大景区。前有黄山,后有颜公山,西有祁山,下有黟水。唐元和四年(809年)在此创建石门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立佑圣真武祠,明嘉靖皇帝敕建宫殿,钦赐山额,此后寺观林立,成为释道两教繁盛之地。历代雕刻佛像、道家绘画、各种碑记以千百计。唐代李白,宋代朱熹,明代唐寅、海瑞、戚继光、徐霞客等,游后均被山之胜景所陶醉,吟诗作画。清乾隆帝巡游江南,誉之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今仍存有明唐寅撰文的《云岩紫霄宫玄帝碑铭》,为该山碑林之王。特产“齐云毛峰。”

月华街
在齐云山中。为山中主要街道和中心风景区。因街心有一弯月形水池,曰“月华池”而得名。明嘉靖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耸立于街中心,巍峨壮观,为街区主要建筑;宫的东西两侧,宫殿院房、亭台楼阁巧布其间。道士多以院房为居。

廊岩
为齐云山最高峰。由太素宫后缘山直上,自其下仰视,岩作45度倾斜,形似摩天大楼。岩前有一立石,高数丈,名飞来石。明清名人在此题咏甚多。

白岳岭
在齐云山。周17.5公里。这里奇峰四起,绝壁断岩,松萝萦匝,游齐云山者,必先登此岭,石路盘回如线,似缘梯而升。

齐云岩
在齐云山中,白岳岭西北。周数十里。一山突起,如屏倚天,宋代程泌题“云岩”两字于其上。明嘉靖帝敕建太素宫于此,并御制“齐云山玄天太素宫碑”。

独耸岩
在齐云山中、齐云岩西。因孤峰耸立与诸峰均不相连,故名。高800米,周7.5公里许。顶有池,水清澈可鉴。岩西悬崖绝壁,旁有大石洞可容数百人。

紫霄崖
在齐云山中。崖壁有“紫霄崖”石刻。崖下有玉虚宫,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所建,上有飞泉分注,左右各有一池,池上筑有钟、鼓二楼。明画家唐寅撰书《云岩紫霄宫玄帝碑铭》,碑高7.6米、宽1.4米。碑背面为《玉虚宫兴建记》。

石桥岩
在齐云山中、白岳岭西。高约600米,周11.5公里。石桥又称天桥,为砾岩崩落而成。长80米,高20米,宽12米,厚10米。桥两侧石壁百丈。下有石室,横亘数十丈。唐天宝中有僧居之,有龛像、讲台、石梯之属。唐元和四年(809年)刺史韦绶建置石门寺。

五老峰
在休宁县齐云山中。为月华街风景区中重要景点。因五峰相连,平地拔起,高低参差,若五位老人立在那里,故名。五峰嶙峋垂立,势如陡壁,旧时非猿猴和药农莫能攀登。

楼上楼
在休宁县齐云山中。为齐云山之第三风景区。由上下两层天然石窟组成。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上下两层石窟中,顺其自然,建造起这座幽美、雄壮、典雅楼阁。远观此景,楼后寒泉飞瀑布,门前珠帘垂金钩。今楼之上层已毁,唯下层遗留。

云岩湖
在休宁县齐云山中西麓。又称岩坑水库。为齐云山中仅次于月华街的第二风景区。湖中水质清澈,波光粼粼,水面约3.5平反公里,水深约5-10米。

方腊寨
在齐云山独耸岩上。为当年方腊起义军屯兵之所。方腊(?-1121),北宋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后迁居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方腊在睦州青溪率众起义,次年,在与官军作战失利后,曾占据齐云山。官军围山达两月之久。寨所居独耸峰,形势险要。当年义军即屯驻于洞穴之中。其中以一大一小两天然崖洞为最险要,大者可容百人,为义军议事厅;小者可纳二三人,为方腊本人住处。

歙县
新安碑园
在歙县城练江南岸、太白楼南侧。是仿古典园林式的碑林,收藏陈列宋、元、明、清名人书法碑刻200余块。园内的碑廊,曲折蜿蜒,长达200多米。另有披云小筑(以背山披云峰而名),为三开间仿明清建筑的平房,有前庭后院,用以接待宾客。有碑馆“两清堂”,以收藏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刻名帖余清斋帖、清鉴堂帖而命名。

檀干园
在歙县西10公里唐模村。因这里原有高大檀树而得名。又因园内有人工湖,湖内模拟杭州风景,故当地民间俗称为“小西湖”。湖为清初唐模村一许姓富商所凿。整个唐模村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今园前尚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和同胞翰林坊。亭分上下两层。坊为表彰清康熙进士许承宣、许承有兄弟而建。园内有镜亭,为全园中心景点。亭四面临水。亭内四壁嵌精美大理石,刻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查士标、朱耷等书法名家书石18块。近处有檀干溪,高阳古桥横跨溪上。桥周有明清民居数座。

棠樾牌坊群*
在歙县城西6公里的棠樾村东端。为棠樾鲍氏家族旌表本族先贤而建。7座巨型石质牌坊,跨村首石板大道迤逦而建。亭前是清书法家邓石如手题匾额;牌坊群进村的一端有鲍氏宗祠,祠中镶有清乾隆帝“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御书对联。牌坊郡按忠、孝、节、义排列。粗壮简朴,表现出徽派的石雕风格。

许国石坊*
在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角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仿木构。许国(1527-1596),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

紫阳书院
在歙县城内华屏山坡上。为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时名文公祠,以纪念理学大师朱熹。淳佑五年(1245年),理宗赐名曰“紫阳书院”。后院地屡有迁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曾任户部尚书的歙县人曹文倡议于文公祠旧址复建书院,名“古紫阳书院”。有各种建筑物1800平方米。现书院基本保留原先的格局。在朱子殿内,仍悬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御书“学达信天”匾、乾隆九年(1744年)御书“道脉薪传”匾额。

陶行知就学处
在歙县城内小北街。即崇一学堂。清光绪年间(1875-1908)英国人唐俊贤所办的教会学校。砖木结构楼房,三间两进,中有天井。前进为教学区,后进是生活区。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15岁由私塾进此学堂就读,始接受西方文化科学知识。

尚宾坊
在歙县古文庙科名坊右侧。即今歙县中学大门右侧。全石结构,二柱单间三楼。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是徽州地区现存最早的石牌坊。仿木构楼屋。垫板板面上镌“京闱乡贡进士江衷之门”,牌坊背面刻“风云庆会”。说明建牌坊的目的,是庆贺本地人江衷荣中进士之喜。

南樵楼
在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

太平桥
在歙县城西练江上。是一座纵列式发券的大型石拱桥,长260米,宽9米,16孔。桥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木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始易以石。明清均有修建。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为安徽省最大的古桥。

长庆寺塔
在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干山。传建于北宋宣和二年(1119年),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重修。现塔7层,实心方形楼阁式。塔基为5层石座。塔依山傍水而筑,掠影于练江之中。

太白楼
在歙县城西练江南岸、太平桥西端。背靠披云峰,侧有新安碑园。相传李白访歙州名士许宣平,在此饮酒赋诗得名。许宣平于唐景云间(710-711)隐居歙县紫阳山南坞,后有题壁诗:“居隐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球明月,闲朝饮碧泉。樵人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天宝间(742-756)李白自翰林出,在洛阳传舍见这首传抄的诗篇,赞曰“此仙人诗也!”于是前来访许宣平,未遇。留下《题许宣平庵诗》:“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楼始建于唐,屡圮屡兴,现有前后两进,依山傍水,古雅飘逸。 

浙江和尚庙
在歙县城南披云峰下、古五明寺侧后山坡。渐江和尚(1610-1664),本名江韬,法名弘仁。曾参加反清“复社”,明亡后出家为僧。善画山水,为“新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与画家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号称“新安四家”。晚年常居五明寺,死后葬此。

汪采白墓
在歙县城南披云峰北麓。汪采白(1888-1940),歙县人,著名画家,“新安画派”杰出人物。画名与黄宾虹并称,又独成风格。墓建于1941年,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陶广手书“山高水长”墓门门碑。墓处西干名胜区,这里有“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住持的五明禅寺,有名列歙县十大名泉的五明泉。此墓与披云峰南麓的渐江和尚墓遥遥相对,两位名扬中外的“新安画派”大师,同是54岁卒,同葬披云峰,世人视为画坛佳话。

贞白里坊
在歙县城西5公里郑村一街道小弄堂。因俨然如门,当地俗称之曰“贞白门”。是为旌表元代本村人郑千龄操节所建的纪念物。郑千龄,曾任祁门县尉、休宁县尹、淳安县尹,因“操守廉介,所至(均)有惠政”,深受士民爱戴。由于官职太小,死后朝廷不能给其谥号,于是民间私谥其“贞白先生”。当地认为是郑村之光荣,故立此坊,借其以导风气。坊石质,仿木结构,两柱一间三楼,高8米,面阔5.7米。为乡里树牌坊,起于汉,盛于唐,宋元时这种做法已不多见。迄今全国很难找到一座完整的里坊,故这座元代古老建筑,已成为稀世珍品。

龙兴独对坊
在歙县城西8公里槐塘村,明初贤儒唐仲守故宅前。明正德年间(1506-1521),朝廷为纪念唐仲实与明太祖朱元璋独立对话故事所建牌记。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自宣(州)至徽(州),召故老儒者,访以民事。”曾与徽州名儒唐仲实论谈治国平天下之道。唐氏,实名桂芳,曾任徽州著名的紫阳书院山长。牌坊通体石质,四柱、三间、五楼。明间二柱外础石上立蹲狮一对。坊额镌“龙兴独对”四个大字。龙凤牌上刻300余字长文一篇,详记明太祖朱元璋与唐仲实对话内容。

丰口四面坊
在歙县城西北12公里丰口村。背山面水。因4个单间二楼牌坊组成一个正方形牌坊,故名。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高约10米,边长约4米。通体石质,分两种:梁与柱为花岗石,枋和板则多为红砂石。四坊连结。四面单坊组成的正方形牌坊,在古徽州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竹山书院
在歙县城南6公里雄村。清乾隆间(1736-1795)本地名人曹翰屏建。为古徽州著名书院之一。二进三楹,中有天井,主体为议事厅。大门有“竹山书院”题额,两旁有石鼓。左侧有师生用房数间。附有庭园,系一小型古典园林。时曹氏宗族人才辈出,族约:凡族中中举人者均可在此园中植桂树一株,故名“清旷轩”又名“桂花厅”。

圣僧庵壁画
在歙县西郊七里头村天马山麓。唐武德年间(618-626),有高僧慧明居此,善医眼疾,人称圣僧,庵遂名圣僧庵。现存建筑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建。庵为前后两进的三开间小庙。庵堂墙壁上有明画家黄柱渡海罗汉图6幅。黄柱,歙县人,近代画家黄宾虹之祖。今壁画完好,为安徽省罕见的黄柱墨迹。

吴宅戏园
在歙县郑村乡。原吴筱晴旧宅后院。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主体由观戏楼和戏台两部分组成。观戏楼建在正屋后墙背面,平面吴“凹”字形。楼宽9.9米,进深4.2米,两层。楼上为雅座;楼前空场长8.6米。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宽11米,进深4.5米,脊高9.6米,台高2米,三开间。

黄宾虹故居
在歙县西潭渡村。黄宾虹(1865-1955),祖籍歙县,自12岁起,黄氏在此度过30年岁月。故居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房屋,正屋是三开间楼房,前有庑廊和天井。黄氏自题为“宾虹草堂”和“虹庐”。

黟县
李白钓台
在黟县城南7公里处。唐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经旌德、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至黟县,游县南墨岭山、霭峰诸胜,并在寻阳台垂钓,写下《钩台》诗:“磨尽石岭墨,寻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至今尚存“寻阳台”三字石刻嵌于岩壁。

西递清代民居村落
在黟县城东8公里西递村。整个村落呈清代建筑特色。现有清代中叶的民居建筑120多幢,层楼叠院,鳞次栉比,青瓦白墙。以石雕门罩与石雕花窗装饰著称。各个民居单元均置水井,青石为圈,古朴无华,客来汲水煮茗,被视为山村一大雅趣。村中颇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有大夫第、瑞玉庭、桃李园、仰高堂、清云轩等。现已成为皖南古建筑风景游览区。

旧德邻屋
在黟县西南14公里黄村。因屋侧有古槐树,故又称“古槐邻屋”。黄士陵(1849-1908),黟县人。近代著名篆刻大家。毕生研讨三代遗文、秦汉金石,致力于印外求印。其篆刻,融浙、皖两派之长为一体,创立独具风格的“黟山派”。其艺德高尚,为世人一致称许。故居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0年)黄氏归里后建造。整个建筑呈四合院形,二层楼房。厅堂内有黄氏篆书木刻楹联,联语曰“古槐择美里,瑞竹延清芬。”庭院左为书房,书房壁上挂黄氏彩色画像,像两旁悬清名人黄遵宪所书对联“处士节独苦,先生艺绝伦。”庭院右为一餐室。餐室后还有厅堂3间,陈设古朴;厅堂左为厨房。

宏村古村落
在黟县碧阳镇北11公里。整个村落坐北朝南,背倚雪岗山,面临羊栈河与邕溪河。河水由北向南,从村旁穿过。村口河边,有古树两株,一银杏、一枫杨,浓荫遮日。一条小溪九曲十弯,穿村过户,流经村中的月塘,再注入村南的湖泊。湖畔有“南湖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有当时93岁的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手书“以文家塾”匾额。书院至今保存完好。全村现存明代民居一幢、清代民居132幢。其中以清代盐商营建的承志堂、敬修堂等建筑最为典型。

张九成诗碑
在黟县碧山乡碧西村培筠园内。培筠园为当地人汪勃别墅。汪勃,南宋绍兴进士,官至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因清廉刚直,遭奸相秦桧不容。致仁后回居故里。同科状元、好友、礼部侍郎张九成闻讯远道来访,爱此园林之美,喜此林泉之胜,流连数月,写下《碧山访友》七绝一首:“万仞巍然叠嶂中,泻来峻落几千重。森森桧柏松花老,又见黄山六六峰。”诗勒石刻碑置于培筠园内。

西武雄关
在黟县西武乡关麓村南。关口海拔377米。原为皖赣两省六县交通要道,然山路崎岖险窄。清乾隆年间(1736-1795),黟人孙洪维捐资凿山修路设级,路宽达2-3米,每级间约0.2米。迎路横跨建四方石亭一座,供行人旅途歇息。亭门上额悬横匾两块,一刻书“东来紫气”,一雕作“西武雄关”。亭侧有古松一株,苍劲挺拔。

承志堂
在黟县宏村乡上水圳。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为徽州盐商汪定贵所造。占地2100平方米。内部房屋共28间。整个建筑内的巨大木柱上,均雕有图案,诸如“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唐肃宗宴客图”等,木雕共分7层,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富丽,令人惊叹。

舒庆余堂
在黟县龙江乡屏山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舒姓家祠,五开间,占地600余平方米。祠分前、中、后三厅,每厅构架全用银杏木建造,大柱直径达2尺。主要构架全部采用银杏木建造,实为少见。为我国民间明代祠堂建筑精华之一。

祁门县
阊江双桥
在祁门县城东阊江之上。两座石桥相距250米。桥长昀80米,宽7米,为紫砂石砌建,均有5个拱洞。一名平政桥,一名仁济桥。桥建于明,重修于清。“阊江双虹”素为祁门胜景。双桥为皖南著名古桥梁。

金粟庵
在祁门县祁山镇西北隅。始建于五代吴越凤历元年(913年)。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重建。南宋进士、著名文学家方岳题有匾额。分内外二院,内院曰“角庵”,外院曰“重兴”。庵周茂林修竹,松涛阵阵,溪水环绕。

清代官厅旧址
在祁门县渚口镇。全称“一府六县清代官厅旧址”。为一清代建筑群。系同治甲戍科进士倪望重宅第。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占地1600平方米。因在一个大院内有厅7个(一正厅六附厅),皆官厅模样,时人戏称正厅为府厅、附厅为县厅,故名“一府六县”。所设七厅,为古徽州一府辖六县(歙县、绩溪、黟县、休宁、祁门、婺源)故。所谓府厅,是迎宾开宴的场所;所谓县厅,乃家人日常起居之地。县厅中另有花厅,幽静典雅,格调别致,为屋主读书、休息和办理日常事务所在。花厅之上,有藏书楼,因藏书丰富,号称“万卷楼”。

贞一堂
在祁县县城西30公里的渚口乡渚口村。为村中倪姓宗族祠堂。始建于明初,因两次火灾,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1914年再次修葺。祠堂位居村之中心,占地1267平方米。有前、中、后三进。中进正厅,为倪族众人议事之所;后进为宗族祭祀之地。整个主体建筑由108根巨柱支撑。

宪伯牌坊
在祁门县胥岭乡六都村东小溪畔。牌坊前有和溪桥。四柱、五楼、门楼式建筑,紫砂石结构,高8.8米,宽7.16米。程昌,祁门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进士。崇祯年间(1628-1644),程氏宗族为炫耀门第,建筑牌坊。民国其间,程氏后裔对牌坊进行了加固和维修。

郑之珍墓
在祁门县渚口乡清溪村圣堂坞。为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今保存完好。郑之珍(1518-1595),祁门清溪人。明代著名戏曲家。《目连救母》故事源于西晋,唐、宋、元时仅有目连救母杂剧。郑氏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出《目连劝善记》剧本,开创了目连戏剧种。整个墓地占地142.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