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孚行

美孚行 (左)子昂款 人物 1926年 纸本:101x37cm,(右)佚名 人物 1927年 纸本:102x38cm

美孚行 徐砚款 人物 纸本:100x38cm x 2

美孚行 徐砚款 人物 纸本:100x38cm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1870年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他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与全球首富。

1884年,洛克菲勒把标准公司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约翰•洛克菲勒成了当仁不让、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标准石油最后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违反反托拉斯法,并且在1911年被勒令拆分为34家公司(事实上,反托拉斯法正是针对标准石油而制定的)。其后继企业: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埃莫科Amoco、康纳科Conoco和雪佛龙Chevron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世界最大的数家石油公司(其中埃克森美孚为2007年《财富》Fortune企业排名第二)。

19世纪80年代,洛克菲勒大举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美国的技术已使标准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埃克森美孚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当时,埃克森美孚的前身——标准石油公司开始在中国销售煤油。它分送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以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被称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

油灯上有“SOCONY trade mark”和“美孚行”的标识。SOCONY即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York,大名鼎鼎的纽约标准石油公司,灯罩两旁各有一行竖立的广告语“美孚出品”、“天下驰名”,简练爽口! 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随着煤油销售获得成功,标准石油在中国的业务又扩展至汽油、沥青及航空燃料的供应。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埃克森美孚逐渐重新参与中国能源工业诸多领域的业务,包括石油勘探、天然气及燃料销售、润滑油销售和服务、化工及发电。

营口:

美孚行,又称美孚火油公司,因该行地处营口河北,故人们俗称之为河北美孚。遗址位于现营口市第二十中学。该行为民国三年(1914年)创建,由美国的一对夫妻经营,他们雇用中国人当经理来管理该行事务。经营的火油从外国运进,起初使用的油桶是从英国人在营口开设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后来的营口制桶厂址)购进。后来该行购买制造油桶的设备,又招收操作工制造油桶。招收的工人一般是当地青年,每人每天工钱4角,年龄较小的童工每人每天2角。

营口美孚行一直经营到本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到营口河北将美孚行的房产没收,至此美孚行停业。当时,美孚行建筑有办公楼、仓库、宿舍、码头等,还修有围墙,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座落在院中心,建筑面积190.94平方米,为红漆木制结构二层,东开门,尖顶起脊,铁瓦楞板覆盖,采用外国建筑形式,造型别致同时还有地下通道直达辽河沿。该楼于1979年12年3日因用火不慎被烧毁。

当年这对夫妻为了打开美孚火油在中国的销路,就制造了一种火油灯,取名“美孚灯”。首先在中国东北大做广告(当时中国人是用豆油灯做照明灯),在夜深人静时,他们偷偷的把“美孚灯”和一小瓶火油送到家家户户的门口。人们早上发现后,一用果然比中国豆油灯又亮又干净,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在中国大中城市得到了广泛销路,从此美孚灯成了每家每户的必不可少的照明灯具(后来中国其他灯具制造商又生产了瓷器、铜器为材料的台灯、吊灯、马灯......但最早的美孚行火油灯就是这铁皮制的。

仓库位于办公楼西北部,建筑面积587.76平方米,座北面南,红砖起脊尖房,铁瓦楞板覆盖,砖木结构,采用磨砖对缝工艺为存放火油桶而建。之后该行购进制桶机器也安装在此库。在办公楼东北角还有宿舍10间,面积186.81平方米,封闭工形窄院,南北走向,东西对房,同样是砖木结构,做工精细。在该行院西北部还有一处不十分大的"点火房",因该行经营的是易燃品煤油,所以,凡是夜间使用明火均须到此房"点火"以防火灾(当时营口河北没有电灯)。在院内西南部还有一座类似"点火房"的建筑,起脊尖项,为站岗之用。

靠美孚行河沿有一处码头,是该行所建,人们称为美孚码头。码头以美国松方木沿河岸排列夯实和混凝土修建,其主要是停泊油轮之用。从水路运来火油,先储放在美孚行院内的两个特制的油罐(也有成箱运来),其中大油罐约3,000吨,小油罐约1,000吨,再分别装进小桶内(每桶装油20公斤),燃后装火车运往东北各地。

1948年营口解放,美孚行由河北区人民政府管理,附近市民住守。50年代后有营口造纸厂、营口制桶厂、市工读学校、市精神病院、市卫生学校等单位先后利用此处。

重庆:

100多年前,煤油开始进入重庆,取代沿用千百年的桐油、菜油照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充当了急先锋。几乎同时入渝的外国火油公司还有英商亚细亚、美商德士古洋行。三家洋行互相竞争、倾轧。股票、陪储金、保险、退休金等,当时国人闻所未闻的名词被带进了重庆。

美孚行“洋油”运销内地穷乡僻壤。

1910年前后,美孚煤油在重庆面市,大量赠送马灯打开销路。1913年,美孚行宜昌买办陈尔梅和新任四川买办刘子原开始自运煤油来重庆,租赁广东会馆作办公地点,在双溪沟租设临时堆栈,在陕西街设店推销。

随后,美孚总行派洋员来渝直接指挥,在南岸苏家坝买地建筑大小油池8个,每个可储油几百到几千吨,并附设镔听(粤语,即铁罐)、木箱配装厂。随后,又在南岸枣子湾买房做办公点。该行高级职员除大班外,还有副协兼财务的二办、管仓库的三办,另有中国籍职工10余人。随后,美孚行在重庆又办起二、三、四分店和一家灯具专营店,还在江北、弹子石、大兴场、鱼洞溪和磁器口等地设立分店。

与此同时,美孚行还在四川各大市县设立经销商,到1927年,已发展到50多家,小城镇由经销商自设代销点。此后,美孚行逐步推进到宜宾、遂宁、成都、乐山等地设油库,完成全川销售网络布局。

美孚行重庆销售洋油在上海设厂炼出,经川江运抵重庆。该行专门购置了行洪时适合川江航行的“美平”、“美峡”、“美川”和“美滩”油轮,以及一艘枯水季油轮“美泸”。通过数十只木船,运油到大小沿岸城镇。因船挂美国旗,沿途各种势力均敬畏有加。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三)》记载,美孚行还企图垄断四川地下石油资源。1914年,中国政府开放四川油矿开采权,美孚行从美国派来勘探小组,沿华蓥山到川北,西至打箭炉,南至泸州一带,探查7个月,采集矿石标本30多箱。勘探小组回到重庆后,整理出一批图形资料。

最初,美孚油与各国煤油竞争,处于劣势,销量不大。后来,美孚行制造了马灯,采取买油赠送或廉价买灯等促销办法,迅速扭转局势。美孚行专门开设灯具店,利用店堂橱窗广泛推销各种灯具,有手灯、座灯、台灯、马灯、桌灯、吊灯等,五光十色。当时,重庆市民都以碟碗装桐油、菜油加芯照明,哪曾见过如此便利和漂亮的灯具?美孚行还将灯具运送各处,上门展销。于是,美孚灯成为许多家庭必备品,煤油销路得以打开。不到10年,美孚油几乎销售到全川各地。

但川北各地盛产桐油,煤油始终没销路。美孚行便勾结一即将倒闭的日本洋行,支使川北经销商四处散播高价收购桐树根消息,并装模作样买了一批。见有利可图,经销商在川北鼓励村民大量砍伐采购,导致川北地区桐树遭毁灭性破坏,桐油价格猛涨,美孚行趁机低价跟进,抢得市场。

美孚行当时主要销售煤油、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煤油专为照明用,行销最早,销量最大。柴油则卖给川江轮船,汽油直到1930年重庆初建马路后,才逐渐销售。随着汽车增多,汽油销量迅速超过煤油。

美孚行率先运用广告手段,在报章杂志上登载通俗醒目的广告,印刷大量宣传单随煤油发送。当时,重庆往各州府县的通衢大道两边岩石、房屋建筑墙壁,随处可见油漆或粉刷的“点美孚油”大字广告,还有制作精美的日历、笔记本、年画等赠品。

美孚行广告推广起到积极效果,民间渐渐接受并习惯使用煤油。于是,该行逐步提高油价,利润暴增。1924年至1926年,美孚行在四川销售煤油60万箱,价值三百多万元。

在重庆和美孚行争夺市场垄断权的,还有英商亚细亚和另一家美商德士古洋行。三家油行互称“敌行”,相互排斥、倾轧。三洋行经过斗争,相互达成一个市场划分协议:美孚和亚细亚各占40%,德士古占20%。协议实际上不起作用,各方企图独占市场,互设眼线刺探。美孚行花钱买通海关职工和油库附近居民,随时报告“敌行”进出货情况。美孚行还规定外出调查员,弄清当地“敌行”进销和存货情况。各洋行为严防眼线和卧底,洋员随意检查职工私人信件。

起初,亚细亚占据重庆柴油市场70%份额,压倒另两家。经多方打听,美孚行发现亚细亚破坏协议行为,悄悄给客户7折暗扣。美孚总行立即给重庆行指示,许以7折暗扣,可付特别佣金,允许赊销。亚细亚柴油主顾纷纷转向美孚,两年中,美孚在重庆销售柴油80多万吨,抢占70%市场份额。

三家洋行常用的争夺手段是杀价和加油码,有时,其中两家甚至三家会联合起来,以对付另外一家。1933年,上海一家洋行初次运来重庆3,000箱煤油,美、亚、德三家立即联合围攻,杀价七八个月,最终,该公司血本无归。

联手过程中,美孚在听子里暗地增加油量。亚细亚发觉后效仿,双方血拼,德士古发现时,因在重庆无储灌油设备,眼睁睁看着两家竞争,自己市场一点点失去。

美孚行中国职员,买办每月600至1000元收入,调查员450至400元薪水,另外还有种种好处。一般职员月薪30至100元,练习生25元,洋员待遇则高出10倍,大班、二办和三办都在南岸山上建有花园洋房住宅,进出坐4人抬大轿。

美孚行鼎盛时,光中国员工就有百余人,为笼络中国员工,洋行许以代买纽约股票,规定有陪储金、退休金等,待遇丰厚。这些新名词,当时在重庆是闻所未闻。所谓陪储金,即规定员工每月工资10%储蓄在洋行,行里再代赔储10%。如规定期限内离开,则分文不得。工龄25年、年满55岁即可退休,照原薪发至死亡,必须本人亲自按月领取。

后来,有退休、退职员工果真领取到退休金。当时法币贬值厉害,他们坚决反对仍按原薪以法币支付的办法,提出以实物计算一次发给的要求,美孚行最终接受。美孚行的做法,极大推动了重庆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员工管理制度的进步和规范。

早年,美孚行在重庆招商经销,规定经销有手续费和津贴,其他宣传费、水火保险、漏耗等则可如实报销。按期交纳货款,九九折扣兑现,不能越区经销。虽要几千元现金银元押金和不动产抵押,商人仍争先恐后钻取。先进的管理措施迅速帮助美孚行做大,并占领绝大部分市场,到抗战爆发前,美孚行在重庆已是无可争议的一家独大。

抗战爆发后,长江货源受阻,美孚行采取种种手段运输,尽力维持其产品在重庆的垄断地位。运油专车最多时达450多辆,为稳固大后方和支援抗战作出贡献。

美孚行先把国外货品交货地点定在香港,随战局变化,又转移至滇缅路一端的仰光、腊戌、畹町等地,要求经销商订户自己解决运输问题。美孚行向国民政府申请,凡是汽车上插有“美孚行运油专车”及美国国旗的,通行无阻。

当时,油商和各贸易部开来450多辆卡车,全部用作运油专车。滇缅路到重庆公路上,运油专车往来不绝,重庆石油市场空前繁荣。因美孚行对油商基本失去控制,关庙街鸿园茶社成为最大石油投机市场。

见石油利润丰厚,美孚行开始暗地掺杂使假。如遇买方指定需要某种畅销品牌货品,又值市面紧缺,美孚行便暗地指示仓库将别种滞销牌子改装发交。该行曾推销一种齿轮油给公共汽车公司,哪知油一下锅,面上起泡,底起锅巴,爆炸不休,根本无法使用。据透露,原来是从柴油仓池底挖出的脚子,过滤后冒充好油出售。

美孚行操纵重庆油市一直到解放前。解放后,西南区石油公司派员清点接收了美孚和另两家洋行财产。

美孚灯的故事

火油,在当时都叫做洋油,如今多叫做煤油。在火油尚没有用于照明前,上海和中国其他城市及广大农村一样,夜里照明用的灯具叫“菜油灯盏”,一两根灯芯,点燃的是菜油或豆油等植物油。灯火如豆,昏暗一片。火油和新型的火油灯一旦进入了国人的生活,就一发而不可收。

美孚灯作为一种新颖的照明用具,从大洋彼岸悄然来到中国。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了解美孚灯是什么东西。可是它曾经广泛地被国人使用过,至少在半个多世纪里让中国人不能离开它。美孚灯比豆油灯先进很多。明亮的灯罩可以挡风,不会像其它油灯那样跳动而炫目。“机关灯头”能调节灯芯的高低控制亮度。美孚灯除保留了中国“灯”的元素之外,对“灯”的功能与部件几乎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因而为国人普遍地接受。美孚灯不仅用来照明,许多美孚灯还用作室内装饰与家具上的点缀。无论寻常百姓家还是深闺豪宅,都有它的身影。

当时,英国亚细亚公司、美国德士古公司和美孚公司都想把产品打进上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美孚公司捷足先登,很快派人找到了叶澄衷,请叶澄衷来当美孚公司的代表,经营美孚火油。叶澄衷依靠诚信起家,成为上海著名商人,主要经营各类五金,还是上海最大的火油代理商。

当时,石油公司代理的佣金是20%,叶澄衷却要求美孚公司给他的佣金是25%,美孚公司竟然接受了。叶澄衷到底用什么法宝,让美孚接受这样的条件呢?能说英语的叶澄衷,为美孚定了三条“锦囊妙计”,让洋商尝到甜头:

第一计,设计“美孚灯”。
叶澄衷让美孚公司设计生产一种新的火油灯。这种火油灯体积小,装油少,省油、方便、实惠、美观,由于是美孚公司出品,就成了盛行一时的“美孚灯”。

第二计,火油小包装,加送火油灯。
美孚灯的玻璃灯罩很薄,稍不留神就会碰碎。所以,叶澄衷要求洛克菲勒集团,将销售给民间使用的火油改成小包装,如果买一箱煤油,还附送一盏油灯。小包装的火油一听15公斤左右,在一般老百姓家里可以使用一年。叶澄衷另外向客户承诺,只要碎的玻璃灯罩还在,就可以免费置换一个新的灯罩。美孚灯很快在大江南北推广开来。美孚灯几乎成了火油灯、煤油灯的代名词。

第三计,火油箱做畚箕。
在欧洲,火油箱使用完以后,基本上是扔掉或回收。但在中国,如果火油箱形状设计得合适,油箱对角一剪为二的,就是两个铁皮畚箕,这让买家感到很合算。叶澄衷亲自量了家里和店堂里用的畚箕的尺寸,提供给美孚公司的工作人员,很快,剪开能做成两个畚箕的火油箱运抵上海。这种火油箱做的畚箕,特别受农民用户欢迎。江南多雨,浸过煤油的铁皮箱不易锈烂,非常耐用。这样,既有美孚灯点,价钱也不贵,还多了两个畚箕。