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名胜古迹

巢湖市

居巢区
巢湖
因湖呈鸟巢状,故名。东南绵亘90公里,环湖200公里,面积753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古今用兵之地。三国吴在此筑堤遏湖置重兵屯守,与魏长期相峙,元末农民军朱元璋得廖永安、俞通海巢湖水军,方可南渡长江,进而建立强大的水军。有姥山、孤山、鞋山、半汤温泉、仙人洞等胜景。有中庙、文峰塔、魁星楼等古迹。湖内盛产银鱼。

中庙
在巢湖北岸凤凰矶上。矶为红砂岩构成的小半岛,延伸湖中,高出水面约10米,“突石临流,形如飞凤”。庙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宋、元、明、清多次重修。奉祀女神碧霞元君。为“湖天第一胜地”。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登阁远眺,烟波浩渺,湖山景色尽收眼底。南面与孤悬湖中姥山对峙。

姥山
在巢湖中。是一湖心小岛,长1210米,宽710米,面积0.86平方公里,为巢湖水上的天然避风港和古代巢湖水战的停舶处。岛上三山九峰,巍峨秀丽,林木茂密。山上有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的姥山塔,高7层、51米,塔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只建4层,因故停工;清光绪四年(1878年)续建3层,李鸿章有碑记。

王乔洞
在区北5公里紫微山下。相传王子乔在此修道炼丹,后得道成仙,故名。王子乔,传为周灵王太子,名晋,因直谏废为庶人。洞长57.6米、宽3.3米、高3.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可容数百人。洞两壁和顶部,有钟乳千百。洞内有石刻大佛像一座,无头小佛像728座,加有虎、象、马、狮、麒麟等动物石刻多处,刻工精细,形象生动。洞面滴水如线,洞底一泉横贯,洞边流水潺潺。

半汤温泉
在城东北7公里汤山脚下半汤镇。温泉由水温相差较大的热泉和冷泉二水汇合而成,故曰半汤。据查,温泉48处,昼夜出水约3000吨,水温50°C以上,水中含有氡气等三十余种活性元素,利于治疗多种疾病。自1914年始,乡人垒石筑池,引泉水沐浴。1936年冯玉祥回故里巢县(今巢湖市)捐资在此修建浴室。

仙人洞
在城南17公里银屏山麓。相传有吕洞宾、崔子颜、甜如蜜三仙人在此修炼,故名。洞高20米、宽30米、进深200米,俨然一座宽敞明亮的大厅,可容千人。洞口上矗立一巨石,高30米,在无土石缝中长出一株白牡丹,枝繁叶茂,每年谷雨前后开花,人可望而不可及,称之为奇花,誉之“银屏牡丹”。洞旁有观花亭、百龙潭、荷花池,有流水,有喷泉。

张治中故居
在建麓乡洪家屯村。张治中(1890-1969),巢县(今巢湖市)人。故居为张治中1926年回故里所建。共3进,第一进5间,第二进3间,第三进5间。屋后有一小花园。占地面积共220.52平方米。房屋均青砖小瓦,室内陈设也十分普通。张治中曾在此举行婚礼,并居住数年。第三进房屋曾毁坏2间,今已恢复。故居前约500米,即是张氏民国间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

冯玉祥故居
在夏阁镇竹柯村。冯玉祥(1882-1948),巢县(今巢湖市)人。故居为冯玉祥1936年回乡建造,并曾在此居住。有起居室和会客室,共占地667.2平方米。房屋低矮,土墙、木窗、小瓦覆顶,极其简朴。

含山县
昭关
在含山县城北7.5公里小岘山之西。山崖峙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期,楚平王无道。杀伍子胥(员)父兄,子胥出逃,潜越此关,投奔吴国,传说急得一夜须发全白。昭关也由此传名千古。南宋隆兴间(1163-1164),张浚在此依山筑城御敌。明万历间(1573-1620)和州知州郭继芳建伍子胥祠,祠内有伍了胥石像和木雕像,并有碑记其事。现关与祠均毁,仅存遗址。

褒禅山
在含山县北7.5公里。因唐贞观年间(627-649)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毁。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禅山记》。今碑记尚存。

止渴亭
在含山县梅山乌龟坡上。为纪念曹操“望梅止渴”故事而建,故名。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时和州知州(含山县属和州管辖)胡永成作《止渴亭碑记》,述建亭缘由及重修始末。乌龟坡一侧石壁上,有《游梅山亭走笔示僧子》摩崖石刻,刻文中有“曹操行师至此,望梅止渴”等大字。今石刻尚完好存在。附近有水藏洞、石帘洞、梅花庵等名胜。

无为县
米公祠
在无为县城内图书馆大院。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知无为军的著名书画家米芾(字元章),为收藏晋人古籍画卷而建。米芾为官清廉公正,后人为纪念他而易名。祠边有墨池,传为米芾所凿。又有投砚亭,传为米芾在池畔吟诗作画,厌蛙声不辍,即书“止”字,裹砚投之,蛙声遂禁而池水变墨,因得名。今祠内藏有米芾碑刻、拓片以及历代名家碑刻多通。

黄金塔
在无为县城北5公里。因塔附近汰水有黄金闸,故名。塔9层,高35米。仿木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明洪武、隆庆年间重修,清康熙、乾隆间再修。原在南汰寺内,今寺已毁,塔独存。

庐江县
小乔墓
在庐江县城西1公里。与城东1公里的周瑜墓相对。小乔,东汉末庐江人乔玄(乔国老)女。与其姐大乔皆天姿国色,合称二乔。大乔嫁孙策,小乔依周瑜。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结构。

冶父山
在庐江县东北10公里。相传欧冶子铸剑于其上,故名。山上有铸剑池、龙湫、罗汉坛、百尺岩、袈裟柜、伏虎岩、白佛岩、诸葛岭、白兔岭,凡364凹。“冶父晴岚”为古“庐江八景”之一。山东隅有冶父寺(又名实际寺),顶端有伏虎庵,皆为始创于唐代名寺。寺、庵前后,苍松翠柏,古檀修竹。

周瑜墓
在庐江县城东1公里。周瑜(175-210),汉末庐江郡舒(今庐江境内)人。建安十五年卒于巴邱(今湖南岳阳),葬于故里。坟高2米,墓圆顶,封以灰色麻布纹大汉砖。墓门朝东,墓周松竹环绕,景致宜人。明正统七年(1442年)庐江知县黄金兰于墓前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并建谈笑亭一楹,改县城横街巷为朝墓巷。咸丰间(1851-1861),墓遭破坏。1926年曾作维修。1942年改圆顶墓为“凸”形,墓前竖刻石2块。

汤池温泉
在庐江县汤池镇。水温63°C,流量每小时148吨,含氡、氟等元素。

和县
镇淮楼
在和县县城内。坐落在古城墙之上。楼基呈“凹”字形,基下有一拱门,原为古和州城城门。重檐式两层楼房,全长55米,宽21米,高35米。楼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威严壮观。始建于南宋,明、清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遗构。据《和州志》载:“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县)时,常与诸将饮酒赋诗其(镇淮楼)上。”朱元璋诗云:“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香泉
在和县城北20公里覆釜山下。因泉水香味浓烈,故名。泉水四季常溢,冬天尤甚。秋冬季节,热气升腾,异香弥漫,可饮可浴,所以又称之“香淋泉”。泉水有特殊疗效,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相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疥癣,曾以此泉水沐浴而愈,人们又称此泉名“太子汤”。原泉南有香善寺,寺后有昭明亭、昭明塔、昭明书院等建筑,惜今已不存。

万寿塔
在和县城南乡高庄村延庆寺东侧。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为东吴孙权为母祝寿所建。现存实体为宋代建筑。塔7层,高30米,六角,砖木结构。塔上共有佛像200余尊。塔原可攀登。民国间,遭侵华日军炮击,塔身现出一大窟窿。为江淮间一重要古建筑。

鸡笼山
在和县善厚乡凤台村。南北山腰处各有一洞,幽深莫测。山顶有明太祖朱元璋七律诗摩崖石刻。山下有寺庙,庙前立有清与民国年间碑石数方。此山处在群山环抱之中,风光十分奇特。

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
在和县城北15公里汪家山北坡。为寒武孔石灰岩洞穴堆积。1974年在山坡修渠,发现古洞口,经考古工作者考察、发掘,1980年在此发现我国现存唯一完好的旧石器时代猿人头盖骨一具、上臼齿四颗、左下颌骨一个;并发现粗陋的角器、骨器和火烧过的骨头、灰烬等遗迹。在同一洞穴堆积层中,还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5种,加上鸟类、爬行类动物化石,达30多种。“和县猿人”已为国际人类学界所公认。

西梁山
在和县南30公里。与当涂县东梁山隔江对峙如门,合称天门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山后有普光庵。临江悬崖之上,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王羲之书摩崖“振衣濯足”石刻,至今隐约可见。山脚崖上,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以后“洪水至此”的石刻7处,已成为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原有唐李白“天门山铭”,惜无存。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曾在此渡江。

宋时梅
在和县城西南20公里丰山杜村。距今近千年。因其为北宋杜默(字师雄)所植,故亦名“杜师雄手植梅”。杜氏和州(治今和县)人,世居丰山杜村。时植梅六株,种曰玉蝶。现仅存一株,高约6米,枝叶平展,直径达8.5米。每年早春,梅花盛开,然每年均半边开花,故又有“半枝梅”之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和州知州刘长卿在此建梅豪亭,学使朱筠撰书丰山梅豪亭记并铭。今亭、碑俱在。

陋室
在和县城内。即刘禹锡陋室。唐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建建。有铭。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之成碑,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苏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年久,室与碑皆毁,清乾隆间(1736-1795)知州宋思仁重建。现存陋室9间和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今陋室仍有3幢,每幢3间,分主室与偏室。室后有小山和龙池,颇为雅洁。近年重新修葺,另勒新碑。

霸王祠
在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据唐少监李阳冰篆额“西楚霸王灵祠”,可知祠始建在唐或唐之前。唐以后屡经修葺与扩建。原有正殿、青龙宫、行宫等,共99间半。传说正式帝王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只能少建半间。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及钟、鼎、匾、碑等文物。祠前有一对联:“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灵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唐宋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王安石、陆游等均有题诗。

霸王墓
在和县乌江霸王庙后。此为衣冠冢。陵墓隆起,砌以青石,呈椭圆形。墓上苍松摇曳,松涛阵阵。清人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诗:“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